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杨大忠
一
爱德华八世,英国温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却为了迎娶华利丝·辛普森——一位离过两次婚且出身平民家庭的美国女人——而被迫放弃了王位。这段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情故事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社会曾引起轩然大波。因为王室与平民不能通婚,同时国王迎娶一位离过婚的女人也违背了教规,迫于内阁成员集体辞职的压力,爱德华八世不得不于1936年12月11日发表广播讲话,宣布为了能和心爱的女人结婚,他将放弃王位:“如果没有一个我爱的女人在身边给予我帮助和支持,我觉得我不可能担负起国王这份沉重的职责,所以我选择放弃王位。”此话令无数人动容。只做了325天国王,连加冕仪式都没有举行,爱德华八世就为爱情逊位了。王位让给了爱德华八世的弟弟乔治六世,1937年3月8日乔治六世为爱德华八世创建了一个名衔——温莎公爵。1972年5月,温莎公爵去世,享年78岁,按照他生前的安排,他的遗体被安葬于温莎城堡的一个小墓地里,而没有被葬在历代英王安息的圣乔治教堂。因为只有这样,他那始终不被王室承认的妻子,有朝一日才能和他同穴而眠。1986年4月24日,温莎公爵夫人华利丝去世,享年90岁,最终安息在了温莎公爵的身旁,墓碑上只有短短一行字:“华利丝,他的妻子。”
这就是温莎公爵和华利丝·辛普森历经坎坷的凄美爱情故事。木心的小说《温莎墓园日记》以游览温莎公墓心生感悟的“我”与远在瑞士的情人桑德拉之间通信的方式,生发出人生感悟。就爱情题材而言,《温莎墓园日记》是“最含蓄、最富奇思与哲思的爱情小说之一”,那么,《温莎墓园日记》的主题是什么?有人认为:“他的《温莎墓园日记》,是一篇爱情小说,但记述的却不是爱情故事,而是叙述一种存在境遇,人类20世纪爱情的一种遭遇。小说以常到纽约一座无名墓园散步的我,与远在瑞士的女友桑德拉平淡的感情关系为线索,借两人的通信,来谈论温莎公爵和辛普森夫人,这一对20世纪最后的情侣,所留下的首饰的命运,最后变成拍卖品,以此来痛悼时代爱情的沦亡。”也有人认为:“温莎公爵和温莎公爵夫人的爱情是浪漫的,太过浪漫了,有不实在的虚幻,这虚幻归结到墓园来,只叫人感慨,因那身后的信物就将在苏世比拍卖了,再恢宏的爱情也得拿这样的方式决出含金量,这是世界的悲哀还是情人的悲哀。”以上两种说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都承认温莎公爵夫妇的爱情是浪漫恢宏的,而且也深信他们的爱情信物最终被拍卖的事实无情地嘲讽了这个世界:爱情的深浅只能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了,这真是时代爱情的彻底沦亡。看来温莎公爵夫妇之间的那种爱情在现实中再也寻找不到了。
应当说,这两种指向相同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有失偏颇。《温莎墓园日记》绝不仅仅局限于谈论对爱情的看法,除了爱情,尚有由此衍生出的木心对人世百态的深刻领悟以及木心的情感价值取向,深刻解析《温莎墓园日记》的思想,可以探窥出木心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情感。
二
