谢晓琳 郝妙琦
【摘要】辽宁省乡村聚落形成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辽宁境内就有先民聚居形成聚落。辽宁省早期乡村聚落的类型是多样的。主要表现形式比如交通便利尤其是水运发达的周边村镇、军事府衙所在地的重镇、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军屯发展起来的村镇以及晚清时期的港口商埠地。由开放的通商口岸形成的港口商埠地对辽宁省整个经济及人口等发展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晚清;辽宁省;港口商埠地
1、港口商埠地形成
辽宁航运历史在清代前期,已初具规模。省内重要的航运河流是辽河。《东三省经济实况揽要》中记载“举凡辽宁省内地域殆无不赖辽河为运输者。”
19世纪中叶,晚清政府,对内由于交通运输的需求、对外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辽宁省部分通商口岸得以开通。伴随着通商口岸的开通,沿辽河流域地带,早期经济发展较快人口数量较多的乡村或城镇最先得到发展的机会,成为贸易集散地。
2、商埠地的兴起
东北是清朝重要的战略要地,针对当时经济萧条和人烟稀少,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如颁布“辽东招垦令”、鼓励关内人民移居。人口增多导致必需品需求的增多,而交通就是输送物质的重要因素。辽河航路在南满铁路未修筑完成时,承担着大部分的外来的货物及本境内的粮豆的运输。
依据辽河流域的主要航线,晚清形成的商埠地如果按地理位置分布,该分布呈现一种带状机理。这个带状机理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组团。一是辽北地区以通江口为轴心的辽河上游城镇群。二是辽中地区以铁岭等为轴心的辽河中游城镇群。三是辽西地区的牛庄、田庄台等城市,属于辽河下游城镇群,四是以隶属辽河流域的太子河、浑江为轴的城镇,比如辽阳、抚顺等;五是辽东地区的营口、大孤山等城镇。其中营口是影响力最大的贸易中心地。
营口地处辽河入海口处。蒙古人在此游牧时,住在用茅草做的窝棚里,行列式的布局有点像军营,因此得名“营子”。《东三省纪略》记载着“辽河出海之口,故曰营子口,简称营”。因地处辽河入海口,该处地面随水涨水落形成很多条沟壑,所以也被称为没沟营。1866年才正式命名为营口。
早期东北地广人少,多数居民都是外来移民。《东三省纪略》记载着“旧为镇海营驻扎地”。明朝将营口设立为驻防镇守的军屯,营口的人口和聚落才形成一定规模。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增设牛庄为通商口岸。但是牛庄水位较浅、河道淤塞,不利于大船行驶。西洋人在通过对比之后将商埠地改在河道宽阔,并且已经形成港口和街市的没沟营。通商口岸的开通,使营口人口增多,经济贸易往来频繁,最终以设防守尉为主为目的的县逐渐发展为有重要商业影响力的通商港埠。
文献记载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遼河流域的城镇贸易繁盛,其中营口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东北及蒙古地区最重要的物品中转枢纽,没沟营水域不计其数的船只运输着当时生活必需品,成为商埠地之首。《东三省纪略》记载“夏则轮声帆影,万船鳞集。商业繁荣,市面兴盛,为满洲之冠”。
辽东另一个重要港口孤山镇港口,因陆地交通状况较差,南北物资商贸多靠水路运输。海上船只运输人民生活商品、输出腹地的粮食及土产品沿港口进行贸易交换。临海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使其成为各种船舶通向国内外水埠的贸易中心地。《满洲国安东省志》记载:“大孤山距安东一百八十华里,是沿海水陆城市之一,其水路通往安东、营口,远至天津、烟台等地;镇内有著名的魁星楼,楼下是轮船港,约两百年前创立,是辽东著名的轮船港,是从奉天方面输入物资的主要港口”。
南北朝时大孤山脚下的海港为槖鸵湾,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海运交通。到明末清初,从港口通往镇内增设双车道铁轨路,更加方便了周围县镇的贸易往来。“大孤山地车铁路,北起商务会门前,南抵大湾子船坞,宽约一丈七尺,长约三里半,系孤山商务会筹集款项,设备地车若干辆,以为客商搬取货物之用”。 《满洲国安东省志》记载“现在的帆船停泊地已向约十五里以南移动了,在市街和这里铺设了搬运货物的轻便铁路保持着联络。至于大型帆船及轮船更有必要在与海岸脱开距离的大鹿岛(隶属孤山镇)附近下锚停泊,在这里要用小舢板装倒卸货物,这是不便利的,将金、复铁路如果能延长这里,不难看出大鹿岛市况会再复兴的”。
山东等地如遇到自然灾害,灾民们闯关东谋生,方便的海陆交通以及商贸集散地的孤山镇,比较容易落户谋生,成为首选之地。孤山镇居民系关内山东等地较多,至今还流传着“东街扛载的,南街驶船的,西街种菜的,北街贸卖的”的顺口溜。
3、商埠地的发展
辽河航运码头数量增多带来经济的发展,人口也随之而增多。城镇的经济和技术发展飞快,行业经营范围广比如油坊、粮食、货栈、煤炭等。在人口和经济的影响下,这些城镇的建设用地得到分区规划,建筑类型增多。各地出现了航政局、电报局,银行、铁路、自来水公司等新式企业。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教堂、育婴堂、养老院、神寺、红十字医院、学校等新建筑。
晚清时期,辽宁省境内很多村镇聚落都受到航运的影响。沿辽河流域的这些港口都逐渐发展成欣欣向荣的中心市镇,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来定居和投资。和周边的村镇聚落保持着贸易往来,相互带动彼此的发展。到20世纪初,早期的商埠地营口、铁岭、牛庄、通江口等发展成为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城市。
参考文献:
[1]孔经纬.《东北经济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徐曦.《东三省纪略》.民国商务印书馆刊本.
[3]吴相湘.《东三省经济实况揽要》.传记文学出版社按民国版影印,1971.
[4]营口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营口县志(民国十九年)(上下)》.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5]铁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铁岭县志》.辽沈书社,1993.
[6]昌图县地方志编委会编.《昌图县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7]开原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开原县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8]辽宁省新民县县志编纂办公室编 .《新民县志》.沈阳出版社,1992.
[9]张本义.《庄河县志》.万卷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