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晓翠
知识经济时代,内容版权在新闻出版行业发展全局中地位凸显,推动版权资本化、激活版权经济成为新闻出版工作重要议题。《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1]《版权工作“十三五”规划》[2]等政府相关文件明确指出:要创新版权服务和应用方式;坚持“推动版权产业发展”原则,运用多种手段促进版权创造和运用……这些为版权资本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支持。具体到版权资本化的业态实践中,运营模式是重要的实现要素之一。
在版权资本化发展的进程中,存在一定的赋权理念,即处于“无权”地位的资本所有方存在增权需求和困境,版权所有者的部分权利会“流失”。借助资本运作的市场化行为,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版权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赋能流动,进一步促进版权资本化运营模式的创新驱动。
版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因各国语言表达和立法国情等因素的差异,也被称为著作权或者知识产权。[3]随着互联网经济和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数字版权逐渐兴起。“数字版权”目前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范围,而是业界约定俗成的一个概括性称谓。[4]版权资本化是人们的智力成果转化为物质收益的有效途径。[5]版权资本化及其应用,主要是将版权打造为一种投资品,借助资本运作的力量,实现版权与金融的有效联合。版权资本化的内在驱动力来自于版权收益、版权扩散和版权竞争三个方面。[6]
版权资本化对于版权的产业运作意义,最关键的是提供了一个利用资本要素,激活版权这一社会资源的要素工具和实践参考。这种激活能够重构版权产业链的组织范畴,使得版权产业扩展到资本领域。其关键意义在于三方面,即刺激了资本拥有方对于版权的赋权需求实现,增进了版权领域的资本利益机制驱动,赋予版权从资本可量化角度的交易分配可能。通过版权和资本的融合,使得版权这一无形文化资源,成为可量化、流通和增值的金融资产。
版权资本化的运营模式相对于其产品模式,是一项更加体系化的管理和整合工作。这其中,涉及产品、服务、资源和权力等各类资源的管理,尤其是在针对资本和版权“权力”支配和使用的基础上,“赋权”和“增能”的发生情境更加复杂。根据对版权资本化管理方式和侧重点的不同,版权资本化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项目运营的版权经纪模式、平台运营的版权交易模式和生态运营的版权做市模式这三种类型。
经纪代理并不是版权资本化运营的独特模式,其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各个行业。版权代理体制和版权经纪人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实践证明是高效快捷而且符合出版行业实际的一种制度。[7]版权经纪侧重的是对于版权作品和项目的资源分配和转移,以其相对成熟的运营流程和认可的接受度存在于版权产业。出版业发达的欧美国家,大概有80%到90%的文学作品都是由专业经纪公司或经纪人运作出版。[8]同时,我国版权产业界具有官方主导背景的“版权经纪人”职业培训,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版权经纪模式的普及。
开展版权经纪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在版权资本化市场上若想获得长足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在版权产业化版图上形成部分自己的“亮点”。这些亮点,主要是通过代理和运营多个典型的、在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版权资本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只有通过这些典型的树立,才能形成项目运营式的业务体系和运营机制。对于整个版权产业而言,项目运营式的布“点”经纪代理方式,可以最大范围地协调和加速版权和资本要素之间的合理、高效流动,促进版权市场资源之间的公平合法布局。
我国版权资本化的市场上,主要存在两种代理主体性质:一是国有模式,二是民营模式。自1988年我国第一家国有版权代理机构成立以来,国有模式的版权资本化代理已发展了30多年,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是最具特色的国有版权代理机构。其通过官方批准,利用资本的力量对接版权需求方,与国外多个版权个人和机构达成针对版权项目的运营。民营模式的版权资本化代理,以盛大文学的“作家经纪”最为代表。盛大文学签单韩寒、于丹和蔡康永等多个知名作家,针对其主要作品进行全产业链化、资本化运营,获得很好的市场效益。
