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怡
一天,我那上六年级的儿子对着作文本发了半天呆,最后耷拉着脸对我说:“妈妈,你们中学也是每周都要写作文吗?我都没有什么好写的,最讨厌写作文了!”的确,说到写作文,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无不是一副苦瓜脸,怨声载道。而作为有着十几年教学经验的我来说,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最不知道该怎么教的就是作文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7—9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这样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写作的教学”板块中,新课标提到了“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即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四种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创作与自由表达”。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对初中作文有了明确的要求及具体的指导。但是,对语文教师具体的实施过程来说,却是漫长艰难而又不一定能取得成效的。
可以说,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都是存在的。说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作文教学怎么了?为什么师生会谈作文而色变?
笔者认为,当前初中写作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是影响写作教学效果、阻碍教学目标完成的关键。
第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动力不足。
“米”即素材,没有素材,何来文章?当笔者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该如何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时,一位学生忍不住打断了我,他说:“老师,我们每天早上七点多到校,晚上六点多回家,吃完饭就做作业,做完作业后洗洗就睡了,哪还有生活啊!”仔细一想,确实如此。学生们的生活面太狭窄了,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模式,单调而又枯燥。特别是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家长害怕孩子被社会的不良风气带坏,沉重的课业负担则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让他们没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从而导致他们缺乏深层次的生活体验。那么,素材从何而来?
因而,面对作文题,学生们绞尽脑计,要么从背诵的范文里生搬硬套,要么空洞地大喊口号,要么煽情地无病呻吟……无米下锅,何以为炊?这样下去,学生怎会有写作的动力?而迫于老师的压力,硬生生“造”出来的那锅饭,也是不会香的啊!
第二,流水线上统一作业—学生写作方法僵化。
长期在初中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或许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在当下各类作文选泛滥成灾的情境下,学生们的作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千篇一律的现象,就像古时的“八股文”一样,一个模式、一个结构:开头点题,中间两件事,用“不但……而且……”或者“虽然……但是……”过渡,结尾再次点题。所写人物,更是千人一面:大大的会说话的眼睛,乌黑的头发,老师是和蔼可亲的,同学是助人为乐的,爸爸半夜冒着大雨跑着送我上医院,妈妈雨中送伞自己却湿透了……
结构僵化、表达僵硬,已成为中学生作文的一大弊病。这和如今功利性的作文教学不无关系。写好作文是为了得高分,而能登上作文选的一定是好作文,学它们准没错,即使不能得高分,至少不会有太大的失误,可以“保本”,这是很多老师、学生甚至家长的心理,也是作文选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于是乎,学生的作文就这么整齐地批量制造了出来。但学生、家长包括有些老师都忽略了一点,作文选中的文章只是一种引导,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某些启发或者激发写作的灵感,但是不要模仿,否则就成了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变得毫无特色可言,更别说亮点了。
第三,世上无难事,只怕写作文—学生写作的毅力不够。
“世上无难事,只怕写作文。”这是我在一位学生周记的扉页上看到的一句不知是否是他原创的话。当我把这句话当作笑谈在课上提及的时候,竟引来了一片附和声,有的同学还“指责”我“饱汉不知饿汉饥”“站着说话不腰疼”。写作苦吗?我想,不管是学生,还是作家,答案应该都是一致的:苦,很苦。特别是对于学写作的中学生来说,那是一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写作苦旅”。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写成一篇好文章,首先要有别出心裁的立意、精巧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其次则必须把你要写的内容浓缩到600字左右。要做到这些,其难度可想而知。于是,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根据一个题目立意,既要扣紧题旨,又要别具一格;又需要训练如何安排结构,既要完整,又不能落入俗套;还需要揣摩如何表达文字,使文章文采飞扬,摄人眼球。而素材的积累、文字的表达能力,不是短时间就可以速成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学习的过程,岂一个“难”字了得!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学习写作过程的苦,却让很多學生望而却步。
症结找到了,那么就该对症下药了。对于这些顽疾,很多一线教师包括许多专家都做了专题研究,方法也有很多。但是,学情的不同,决定着“治疗”的方式也是不同的。笔者是这样做的:
首先,既然学生没有“米”,教师就引导他们学着找“米”。
