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2019-09-27 06:41黄建美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古诗文诗意诗词

黄建美

一、古诗文教学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并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标准》还指出,要“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2019年,我省中考就要求学生完成61篇古诗文的背诵。近两年,我省中考的语文试卷,不仅增加了古诗词的鉴赏题,古文阅读也有了新的考试形式。因此, 教学唯有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习总书记的讲话和文章,处处彰显着历史文化底蕴,也让我们知晓学好古诗文的重要意义。

但目前来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状况不甚理想。学生对古诗文阅读缺乏兴趣。那么,这种不容乐观的现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观察,将其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一是学校和教师的因素。一些教师本身就缺乏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爱好,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平时学校也缺少学习古诗文的氛围,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目前,古诗文的教学工作还是以应付中考考题、教学生一些答题技巧为主,没能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朗读、思考、赏析作品。这样就导致学生缺少品赏文学经典的意识。此外,由于升学的压力和所谓的教学评比,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只能圈出一些经典的名句让学生背诵,致使学生对古诗文名句名篇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在这种情形之下,再精美的古诗文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又从何而来呢?

二是家庭和学生的因素。现在的学生很少主动去背教科书以外的古诗文。原因有很多,比如还在小学阶段,家长就让孩子报各种特长培训班,他们的周末和假期几乎被排得满满的;到了中学阶段,家长又重理轻文,学生可以在一道数、理、化题目上花费半个多小时去思考,也舍不得花几分钟时间去预习、诵读古诗文,更别说背诵了。此外,如山般的作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而史、地、生、政也门门要求学生背诵;学生偶尔有一些时间,也是想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听听歌、看看电视、读读漫画,来放松一下,怎么会花时间去品味、背诵古诗文呢?就家长来说,大部分家长长期外出打工或经商,基本不可能督促孩子的学习。他们把孩子成绩的提高,更多地寄托在老师身上,甚至有些家长只是简单地要求孩子学好书本的内容。

然而,令人高兴的是,近两年传统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受中国人的关注,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这些节目让一大批家长和孩子重新关注中国古典诗词。趁着这股热潮,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如何进行古诗文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好并爱上古诗文。

二、如何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

语文,是诗意的天空,课堂是学生的乐土,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营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沐浴其中,身心愉悦呢?在这里,笔者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第一,营造诗意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要精彩地导入新课。如讲授《论语》一课时,笔者就以习总书记用过的典故导入课文。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等。然后问学生,你们想知道这些话的意思吗?它们出自哪里?最初又是谁说的呢?最终让学生喜欢并乐于背诵《〈论语〉十则》。此外,还可以用成语或名句导入课文。比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笔者在课前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或名句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以便增强学生学习《醉翁亭记》的兴趣。还有以精美语段导入课文。文言文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描写,或叙述,或议论,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笔者上课时,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了这一段,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其次,鼓勵学生展开想象,再现古诗文描绘的情景。想象是诗词赏析必不可少的前提,要想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就要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回到诗人创作时的情景之中。2018年,我省中考语文试卷上的古诗词阅读是曹操的《观沧海》,其中一道考题是这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个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作为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诗句的含义自由地发挥想象,借助诗人选取的典型意象,如大海、日月星辰、银河,生动描绘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壮观景象。这样的想象教学,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知人论世,把握古诗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品多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因此,在品读古诗文之外,还要探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生活境遇,如此才能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教授《出师表》时,笔者先给学生讲述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愿望。然后刘备亲自前往隆中,三顾茅庐,诚请诸葛亮出山,共谋大业。而诸葛亮则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懂得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情谊,学生们也就理解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表达的“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

第二,打造书香校园,提高学生兴趣。

如果说课堂是播撒诗意种子的乐土,那么学校就是学生获得诗意的精神家园,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枢纽站。为了让我校师生更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学校极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把校园装点得充满诗意。走进校园,就会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氛围:校园的书报栏里,操场的四周围墙,“梦笔长廊”的廊柱上,都张贴、悬挂着古诗词;长廊边的橱窗里,放着师生捐的图书;每一栋教学楼中的过道拐角处,都有名家诗文,甚至还有师生的习作;班级的黑板报,专门留出一块空间用来摘抄经典诗文,一天一换。学校还常常举办诵读经典古诗文比赛以及诗歌创作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构建书香和诗意的家庭。

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快乐的校园,更离不开温馨诗意的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是诗意的乐土。这几年,我校在周末会举办“文学沙龙”以及专题讲座,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家校共学经典的活动。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很大影响。央视播出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个叫陈思婷的女孩脱颖而出,这源于她那位当语文老师的妈妈。据陈思婷的妈妈介绍,小思婷刚会说话时,就让她接触古诗。两岁学诗,6年坚持抄写诗词,诗词积累超过6000首。可见小思婷能够走上央视的舞台,被万众瞩目,绝非一日之功。另一位叫顶顶的小朋友(董洁的儿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尽管董洁平时工作很忙,和孩子见面的时间也不规律。但是董洁却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自己空暇的时间里,一定要和孩子一起读诗品词。她说:一起阅读的这种习惯,是孩子和父母之间一种很好的相处方式。一个爱学习、爱阅读的家长,他的孩子多少都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由此可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古诗文的学习中来,是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学生把在学校学习古诗文的成果汇报给家长,家长把自己的体会反馈给孩子,家长和孩子一起感悟古诗文的魅力,从而让每个家庭都洋溢着诗情画意。

总之,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瑰宝。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校和家庭积极参与其中,共同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厌学”古诗文变为“乐学”古诗文。如此,古诗文教学必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和活力。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诗意诗词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被耽搁的诗意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诗词之页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