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颖 刘建 陈书华 李世平 沈丹波
摘 要: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机械用于在秸秆覆盖留于田表条件下实施耕播联合作业。通过5个试验示范基地、累计作业种植面积2470亩的生产性考核试验研究,给予该技术应用的适应性评估。
关键词:秸秆覆盖;耕播作业;技术评估
一、项目建设概述:
本项目建立5个试验示范基地,其中4个试验示范基地为家庭农场,每个试验示范基地种植规模都在400亩以上,种植结构以稻麦轮茬为主,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技术应用试验示范以稻茬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种植小麦为主,2017-2018年开展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累计作业面积2470亩(不计项目辐射区作业面积)。
二、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技术应用小麦种植效果评估
1.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种植小麦:苗齐、苗全、苗壮,苗期生长旺盛,小麦苗期长势明显优于传统种植小麦。
技术分析: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种植模式将覆盖秸秆集聚于播种行间,播种行区域在秸秆洁清的条件下实施小麦耕播联合作业,使得小麦种子入土后处于良好的碎土环境中,加之耕播联合作业机械独特的条耕、条播和对行镇压机构可以确保小麦播种深度均匀一致,不存在传统耕播方式的深种现象,加之对行镇压后种子与土壤可靠接触提升了种子出苗环境,具备了齐苗、全苗的基本条件。而集聚于播种行间覆盖秸秆的保墒效应改善了田间小气候,有利于小苗生长形成壮苗。
2.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种植模式小麦越冬抗旱性强,生长稳定。
技术分析:由于秸秆覆盖减少土表水份蒸发产生保墒效应,墒情好促苗生长,同时小苗完全生长于土壤环境,避免了传统耕播模式小苗根系容易被秸秆架空的现象,提升了抗旱、抗冻性。
3.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种植模式小麦生长期草情可控,一般建议参照传统耕播模式小麦生长期草情防控措施。
技术分析:小麦行间秸秆集聚覆盖从理论上讲具有一定的控草效应,但难以保证秸秆覆盖密度满足完全控草条件。保险起见一般建议参照传统耕播模式小麦生长期草情防控措施。2017年海安绍俊家庭农场约170亩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小麦种植生长期未实施化除控草,后期虽未出现草情失控,但试验样本不足,风险较大,所以建议参照传统耕播模式实施小麦生长期草情防控措施。
4.2017年各试验示范单位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小麦产量均略高于当地平均产量。
技术分析: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种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苗期生长旺盛,而壮苗全苗是小麦全生长期的基础,苗的优势就为实现高产打下好的基础。
三、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技术应用适应性评估
1.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种植模式对前茬作物秸秆种类的适应性: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种植模式可以适用于前茬作物为水稻,机收水稻时对水稻秸秆实施切碎均匀抛撒,应用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机实施小麦、油菜等作物的机播作业,也可用于前茬作物为小麦、油菜,机收小麦或油菜时对小麦或油菜秸秆实施切碎均匀抛撒,应用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机实施水稻或玉米等作物的机播作业。
2.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种植模式对秸秆覆盖性状的适应性:运用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机作业要求前茬作物秸秆切碎均匀抛撒覆盖于地表,不得有明显的秸秆堆积,如田间有明显的秸秆堆积应人工将秸秆堆积攤开,以免因秸秆堆积影响种子出苗。
3.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种植模式对土壤含水量的适应性:当雨后田地湿度较大时,由于地表覆盖秸秆在存在,大大缓解了拖拉机行进时车轮的下陷,也减少了车轮的粘土,改善了拖拉机的通过性;当田地较干旱时,播种作业后由于地表覆盖秸秆在存在大大减少了地表水份的蒸发量,能改善地表土壤墒情,有利于出苗。所以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种植模式对土壤含水量的适应性更强。
四、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机适用性评估
1.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机性能稳定。经各试验示范基地大面积应用,所用机具秸秆切割、秸秆清行、播种行带状条耕、播种、施肥、镇压等各个功能机构性能稳定可靠,能够保证作业质量要求。
2.机具作业可靠性高,能满足大面积作业的可靠性要求。
3.机具作业效率高,机具设计作业幅宽2.6米, 拖拉机作业速度达1.5-1.8米/秒,如果作业田块不小于10亩,实际作业效率可达15-20亩/小时。
4.机具作业能耗低,由于采用播种行带状条耕技术,大大降低了综合作业能耗,实际单位面积作业能耗仅有传统种植模式的1/3~1/2。
5.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机范围广,前茬作物适用于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秸秆的覆盖还田,更换不同的排种装置可以用于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作物的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
五、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机适用性评估结论
运用秸秆覆盖耕播联合作业技术实施小麦等作物的种植作业比传统种植模式更具高产栽培条件,不仅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秸秆难题,将秸秆变废为宝,而且作业过程实现多、快、好、省的综合效益,具有实际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