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大余县岗上地区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2019-09-26 06:25赵鹏坤陈文彬
世界有色金属 2019年15期
关键词:硅化热液岩浆

李 陈,赵鹏坤,陈文彬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七大队,江西 九江 332000)

1 区域地质概况

研究矿区位于大余县城西北260°方向,大地构造处于华南褶皱系(Ⅰ)、赣中南褶隆(Ⅱ)、赣西南拗陷(Ⅲ)、大湖山-芙蓉山隆断束(Ⅳ)、兰村隆起的西南端,由于元古代以来历次构造运动影响,致使区内构造多次叠加,断裂多次活动,岩浆多次侵入,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构造格架[1,2]。

区域内地层由老至新出露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和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区域东部,是一套中浅变质岩、类复理石建造。岩性以变质砂岩、板岩、变质砂砾岩为主,第四系(Q)不发育。

区域内以北东向断裂为主,次为东西向、北西向及南北向断裂,深大断裂与小断裂共存;多为扭性、压扭性断裂,以断层及构造破碎带的形式出现。见图1。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出露有加里东期、燕山早期等期次的侵入岩,由于侵入时间的不同,形成了结构、构造和岩性不同的花岗岩。

2 成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工作区内仅出露第四系联圩组(Qhl),分布于河谷、山间洼地,为冲积、洪积、坡积物。

2.2 岩浆岩特征

工作区为燕山早期花岗岩出露,处于天华山岩体与吉村岩体接触部位,岩性变化大。

天华山岩体为燕山期早期第一阶段第一次侵入岩体(γ52-1a),分布于工作区西南部、北部;岩性以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中细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局部为钾长花岗岩,岩基状产出。

吉村岩体为燕山期早期第一阶段第二次侵入岩体(γ52-1b),分布于工作区中东部;岩性以粗粒、粗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岩株、脉带状产出[2]。

2.3 构造控矿特征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有北东向的区域断裂构造F1及北北西向、近东西向、北东向的次级构造f1、f2、f3、f4、f5、f6等(见图1)。

F1构造为区域性断裂构造,出露于研究区西南部,斜穿全区,主要表现以构造角砾岩带和硅化破碎带的形式出现,具有多次活动的特征。该构造既是该区域控矿构造,同时也是赋矿构造,矿体主要以脉状和透镜状产于构造带内。f6位于F1构造的下盘(东南面),可能为F1构造的次级构造或傍侧构造,与F1近平行产出,产状基本一致,呈硅化破碎带的形式出现,构造带内硅化强烈。f6构造也是该区域主要赋矿构造之一,矿体呈脉状产于构造带内。

f1、f2、f3、f4、f5为次级构造,规模较小走向延伸几十米至一、二百米,表现为硅化破碎带。

3 矿化(体)特征

3.1 矿体赋存特征

矿体赋存于区域构造F1(V1矿体)和与其平行的f6(V2矿体)构造破碎带中,矿体呈脉状、似层状、扁透镜状产于构造破碎带中。含矿构造F1地表延伸长度大于1500m,f6构造地表延伸长度约500m,矿体产状同构造产状基本一致,走向NE50°左右,倾向NW,倾角65°~72°。矿体厚度1m~5m,平均厚度2m~3m。CaF2含量20.56%~85.42%,平均含量48.32%。

由于地表风化覆盖厚,仅在300勘探线上揭露F1构造的BT0-0剥土中见V1矿体出露,揭露f6构造的BT2-2剥土中见V2矿体出露,其他地段未有地表工程揭露,BT0-0中V1矿体产状315°∠72°,厚度1.5m,品位85.42%。V2地表见0.4m的矿化带。

图1 岗上地区地质略图及矿体钻孔揭露位置图

为了解地表矿体深部发育情况,在距BT0-0剥土所见矿体NW方向约50m处,施工了KD-1坑道。该坑道由竖井—穿脉—沿脉组成,揭露F1构造和V1矿体。从沿脉的顶板上可见矿物呈结晶块状,颜色鲜艳,呈翠绿色,见图2,图3。块状矿体厚度1m~1.5m,两侧硅化角砾岩中也可见颗粒和细脉状充填矿物质。

图2 KD-1坑道顶板矿体照片

图3 KD-1坑道顶板矿体照片

3.2 矿体深部揭露情况

为探索揭露矿体的走向延伸及深部发育情况,按200m剖面间距在300、303、304、308四条剖面,共施工6个钻孔。钻孔见矿情况如表1。

表1 V1矿(化)体揭露工程见矿情况表

V2矿(化)体为本区次要矿(化)体,赋存于f6破碎构造带中,围岩为粗粒黑云母花岗岩。由钻孔ZK300-6、ZK304-4控制,矿体走向近北东向,倾向北西,矿体真厚度0.30m~0.48m,品位29.17%~59.32%。矿(化)体标高为+142-205m。钻孔见矿情况如表2。

表2 V2号矿体揭露工程见矿情况表

4 控矿因素分析及找矿标志

根据初步分析,区内的矿物赋存于断裂构造后期充填的脉石英中,其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型[3]。矿床工业类型为硅酸盐岩石中的充填型脉状矿床。

4.1 成矿原因

区内构造活动及岩浆活动极为频繁,岩浆活动为地质矿物的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和热液,断裂构造为矿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为矿液的沉淀结晶提供了空间。

4.2 围岩蚀变及找矿标志

区内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等。

北东向硅化破碎带是区内重要的容矿构造,系区内重要的找矿标志。由于矿物结晶温度范围较窄(1270℃~1360℃),氟化钙溶液沉淀结晶具有较窄的垂向范围,在找矿勘查过程中应考虑矿体的赋存标高(据分析区内的最佳找矿标高可能为150m~300m)。

5 结论

区内矿物的产出严格受区域构造破碎带控制,该破碎带规模大、发育时间长、活动期次多、构造性质复杂。研究认为该构造至少经历了早期的破碎—硅化(形成了硅化角砾岩)、岩浆活动挤压破碎—热液活动—矿化、构造再次活动破碎—再次硅化(形成白色块状硅质岩)、热液活动—矿化,并伴随有大量的低温热液蚀变,所以区内地质矿物的形成主要与岩浆活动和岩浆热液有关。区内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已初步查明,矿物品质较好,有较大的找矿远景。

猜你喜欢
硅化热液岩浆
安徽省宣城市溪口—鲍坑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热液蚀变类型及蚀变流体的分带特征
岩浆里可以开采出矿物质吗?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东山湾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综合评价
火山冬天——岩浆带来的寒冷
热液锆石鉴定特征及在热液型金矿床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
东宁暖泉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关系探讨
狰狞的地球
岩浆转化机
“大洋一号”环球科考发现16处海底热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