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景
(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国豪矿业有限公司,河北 承德 068350)
(1)区域地层。区内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都有分布。中元古代地层仅见中元古代长城纪地层,自下而上包括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和高于庄组。古生代地层出露较少,仅见晚寒武世和早二叠世部分地层。分布在测区北部内蒙古地层区[1]。中生代地层发育,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系,由陆相碎屑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及煤层、油页岩等组成。新生代新近纪地层仅见中新统汉诺坝组。
(2)区域断裂构造。区域断裂形成于印支~燕山期。按形成先后划分为早、晚两期。早期断裂主要有康保~围场、丰宁~隆化、大庙~娘娘庙三大东西向断裂。主要特征表现为地表形迹连续,规模大,延伸远,并具多期活动的特点。断裂活动以压性、压扭性为主,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活动相叠加,使断裂构造非常复杂[2]。晚期断裂为张三营断裂。强烈活动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末,具多期活动特点,主要特征:地表形迹连续,延伸远,地貌特征明显。
(3)区域岩浆岩。区内侵入岩广泛发育,其形成时代自古元古代至中生代。中元古代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区域南部,总体呈东西向带状展布,是燕山~太行山构造岩浆带的组成部分。晚古生代侵入岩分布在区域西部、东部和南部,西部和东部呈北东向斜列,南部则呈东西向排布,属塔里木~华北构造岩浆带[3]。中生代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区域中北部,呈北东向带状格局,系太行山~大兴安岭构造岩浆带。此外,区域中生代火山岩广泛分布,区域上总体呈北东向带状。
(4)区域矿产。本区萤石矿化普遍,有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1处、矿点32处、矿化点4处。矿化与中生代晚侏罗世张家口组和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岩和中酸性花岗岩有关。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上瓦房~旺业甸一带和北部半截塔至马道一带以及中部白虎沟一带,其它地方零星出露。
图1 大地构造位置示意图
(1)矿区地层。该矿区未见地层出露。
(2)矿区构造。本区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表现为北东东、近南北向断裂。构造均为张性断裂,破碎带两侧可见挤压片理化现象,带内均有不同程度的萤石~硅化现象。主要断裂构造特征如下:NEE向断裂:发育在矿区西南角,为矿区主构造。F1、F2均属于这组断裂构造内,出露长度200m~300m,整体宽1m~2.5m,局部膨大达5m~6m,总体走向75°~80°,倾角75°~85°,其中F1南倾,F2北倾。受后期热液作用,在断裂破碎带内形成矿化蚀变带,Ⅰ-1、Ⅰ-2号矿体发育在其中。SN向断裂:发育在矿区北部外围,出露长度十几米,厚度1m左右。总体走向355°~0°左右,倾向东,倾角80°左右。受后期热液作用,在断裂破碎带内形成矿化蚀变带。
矿石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半自形~他型粒状结构,是角砾状矿石所具有的一种结构,另一种是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是单一萤石晶体彼此镶嵌紧密堆积而成。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为主,皮壳状构造较少见。石英、萤石等矿物充填在角砾之间裂隙内。
矿体呈脉状、赋存于花岗岩构造破碎带中,具有较强的蚀变硅化带。萤石为主要矿石矿物,石英、长石、方解石、角闪石、辉石为脉石矿物,还有少量榍石、锆石、磷灰石、黄铁矿等。萤石不透明,玻璃光泽,呈绿色、白色、浅黄色,局部见暗紫色条带,萤石结晶颗粒1mm~5mm。生成顺序为绿色颗粒萤石~白色透明梳妆萤石~乳白色皮壳状萤石~浅黄色梳状萤石,萤石多色彩,结构构造的差异反映了成矿的多期性和成矿温度的差异性。
该矿矿石自然类型按主要矿物组合为石英~萤石脉型矿体。
矿体的围岩和夹石为花岗岩,萤石矿体呈脉状赋存于花岗岩构造破碎带中,严格受构造控制,具有较强的蚀变~硅化带。
矿区已发现的萤石矿体均赋存于花岗岩内,从成矿地质条件来看,断裂构造对矿区成矿控制作用明显。矿区北东向断裂构造对矿体成矿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是矿区内最重要的控矿、容矿构造。
区内岩浆为花岗岩,为矿体围岩,与成矿控矿因素不大。
按《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1—2002),矿石中有益组分为CaF2,通过化验分析,矿石品位(CaF2)22.48%~80.16%,平均71.28%;矿石中有害元素为S、P,含量很低,对选冶无影响[2]。
由此分析,热液在沿花岗岩裂隙侵入上升过程中CaF2不断汇集沉淀,最终成矿,综上所述该矿床成因类型为受构造控制的低温热液型矿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