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酉民
摘 要: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崛起,进一步加剧了世界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同时改变了传统教育教授知识、消除无知的基本逻辑。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再定义大学成为无法回避的艰巨任务。西交利物浦大学根据未来时代发展的趋势和需求,探索了融合式教育模式。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重塑;复杂心智;西浦方案;融合式教育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发展,每个人可能随时有机器人助理相伴,它几乎可以帮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当机器人可以替代和帮人类做很多事情甚至写诗的时候,我们是否还需要学习?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就更幸福了呢?再设想一下,即使机器人无所不能,我们自己是否有能力开发机器人服务的潜力和价值呢?试问,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又有几个人能使用30%以上的手机功能啊?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很低能,高水平机器人的能力也会被糟蹋。人们在智能时代想获得好的生活体验,也需要学习和好的教育,只不过是学和教的内容及方式会发生很大变化!此外,当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可以深度计算、自我学习,它还会不会遵守人们制定的规则?假如它能够自己产生规则,人和机器互动与合作的结果又是什么?这其实给人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学习要求。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思考。
一、未来的智能世界
《零边界成本社会》阐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概念,这就是未来社会的“共享”和“共生”特性。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通过供应链系统可以整合碎片式的资源,满足人类碎片式的需求。这会导致未来社会形态的革命性变化和发展。
关于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的冲击,也有不少论著。2005年库兹韦尔出版了《奇点临近:当人类超越生物学存在时》,思考这个时代会是什么样子。2016年,《自然》杂志刊发谷歌的所谓“深度心智”(Deepmind),将会极大地改變或者扩大人的能力。谷歌“奇点大学报告”预言:“机器人在2035年将取代人类。”这些会不会真的发生?如果真的发生了,我们的教育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依据我的研究和对世界的理解,我们处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复杂多变的世界。可以用四个词来描述这个世界,即: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多变性。如果用这4个词的英文首写字母来简化,我经常称之为UACC。也就是说,不管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你都得生活在这种UACC的环境里。
未来UACC环境最大的特征是互通互联。信息和网络技术引发的深度互联会产生一种连接革命,产生很多新现象和新问题。世界万物的连接,使人们必须重新思考中国自古以来崇尚的共生;信息和物流的发达,许多资源和服务的共享也成为可能;共生共享会引发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孕育出颠覆性的技术。世界也会从原来的竞争和充满零和博弈的形态演变成为一种竞合关系。在这个世界里,学习和教育也正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传统上大学的功能从宗教、知识传播一直拓展到研究和社会服务,但其核心依然是知识传播,其基础逻辑是害怕和防止人们无知。然而,在网络社会,因便捷的知识传递和分享技术,包括智能的移动设施和强大的搜索引擎,人们现在很难“无知”,却常被丰富、杂乱、真假难辨、甚或似是而非的知识和信息所包围。传统教育消除无知的基础逻辑在改变,现在人们需要应对的是知识或信息太多的挑战,需要研究如何应对UACC的策略,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想象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再想象一下,在未来社会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素养和生活能力,今天的教育能为未来社会准备好这些人才吗?认真研究和思考这些问题,方能改革当下的教育,为迈向未来社会做好准备。
未来很难预见,但我们可以打开几扇窗户去想象。例如,世界未来研究所曾经提出推动未来社会巨变的六个推手:第一,极端的长寿。第二,智能机器和系统的兴起。第三,计算世界,由大数据了解这个世界,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第四,新媒介生态。第五,超级组织结构。第六,全球互联的世界。从这些推手,我们便可以对未来形成一种猜测。
遐想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感叹:精彩的社会,严峻的挑战,仍没有将躺在传统舒适殿堂里的教育完全唤醒!
二、未来教育的挑战
未来社会在上述推手的帮助下,会进一步互联和数字化,进而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从教育角度讲,我更感兴趣的是,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大学会变成什么样子?未来的大学还是一个围墙、一批老师、一些教室和实验室吗?面对知识获取的日益便捷,我们还需要到大学去念四年拿个文凭吗?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其实不管从事什么行业,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都要思考的。
围绕未来社会各种各样的颠覆,我们会看到很多种预测。例如世界未来研究所对未来社会需要的10种技能的预测:一是意义构建,二是社交智能,三是新颖和适应性思维,四是跨文化能力,五是计算思维,六是新媒体素养,七是跨学科能力,八是设计思想,九是认知负荷问题,十是虚拟协作。仅从认知负荷来讲,就是人人需要面对的挑战。再深入思考一步,假如说未来需要这10种技能的预测是准确的,我们当下的大学和教育能帮学生培养这些技能吗?如果我们现在的教育没有培养学生这些能力,他们怎样在未来的世界里生存?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我自己和我所在的西交利物浦大学一直在探究,这就是传统的简单心智已难以应付充满UACC的未来,人们需要发展和培育一种复杂心智立足于未来,那么这种复杂心智(Complexity Mindset)到底是什么?人们该怎样从当下的心智(Current Mindset)过渡到能够适应未来的复杂心智?