非常奇怪的是,温莎公墓明明在英国的温莎城堡,木心在《温莎墓园日记》中却将其放置于美国的曼哈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人是这样解释的:“小说中的墓园明明是无名的,标题却冠以情圣温莎公爵之名,既在形上的层面隐喻着20世纪的爱情之死,又暗示了这座墓园乃是主人公深沉奇妙的爱情诞生地。‘往过去看,一代比一代多情,往未来看,一代比一代无情。多情可以多到没际涯,无情则有限,无情而已。’(《琼美卡随想录·烂去》)《温莎墓园日记》同时给我们看到了两个世界,何谓‘多情多到没际涯’,何谓‘无情而已’。”此论非常有道理,因为木心的确就是通过本作品讴歌“多情”嘲讽“无情”的,但若联系具体故事情节揣之,将曼哈顿的无名墓园冠以温莎墓园之名,则还有其他用心。
木心的小说创作(当然也包括散文和诗)往往将梦、生活、艺术熔为一炉。虽然记叙的生活有真实客观的成分,但一旦与梦和艺术产生交集,木心的作品往往呈现出真真假假、迷离恍惚的艺术特色,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在木心的作品中显得特别明显;这真假混杂的人世百态描写,恰恰体现出了木心丰富的思想与对人世百态的冷眼观察,表达出他对外在世界与内心感受的双重体悟和观照。此种写作方法,木心曾在《温莎墓园日记》序言中做过总结:“……袋子是假的,袋子里的东西是真的。当袋子是真的时候,袋子里的东西是假的了。”的确,木心作品中涉及的许多地方,他都没有去过,木心说过:“我写的地方很多,并没有去过的。去了,反倒写不出。不去,查资料,某某街,就可以写了。”
将温莎墓园选择在曼哈顿,一方面体现了木心的创作往往将梦、生活、艺术熔为一炉的特色,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拉长小说中身处美国的“我”和身处瑞士的女友桑德拉之间的距离,从而为二人之间的通信提供实实在在的理由与依据,为小说以通信的方式来呈现提供了足够的理由。如果将温莎墓园“设计”在它本就存在的英国,因为英国与瑞士距离较短,在现代化已经普及的年代,“我”和桑德拉之间的通信尤其是桑德拉一再询问“我”能否三月底来日内瓦陪她去看温莎公爵夫人的遗物之事毕竟显得不太真实,甚至没有必要,因为英国和瑞士之间的距离实在不是问题,不像美国和瑞士之间隔着一个茫茫的大西洋。
(一)以金钱的方式来鉴定爱情的可悲
木心高度赞美了温莎公爵夫妇之间的爱情:
爱德华八世与华利丝·辛普森,本世纪最后一对著名情侣,终于成为往事,各国的新闻只为公爵夫人的永逝,翩跹致哀了几天,状如艺术家的回顾展,华利丝年轻时候的照片,使新闻只美丽了几天。
看罢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的爱情回顾展,犹居尘世的男男女女都不免想起自己,自己的痴情,自己的薄情。
这分明是最通俗的无情滥情的一百年,所以蓦然追溯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的粼粼往事,古典的幽香使现代众生大感迷惑,宛如时光倒流,流得彼此眩然黯然,有人抑制不住惊叹,难道爱情真是,真是可能的吗?
在长达百年的无情滥情的时代,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之间的爱情独具“古典的幽香”。这种真正的爱情似乎显得很不正常,因为现实中,“无情滥情”大行其道,而公爵夫妇之间的爱情与这种庸俗毫不沾边,纯洁之至。自然,公爵夫妇之间的神圣爱情也引起了人们的惊叹甚至怀疑:“难道爱情真是,真是可能的吗?”