版权经纪机构和个人在针对版权资本化的运营过程中,“聚信息”是不可忽视的关键。通过对国内外优质的版权资源引进、二次开发和分销等业务积累,在版权运营领域形成一定量的信息资源。这里的信息资源,包括线上、线下的版权管理方、提供方和需求方等方面的产品、服务和市场要素资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通过资本方式获取的市场需求和实现。如中华版权代理机构就聚集了俄、美、德、英、法等多国的版权所有和代理机构的项目资源,其与俄罗斯版权协会的信息整合,覆盖了俄罗斯绝大部分的图书版权市场。
任何版权经纪项目运营的成功,从最初的信息搜集和获取开始,整个流程和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版权作品的发现和问世,就离不开版权经纪人的信息资源和资本化运作。只有通过信息聚合的方式,形成地理上、行业上的版权需求发现和流动,才能为之后通过资本力量的版权经纪业务扩展打下坚实基础。目前,版权资本化代理市场上最常见的信息发现和获取方式,是覆盖全国和全网的版权代理机构和个人布局,如线下分布在各个省版权局的官方版权代理机构和布满线上的民营版权代理机构。
版权交易平台的搭建和运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版权作品和权力的规范、公正交易,为版权运营过程中的各个参与主客体,提供一个相对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相对于版权经纪模式的项目型运营,平台式的版权交易模式更能提升版权和资本之间的整合效率,降低版权和资本方之间的信息壁垒和不透明。以此更好地实现资源集聚和缺失之间的均衡流通,赋予个人或群体的版权和资本等资源的“权力”支配和使用。
通过版权交易平台的前期运营和不断完善,可为资本方和版权方形成一条针对版权产品和服务共享的业务线。通过这条“线”,将版权运营过程中所需的技术、内容、客户、渠道等要素借助资本的形式,达到深度集聚。版权交易平台的运营,更多的是为版权和资本所有者和需求者之间搭建一个可以直接沟通、交易的规范化、标准化环境。基于版权交易平台多主体共享的保障系统,将极大地实现版权资本化运营的产业效率倍增。如睿泰数字产业园旗下所设的中国国际数字教育版权交易平台,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睿泰集团在数字教育领域的渠道、客户、人才、资本和版权等资源集聚(见图1)。
图1 睿泰数字产业园的版权交易平台运营模式
目前,我国平台运营型的版权交易模式,具有一定的版权产业和资本产业特色,即“安全有效”的发展原则。安全原则方面:版权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意识形态的“社会效益”影响,政府主导行为不可或缺。故国内的版权交易平台多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在政府主导下建立。有效原则方面:主要是市场和资本的趋利本质,尤其是借助互联网高新技术的应用,有效性的提升更加方便和快捷。版权资本化在版权运营平台中的核心表现为“定价”和“估值”环节,通过个人主导的直接定价、机构和政府主导的间接定价和版权补偿金等方式,达到基于资本要素的效益实现。
在版权交易平台上最重要的业务定位是:借助平台的版权、资本等产业集聚功能,达到“融资源”的最终追求。通过版权运营平台的网络集聚效应,不仅能形成版权资本化市场上的各类资源融合,同时还可基于平台建立一个围绕版权资本化运营的数据库。具体实施过程中,将会提升版权资本化市场上的一些资本要素功能,如“产业基金”“金融超市”等的资本驱动。通过对版权产业优质领域、企业和项目的引进、孵化和运作,加大“版权+资本”的项目实施力度,促进现有资源的保值增值,更好地实现版权与资本之间的供需侧创新。
版权资本化运营的过程中,版权交易平台是沟通版权所有人和资本投资者之间的桥梁,也是促成交易实现的关键。任何一项版权资本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的完成,必须要资源要素流转起来才会有“权力”收益和增能。在版权交易模式市场现状中,我国还尚未形成具有行业标准的“融资源”流通机制。然而,这一流通机制对于版权资本化进程中的平台交易运营模式尤其重要:一是版权的无形化和资本的严谨性,需要借助平台规范一些交易过程中的标准化文件,如交易合同、交易流程等;二是很多资本投资人并不具备版权产业的基本认知,需要借助行业标准级别的评估、公证等方式减少或者规避很多资本风险。
版权做市模式的生态运营,需要在版权资本化的产业市场中,具备一定实力、信誉的机构来担当。通过类似“具备一定资质的版权证券金融产品特许交易商”等政府、行业层面的权威做市商身份,借助特许载体、技术平台的桥梁作用,实现版权所有者和资本投资商之间的合作完成。
