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萌
摘要:色彩教学是美术课堂中的重要环节,是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诸多学校的色彩教学课程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部分,这将直接影响了学生在美术教育中对色彩认知的缺失。此篇文章主要从色彩教学概述、色彩教学现状以及色彩教学策略三大方面来阐述美术教育中色彩的作用。
关键词:色彩教学;教学作用
1 色彩教学阐述
1.1 起初学生眼中的色彩(认知)
色彩是自然界在人类视角中最真实的反应,学生在最初接触绘画时,并不具备过多造型能力、色彩搭配能力,他们依靠直观笨拙的感受去捕捉身边生活中最基本的颜色。呈现的作品大多造型随意、粗狂,色彩简单鲜艳。如:金灿灿的麦地,学生会用单纯的黄色去表现,而很少关注由近及远的色彩冷暖明暗变化及因受环境色的影响。所以起初绘画用色简单、直接、大胆,往往呈现最原始的直观颜色。
1.2 色彩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色彩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一种绘画的表现手段。教师需通过加强色彩对学生的创作影响,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色彩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色彩是一种感性的表达,和谐的色彩可以令人积极、愉快;不和谐的色彩,则会使人产生消极、疲劳的感觉。科学家研究测试表明,色彩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
2 目前色彩的教学现状
2.1 认识不完善
在美术教育中,由于美术课程不是主科,许多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充足的去影响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而是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对色彩的热情,同时忽略了学生对于色彩的认知。教师应深入了解色彩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色彩教学活動,全面提升学生的色彩知识水平。反而部分学生去参加校外的美术培训班,这一现象已经成了一种趋势。在给学生上课时,很多老师过度严格要求学生的造型,忽略了学生自己对色彩的认识。在形式上,部分老师根据现实生活中事物直观的颜色,直接指导学生搭配教师所认为的好看的颜色,缺少学生自己对颜色搭配的理解,长期以来学生就成了教师的“复制品”,没有过多自己的想法,而离开了老师学生就不知如何搭配颜色。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忽略了色彩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的等方面的独特功能。
2.2 存在评价误区
教师正确的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是至关重要的,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评价首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学生本就身怀天真烂漫的性格,创作出的美术作品大多与性格有关,作品能给人以愉悦的就是美感,然而很多教师常用“好”与“不好”来评价学生的作品。这种评价方式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在以后的美术课堂上会不敢想、怕画错,久而久之就会缺乏自信,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还有很多评价存在功利性。许多教师用美术比赛活动中得奖与否来评价一个学生作品的好坏。这种只看重结果的功利性评价,忽略了学生美术创作本身的价值,将诱导学生形成扭曲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3 色彩教学的对策
3.1 熟练掌握色彩的运用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掌握了认识色彩的方法后,需要进一步熟悉对于色彩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从而达到学生内心世界与色彩的融合,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立个性的作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时,可以把临摹过的优秀作品元素和色彩的运用融入到创作中去,做到临摹与创作相结合,利用对不同材料的独特感受,来表达不同的色彩效果。充分的激发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辨识色彩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知能力。
3.2 通过生活认识色彩
艺术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缩影与提炼,生活种存在着很多色彩元素和知识,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对于色彩的认识。美术教师要做到让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到的色彩元素与课堂的美术创作相结合,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另外,在课余生活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感受自然,品味生活,充分感受自然界赋予我们人类的色彩元素,将其中的色彩与知识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对色彩的认知能力,从而达到理想效果。综上所述,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将色彩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点滴中获取知识能量,汲取知识营养,多开展丰富多彩、有趣味性的色彩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色彩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旖旎.浅析色彩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价值[D],中国美术学院,2013
[2]徐瑞泽,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研究[J],才智,2016(04):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