首先,能立足于未来的“复杂心智”不是一个简单概念,这里仅仅罗列一下我们对其研究得到的关键点:一是动态演化的系统观;二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融合东西智慧的整体观;三是愿景使命导向的势与拐点的把握力;四是自组织空间、平台、生态系统的营造力;五是多元共生的动态平衡能力;六是孕育、保护和促进边缘革新的能力。
其次,简单介绍从当下心智过渡到复杂心智的几个关键步骤:一是动态聚焦及意义给赋,也就是动态注意力聚合。每天有各种各样的信息,手机有上百个群,人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怎样聚焦形成动态注意力,让关注能够形成一种协同和连接?怎样把碎片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对世界的认知?怎么形成一种整合能力,让人生保持战略上的清醒,知道活着是为什么,清楚应该摄取什么。二是全人能力及人机融合。三是战略清晰。四是凝聚性合作。
澳大利亚最近的一项调查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未来生存技能的变化,该研究分析了2012年到2015年职场上的能力要求改变。从几百万个岗位要求分析发现,最近几年增长最快的技能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数字技能。通过观察社会和研究未来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会发现,我们需要去调整人才观念,需要改变当下的教育理念,需要重塑育人的过程和方式。这是当下很多大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对未来的教育挑战,我们还需要理解在未来社会如何生存,生存的原则是什么。最近有一本书,叫《爆裂》(Whiplash: How to Survive Our Faster Future)。书中提到了未来生存九大原则:一是涌现优于权威,也就是未来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深度计算的情况下,很多东西并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冒出来的。二是拉力优于推力,要有发自内心的动力。三是指南针优于地图,现在智能手机提供强大的“地图”功能,但重要的是知道在UACC环境下如何制定清晰的战略,选择准确的方向,这取决于我们前边提到的聚焦和意义构建能力。四是风险优于安全,未来世界的逻辑是每一个人不在于你做多大的事情,而在于做与别人不一样的事情,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然后可以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把价值分享,放大到全世界去,“小事情”也可以有大贡献。这个生存逻辑与传统逻辑很是不同。所以,我们要学会与风险共舞,不惧怕风险,敢于做出不一样的东西。五是违抗优于服从。六是实践优于理论。七是多样性优于能力。八是韧性优于力量。九是系统优于个体。这些生存原则提醒大家,未来世界发展会有颠覆性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能力结构、生存规则均需调整。因此,我们的学习方式也需改变,我们必须思考如何通过教育改变自己,让我们有能力立足于未来,这其实是每个人面临的挑战。
面对被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人工智能,传统行业有些会被替代,有些会被加强,也会因此孕育出很多新兴的行业。我们很快会发现机器可以做很多超越人类能力的事情,也会改变我们人类应对这个世界的能力。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我们必须直面这种社会变化,不但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构建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而且要研究人与机器共生时代的教育。可以说,教育到了必须立即行动起来的时候。
三、展望未来的人才和教育
未来社会可能会被老龄化、物联网、机器人、全球化重新塑造,催生很多新業态,例如精准化服务、健康和养老、娱乐、新型供应链、新教育等。随着大数据和深度智能计算的发展,未来人们将生存于数字和实体双重世界,在双重现实环境下,二者会相互作用,利用虚拟的人去改进实体的人变成可能,进而可以通过学习、健康、生命、生物学等数据的研究改进人们的生活与行为方式等。在这种情况下,知识融合、创新创造、综合能力、素养智慧、变革管理、国际视野、跨文化领导力、数字公民素养等日益重要!围绕这样的趋势,未来人才首先应该是世界玩家或国际公民。
从教育角度看,机器人虽然可以帮人类做很多事情,但要借助机器人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必须不断提升自己,所以通识教育、素养教育、艺术教育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然,未来世界还需要专家,这些专家人才从事科研或帮人类制造机器人及新的科技产品,也就是说,在未来人群中有一小部分人,例如10%,会成为专业精英。社会还需要一大批人才借助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改变传统行业及发展新行业,而这些人才不仅需要高素养和专业基础,还需要有行业造诣,更需要有跨文化的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成为行业精英,甚或发展成为未来业界领袖。这些人在未来的人口中也是一小部分,比如说20%。于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未来人群里会有10%左右的专业精英,20%左右的行业精英,他们为人类创造了非常便捷、友好的生存环境,那么其他70%的人怎么办?他们会充分享受生活。这些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在这种环境下自如地生存和享受生活?这也是一个需要教育思考的问题。审视现在的教育体系,需要正视一些问题与不足。首先,虽然我们的教育是专业精英导向的,但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亟待变革;其次,难以适应行业精英培养的需求;再次,需要回答未来70%人的教育如何进行?国家鼓励加快教改以适应未来的变化,并在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里明确了任务。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和再定义大学”的时代。
观察已经蓬勃兴起的网络教育,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低成本学习,如果再辅以人工智能的支持,全球同学的互动,我们不难想象很多大学的门槛会被网课公司打破。其实,很多人包括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已经发出了警告。我们无法控制大量网课公司的出现,但我们要想清楚实体大学校园超越网课公司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大学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并应当以积极的改革行动击败大学破产的预言。
假如说我们决定立即行动而不是观望,问题的另一半是我们应该怎么改变?这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问题。《纽约客》封面上曾登载一幅漫画,显示人类最后沦为机器人时代的乞讨者。如果机器能够思维,我们则需要培养学生五方面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谋划未来的能力。我们需要反思,我们能做到吗?怎样做到?