一般情况下,基于长期的用户、资源、渠道和资本等资源的积累,做市商才可在版权资本化市场上达到一个高层面的“行业领袖”地位。这一地位的确立,将会极大地带动和影响某一地域、行业范围内的版权资本化主客体联盟,充分发挥其在版权交易、评估和融资等方面的集聚、协同功能。在生态运营式的铺“面”模式中,基地模式是最值得一提的。2007年,国家版权局正式批准第一家“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即中国人民大学主导的一个综合性版权交易基地,之后经过10多年发展,我国以基地为运营模式的版权运营机构已发展多家。这一运营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以版权资本化交易为核心,打造具有示范价值的版权生态运营试点。
“版权圈”的建立,是生态运营式的铺“面”类型的代表,可最大范围实现版权和资本的整合效率。这一运营模式,在国家版权贸易基地(越秀),即广州市华南版权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运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越秀基地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以版权资本化专业社交为接入口的互动平台,将分散于各版权所有者和需求方的资源和信息,汇聚并形成圈子。通过全方位的版权资本化等“版权圈”专业服务,形成IP生产及分发、版权产品及服务生产、销售渠道和投融资的一个完整版权产业链,促进版权资本化生态的良性发展。其整个版权运营生态圈的建立中,涵盖了包含版权经纪、版权保险、版权交易结算和综合服务在内的所有环节。
借助版权生态运营中“版权+金融”的交易需求和实现驱动效应,基于版权做市商的版权资本化产品和服务支撑,可实现“挖数据”的核心目标。长期积累的产品、服务和要素动态性的全程监测记录,版权做市商将借助平台、基地等载体,沉淀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资源,可通过数据挖掘、云计算、爬虫技术等专业工具和软件,进行深度开发。在这一阶段,全面、客观的版权内容信息是最关键的基础数据。八戒知识产权作为猪八戒网旗下品牌,在搜集和整理相关版权数据品类结构方面,做得相对多元和全面,值得借鉴。
数据的范畴,主要包括版权交易和版权资本化业务等方面,尤其以“版权资本化”的体系性数据信息最为明显。通过版权质押、版权保险和版权证券化等方式的版权资本产品和服务交易项目积累,形成版权资产交易和处置的业务数据。对这些业务数据的再次开发和使用,将提升版权做市商对行业“热点”“增点”信息的把握能力。“挖数据”的核心目标实现,可进一步根据数据信息发现结果,反过来预测或者指导版权资本化产业链的前端,形成整个版权资本化运营环节的生态闭环。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版权资本化运营,需要从政府、行业、机构和个人等多层面,创造和培育版权资本化产业的“增长极”,带动行业结构性改革和创新模式。这一发展进程中,需要政府引导、市场调控和企业推动,同时注重基地、平台等具有集群效应的工具和机制,以促进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等的无缝对接。
尤其是利用市场主客体对于版权和资本的整合需求和实现,通过试点领域、企业和项目的版权资本化形式,发挥服务型政府和效益型市场的驱动作用,建立地域性、行业性的一体化版权资本化运营模式。如此,一个健康、有序、公平、公正的版权资本化产业运营生态,才能够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释: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EB/OL].http://www.gapp.gov.cn/news/1656/ 228788.shtml
[2]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印发《版权工作“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contents/6588/315154.shtml
[3]孙晓翠.数字版权运营的产业链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7(12)
[4]施勇勤,张凤杰.数字版权概念探析[J].中国出版,2012(5)
[5][6]何华征,盛德荣.论版权资本化的实现路径及其意义[J].现代经济探讨,2016(5)
[7]戴云波,马莉.版权代理机构与出版经纪人制度:出版业的两个命门[J].中国版权,2012(4)
[8]汪全莉.我国出版经纪与代理中介服务模式及其优化探析[J].出版科学,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