学生生活面狭窄,这是事实;学生生活单一乏味,这也是事实。但是,别忘了一句名言“生活处处有语文”。如,针对学生叫嚷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间无新鲜事可写这个状况,我专门开设了一节作文课《我的一天》,这节课定在下午第三节,在课上,我让同学们记录这一天自己从睁开眼睛到现在所有的事情,包括自己做的、看到的、听到的,事无巨细,一一罗列下来。然后我随机拿一个同学记录的事,针对他写的吃早饭这件事问他,你今天早上吃了什么,他说稀饭、鸡蛋、小菜。我又问,谁做的?他回答,妈妈做的。我又问,妈妈几点上班?他答,九点。我问,你会做饭吗?他答,会一点,自己也会做早饭。我问,为什么不自己做?他答,妈妈说我读书太辛苦,想让我多睡会。我问,你觉得妈妈爱你吗?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学生恍然大悟。我总结道:母爱不一定要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才能表现出来,母亲不一定要为你抛头颅、洒热血才动人,日常小事中体现的母爱,更让人回味和感动。
除了引导学生在单调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外,我还极力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比如,鼓励他们节假日走出校门、家门,走进大自然,走到人群中,去感受自然的美,去体味人间百态,随时随地用笔用心记录点滴见闻和感悟。回到课堂上,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积累得多了,作文课上也就再见不到对着作文题愁眉苦脸、捶头顿足的学生了。
其次,学生有了写作的素材,教师还应该指导他们如何合理地组织和安排材料,表情达意。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学会合理组织和安排材料
作文的立意确定后,将可供选择的素材罗列出来,然后进行选材。能够充分表现人物或中心的材料要详写,起到补充辅助作用的材料则略写,详略得当,相辅相成,作文才能既完整丰满,又中心突出。
我们的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范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选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全文写了四件事,充分表现了少年马克·吐温具有文学才华,聪明、善于把握机会的两件事详写,对少年马克·吐温形象起到补充作用的另外两件事略写,从而使少年马克·吐温的形象更加丰满,令人刮目相看。可见,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作文教学的材料,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把作文的教学融入到日常课程当中,这样,师生均会受益良多。
2. 要求学生有朴实的文风,努力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他们写真话、写实话
因为作文除了传播信息、说明事理、描述形象之外,还要以情动人。初学写作的初中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抒发感情。他们常常借用一些带情感的名词,如愁苦、悲伤、欢乐、愉悦之类,贴抒情的标签;或是用“哇塞”“酷”“牛”等故作姿态、无病呻吟的词语。这些都不是抒发感情的正确方式。正确的抒情,应该借助于文中的叙述或议论。只有带着情感反映出的生活、写出的感受,才能动人。
我清楚地记得曾经有个学生写她的父亲,这样写道:“都说父爱如山,厚重无言,可是,我觉得父爱似茶,淡淡清香,慢慢渗透,钻入骨髓。……我极力掩饰着眼中的泪,粗心的父亲应该是没有察觉,他依旧在厨房忙碌着。……我一点胃口也没有,这次的失利像巨石一样压在胸口,令我喘不过气来。坐在对面的爸爸依旧大口大口地吃着,边吃边说:‘丫头,快吃,吃饱了才有力气思考人生。说着,他把那盘我最爱吃的鱼推到我面前,说:‘这鱼啊,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之前钓到的那只,都抓到岸上了,还拼命蹦着,嘿,还真给它蹦到水里去了。所以啊,凡事不到最后关头,别轻易认输,只要坚持,就有希望。这条鱼就不行了,所以,就被我们吃了。来,多吃点,吃鱼对身体好……我猛地抬起头,爸爸一脸了然地说:‘什么都别说,爸爸相信你可以调整好心态,走出失败的阴影。加油,丫头!……”
这一段文字,就是通过运用朴实的语言描写餐桌上父女吃饭的场景,表现了父亲对女儿细致的关心与巧妙的劝导,父亲那润物细无声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
第三,老师应精心命制每一道作文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时代特征,把题目出到学生的心坎上。
作文命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正如语文教育家于漪所说:“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兴趣的激发,他们会运用学到的旧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知识连成事、扩成篇,化知识为能力。”叶圣陶先生针对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也讲道:“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惟初学作文,意在练习,不得已而采用命题作文之办法。苟题意所含非学生所克胜,勉强成篇,此于其兴味及推理力摧残殊甚。”命题要激发学生写作的興趣,就必须把握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脉搏,把触角伸进学生的心灵中,捕捉他们生活的热点和兴奋点,看他们每天是怎么想的,都想些什么、喜欢什么、厌烦什么。作为教师,应该把题命到他们的心里,如《假如我被克隆》《老师不在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等等。这些作文题具有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写作的欲望,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去写,所以易于被学生接受。也就是说,作文命题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
还需指出的是,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有的学生不够自觉,有的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因此,老师应结合教材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三年系统的作文提升规划,对学生有序地进行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终究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所有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教学难题。但是,只要教师敢于正视,取于迎难而上,总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省考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CG07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