观察校园学生的学习状况,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诸如项目、工作坊、科研、自学、实习、社团等非正式学习上,而不仅是正式的课堂学习。但还有很多学校对大量的非正式学习关注不足。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改进正式学习并帮学生更有效地进行非正式学习,让他们获取更大的学习收益。
西交利物浦大学建校伊始就着力转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营造“以学生成长为目标、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兴趣驱动和研究导向型”的教育模式,试图从老师主导的教育变成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育,从传输知识转变到通过学习知识帮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更加重视学生的独立精神和主动性,看重学生的素养、能力和知识体系的形成,帮学生明白人生意义、学会学习、构筑梦想、铸就追梦的翅膀。为此,西浦全面提倡研究导向型的教育,以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育其终生学习能力、孕育其创造性行为、强大其复杂心智。教学不再是简单地教知识,而是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搜寻知识,整合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提升沟通、合作、表达和执行等能力。这样才可能防止学生成为一捅就破的气球,而是成长为有造诣的人。当然,研究导向型教育的真正落地,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老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支撑及评估体系。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问题就是怎么样营造大学的生态?当人们有问题和需要时到哪儿去学?有创意或奇思妙想时到哪儿去尝试?有好的构思到哪儿去做实验或研究?未来的大学应该成为一个可供终生学习的地方,支持人们创意生活的场所。几乎所有组织都在思考其2.0、3.0或更高版本,教育工作者也需思考大学的2.0或3.0是什么?西浦在苏州太仓建设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融合式教育、未来大学包括校园的形态以及运行模式。大学应该是一个终生学习和创新的生态系统,各种资源在这里聚合、碰撞、合作,最后产生人才、知识、技术、新思想。大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影响,通过教育影响一代又一代,通过研究提升人类生存能力,通过新的生活方式和先進文化影响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针对未来的需要,人文素养的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教育的跨国、跨专业、跨文化势在必行。西浦庆幸诞生在多元化、全球化、互联化的时代,试图通过探索未来教育模式、未来大学管理体系、未来大学和社会的互动关系,进而影响中国和世界的教育。通过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创新版的国际化专业精英培养模式、扁平化网络式的大学运行体系、开放合作的学校与社会互动模式、教育研究与传播的平台,我们称之为西浦发展的1.0。面对已经到来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挑战,西浦不忘初心,瞄准未来,在继续深化和完善现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开启了西浦发展2.0,即创建能够培养站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肩膀上引领未来新行业的“国际化行业精英”育人体系——“融合式教育(Syntegrative Education,简称SE)”,以一个全新校园探索未来大学新概念和校园新形态,并进一步以西浦为平台,打造辐射中国甚或世界的教育研究与传播平台及生态。
融合式教育要把通识(素养)教育、专业教育、行业教育、管理与领导教育以及创业教育融合起来,将学习、研究、实习、在岗训练、创业和未来发展融合起来,形成一种价值链创造和价值链共享,最后形成学、研、训、创、产高度融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为支持这种教育的开展,还需要形成融合性的学习和教育环境,这也是建设融合式教育基地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的目的。通过探索未来的教育发展和与社会的互动机制,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形成深度合作的学习、创新和创业社区及社会生态的模式,从而为未来教育提供西浦方案,进而撬动教育生态。
[本文根据作者在“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17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主旨演讲整理,感谢魏双双在文章完善过程中提供的帮助]
[责任编辑:周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