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市风貌特色
——以临夏市中心城区为例

2019-09-27 08:33谢颜莉韩健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年9期
关键词:双修城市双修风貌

谢颜莉;韩健

(1.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总的来说,城市发展初期采用的模式比较粗矿,“大拆大建”、对城市文脉、城市风貌造成了破坏。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与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城市修补”,包含了“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城市双修作为城市存量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无疑对城市风貌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2 城市双修与城市风貌

2.1 城市双修

“城市双修”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作为一种新理念,目前并没有准确的定义[1],总的来说,“城市双修”的概念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的内容,城市生态区与城市建成区。具体指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用更新织补的理念,拆除违章建筑,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2.2 城市风貌

城市风貌最初是文学概念[2],后来才被引入规划行列。学术界对于城市风貌的定义有很多说法,郝慎钧认为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形象。它反映了一个城市特有的面貌,蕴含了城市的气质和性格。张继刚先生认为“城市风貌就是形而上的风格和形而下的面貌”。针对学者对城市风貌的理解及定义,笔者认为城市风貌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通过城市内部构成要素对城市内涵的外在显现,延续城市文脉,是人们认识城市的开始。

2.3 城市风貌特色塑造是城市双修的重要环节

按照《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塑造城市时代风貌提出了要求。指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治理“城市病”的重要行动,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并且提出要用更新织补的理念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近年来,中国城市被批“千城一面”每个城市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自身的特色,从城市修补的视角研究了城市风貌提升的设计理念和规划内容、策略。在城市修补工作中,既要基于城市的宏观层面进行规划引导控制,确定总体空间格局,强调修补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更要基于微观层面落实具体的项目建设,延续城市肌理,分类引导老旧城区再开发,进一步积极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3 “城市双修”指导下的城市风貌塑造理念

城市双修包含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即对城市因素引导控制,又对城市内部要素具体内容的要求。城市风貌由城市外部要素和城市内部要素共同构成。城市外部要素(自然山水环境等)是城市风貌存在的先决条件,城市内部要素(公共空间、建筑实体等)则是城市风貌的外在呈现。

3.1 遵循宏观到局部,建立分级引导的体系

确定城市整体格局,规划设计中将各要素整体考虑,对于城市风貌,应该从宏观山水要素到城市内部建筑等要素建立定量与定性的分级引导体系。从城市生态角度出发,将城市绿地、广场与水体等要素与城市内部要素有机的串联,提供一种以“城市风貌控制引导总则(分区、分项,控制要素的明确)——分级引导通则(引导实施的方法确立)”为导向的城市风貌引导发展模式及多层次的体系框架。

3.2 注重城市文脉挖掘,加强城市特色塑造

吴良镛曾说:“特色是生活的反应,特色有地域的分界,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3]。”我国城市普遍面临“千城一面”、城市内部“一城千面”的特色困扰。对城市风貌塑造而言,城市文脉的提炼,是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有效路径和精神核心。城市文脉连续老城区与新建区空间肌理,形成个性与统一的内在秩序,从而改变城市“千城一面”、“一城千面”的特色困扰。

4 特定城市的实践与探索

4.1 临夏市城市概况

临夏市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从区位交通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上的重要节点,有着依藏面兰的得天独厚区位优势。在历史上是西部地区的重要商埠,素有“茶马互市”、西部“旱码头”和“河湟雄镇”之称。从地形地貌上,四面环山,境内有大夏河及其支流牛津河、红水河。

4.2 临夏市城市风貌特色与困局

近些年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更新,临夏的城市格局已经成熟,城市风貌认知可以概括为三大特色、四大困局。

三大特色:山水、园林、城市特色;标志性片区与节点构建成效显著;老城区文化氛围浓厚。山水格局特色突出,“以山为幕,围园而建,围坊而商”。不同时期的城市建设给予不同片区不同的风貌特色,城区形成了鲜明的城市界面与意向分区。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共同构建了老城区深厚的文化氛围。

四大困局:内部拼贴、尺度失衡、符号缺失、品质不优。城市建筑风格及色彩的风貌差异明显、缺少过度。山水建筑遮山挡水,城市天际线无韵律。城市建设中需要特色符号元素的加入。景观条件欠佳,城市沿街立面、公共空间需要整治规划。

4.3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临夏市风貌特色提升策略

4.3.1 城市生态环境——山水与城市相映

临夏市整个城市的边界有西侧与北侧的北塬山以及南侧南龙山、东侧凤凰山合围而成,临夏市居中布局,整体的山水结构呈现“三山环绕,一水中流”的态势。因此城市风貌特色提升最先应保护城市山水格局。

图1 临夏市城市生态网络构架

在保护已有山水环境的同时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搭建城市生态网络构架(见图1),结合实际情况划定生态保护区。北山是城市主要的背景,城市总体景观与其应相一致。山边水边的建筑进行高度控制,采取高度分区控制引导,不同地区针对具体差异而定。总体控制方向采用整体多层和小高层 + 基本高层和低层 + 山水周边严格控制引导的高度发展模式,形成错落有致的城市空间形态。

4.3.2 城市色彩修补——建筑与人文相称

城市色彩直观展现城市风貌,临夏市城市建筑风格及色彩之间风貌差异明显、缺少过度。老城区建筑色彩体现了人文色彩历史韵味浓厚,通过对老城区历史建筑的现状调研及城市文脉提炼对城市色彩进行修补。

首先,对历史建筑色彩进行分析,临夏市历史建筑主要分布在老城区,主导色以灰色系为主,辅助色以明度和纯度适中的砖红色系、黄红等暖色系为主,点缀色以深绿色系、淡粉色系为主(见图 2)。

其次,按照文化产业园风貌区、老城历史风貌区、新城风貌区、大夏河南岸风貌区、物流园风貌区、枹罕城乡风貌区对各区色彩构成进行建议。其中,古城历史风貌区对现状给予尊重,延用灰色系为主导色系,局部点缀暖色调搭配。而新城风貌区需要展示出时代风貌则在主导色的基础上,以点缀色做主体,周边居住用较浅的暖色系色彩。主体突出,展现新城朝气蓬勃的活力。

4.3.3 城市文化延续——传统与现代交融

通过对临夏市城市发展脉络、文化资源的梳理,临夏市文化历史内涵丰厚,本地的传统民居吸收了汉族民居的构造特点,临夏回族“花儿”艺术源远流长。当地的传统风俗和传统统饮食也是由当地文化衍生孕育而来。

因此,为了能体现临夏的地方文化,对传统建筑要素、传统装饰要素、非物质文化要素挖掘,在规划设计中应当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现代文化,设计中应该以此为基础,打造城市文化底蕴。在现代建筑、公共空间发挥其正常功能的基础上,融入特色符号,如卷棚屋顶形式、砖雕等(见图3),使临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中再生,在老城区与新城区各个片区间肌理织补整合,形成结构与形态的连续性,凸显城市文化特色,塑造临夏城市特色风貌。

5 结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从“存量规划”转变为“存量规划”,更加注重城市内涵、城市文化的传承。城市风貌是城市最直观的展现,尤为重要。本文以“城市双修”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重要理念为指导,以临夏市中心城区为例,对临夏市风貌现状进行调研,从城市生态环境、城市色彩修补、城市文化延续三个方面进行了策略探索,期望对该地区城市风貌特色提升提供理论基础。

图2 临夏市城市历史建筑色彩提取

图3 临夏市传统建筑要素、传统装饰要素

猜你喜欢
双修城市双修风貌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浅析“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滨水公园设计——以界首沙颍河公园为例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双修”
库车城市风貌
谢金英:德与艺双修 雅与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