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即将迎来70周年华诞。我对祖国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恩之情。小时候家境窘迫,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完成了学业;毕业后,我选择航天报国,幸运地赶上航天事业大发展。在航天这个广阔平台上,我有幸能将个人价值与祖国的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跟随祖国的航天事业一起腾飞。
在我8岁那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从此我对航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中学毕业后,带着热爱航天的那颗初心,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七机部技校,如愿以偿进入航天系统所属企业工作。
1983年,我国首台氢氧低温火箭发动机启动研制,这是我工作以来参与的第一个大项目。我荣立了“331工程”三等功。这一战之后,我就参加到长征系列火箭的制造工作中。20世纪90年代,为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其大喷管的焊接一度成为研制瓶颈。火箭大喷管延伸段由248根壁厚只有0.33毫米的细方管组成,全部焊缝长达近900米,而焊枪只要多停留0.1秒,就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者焊漏。在首台大喷管焊接中,我奋战了一个多月,腰和手臂都麻木了,每天晚上回家都要用毛巾热敷才能减轻痛苦。凭着过硬技艺,我攻克了烧穿和焊漏两大难关,成功焊接出第一台大喷管。后来,这一新型号大推力发动机成功应用,为我国火箭运载能力大幅提升作出重要贡献。
进入21世纪,为了进一步满足航天事业发展需要,国家开始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2007年9月,就在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上面级发动机前身研制关键时刻,发动机内壁在试车时出现烧蚀。情况紧急,我接到现场专家的任务需求后,跟同事急忙赶了过去。现场情况很复杂,操作台10米开外就是易燃易爆的大型液氢储罐;脚底下又是几十米深的山涧,十分危险。我登上操作台后发现故障点无法观测、操作空间狭小,只能硬塞一只手臂进去。我只能完全凭着操作经验进行“盲焊”,终于在夜晚来临前将故障成功排除。
39年来,从投身航天那天起,航天事业已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直战斗在火箭“心脏”的工程技术人员,我是荣幸的,更是幸福的。
随着参与越来越多国家重大工程攻关,我的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也得到了业内认可。
2006年11月一个晚上,我接到一个临时任务,而且是十几个国家参与的科研项目:AMS-02暗物质与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因为工程难度巨大,项目实施方案一直没能得到国际联盟总部认可。能够参与这么重大的项目,我既紧张又兴奋。冷静下来,我从自己积累的实际操作经验入手,设计一套新的方案,论证会上得到各路专家的认可,方案最终通过国际联盟总部评审。
2014年,第66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揭幕,这是一次创新成果比拼的大舞台。我带着自己的3项成果远赴德国纽伦堡,与来自世界各国的600余项发明成果一决高下。最后,发明展一共颁发39个金奖,我的3个项目全部获得金奖。
一名普通的一线工人,能够凭着自己的技术,完成一件为中国人争气的事,心里的自豪感难以言表,也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航天报国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