正因为见惯了现实生活中的“无情滥情”,人们才怀疑爱情存在的可能性。纯洁的爱情竟然成了生活中不可想象的奢侈物,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唏嘘。
显然,与世俗情感相比,木心对温莎公爵夫妇之间的爱情是高度赞美的,同时也映照出他对现实中“无情滥情”现状的嘲讽与鄙视。“爱情在这个世界上快要失传了。爱情是一门失传的学问。”就木心个人来看,他终身未婚,原因当然非常复杂,但现实中的“无情滥情”或许也是他恐惧婚姻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温莎公爵夫人对衣服、艺术和音乐都不感兴趣,她的兴趣只有珠宝。“除了我丈夫,”她有一次说,“这世界上我最爱的莫过于珠宝了。”为了表达对妻子的爱意,温莎公爵前前后后给她买了两百一十六件珠宝:
爱德华八世,巴黎,卡蒂亚珠宝店,为她买首饰,前后共计八十七件。
范克里夫和亚伯斯,共买廿三件,红宝石镶钻项链,刻了:我的华利丝·大卫赠。
蓝宝石镶钻手表,也从范克里夫买来,上刻:为我们的婚约18V-37。
另一条,出自卡蒂亚,红宝石镶钻手链,结婚一周年纪念,六月三日。
镶珍珠钻石的晚宴手提袋。
镶宝石的镜子、皮带。
卡蒂亚珠宝店著名的大猫宝石,镶在豹形和虎形的手镯上及夹子上。
一支镶红宝石蓝宝石翡翠及钻石的红鹤别针。
木心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将这些珠宝罗列出来,应当有两个深意:珠宝的繁多与珍贵喻示着爱情的长久与忠贞;这些珠宝是“温莎公爵用以补充语言文字每嫌不足的爱之表达”。
不能不说,华利丝虽然嫁给了温莎公爵,成就了爱情史上的一段佳话,但是,除了爱情,她的命运是悲苦的,尤其是温莎公爵去世后:“她始终是无辜的,一直是悒郁的,皇室和上流社会隐隐然视她为不祥的尤物,在她谢世之前,已有八年没有走下法国布伦家中的楼梯,丧失说话的能力也已有七年了。”最终,象征温莎公爵对华利丝爱的寄托之物——两百余件珠宝,“就冰冻般存放在银行里,不再为晶灯玉烛照耀生辉”。
珠宝被“冰冻般存放于银行”,喻示着公爵夫妇的爱情已经在世间消失了,但见证还在;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些象征纯洁爱情的珠宝最终的命运竟然是被拍卖:“一九八七年四月,日内瓦的苏士比,将逐件拍卖温莎公爵赠温莎公爵夫人的两百一十六件爱的珍物信物。”
对此,木心感到无法接受:“爱情需要鉴定?瑞士的珠宝鉴定专家将鉴定温莎公爵与温莎公爵夫人的爱情,无价的,有价了。”将爱情明码标价,这不正是现实中“无情滥情”的具体表现吗?没有被拍卖的时候,这些珠宝是“传奇性的圣物”,因为它们象征着爱情的永恒;拍卖之后,佩戴在世俗之人身上,这些珠宝就成了“商品性的俗物”。“我”在信中向女友桑德拉倾诉:“是的,我有点伤心,偌大世界,连一个女人的首饰也保藏不了,非要分尸似的零落殆尽,真是《情感教育》阿尔鲁夫人的东西,在她活着的时候就被拍卖,那场面实在写得好,残酷,懊,文学是,必得写到一败涂地,才算成功。”
拍卖后的珠宝必将“零落殆尽”,温莎公爵夫妇的爱情在世间连见证物都没有了,难怪木心如此愤慨。木心的愤慨也引起有些学者的共鸣:“温莎公爵和温莎公爵夫人的爱情是浪漫的,太过浪漫了,有不实在的虚幻,这虚幻归结到墓园来,只叫人感慨,因那身后的信物就将在苏士比拍卖了,再恢弘的爱情也得拿这样的方式决出含金量,这是世界的悲哀还是情人的悲哀?”“温莎公爵夫妇的爱情见证物被拍卖,旷世的爱情被世俗取代。”世界的悲哀,情人的悲哀,两者兼而有之吧。
鉴于公爵夫妇的身份和他们爱情的传奇性,这些珠宝当然拍出了很高的价格,这些高价的珠宝将会佩戴在一些大亨巨富的身上,成为竞相炫耀的资本。他们似乎分享了公爵夫妇的爱情,但在木心看来,拥有这些原本不应该属于他们的珠宝,是对神圣爱情的亵渎,与神圣爱情丝毫不沾边。或许,人世间真正的爱情,也将永远消失。
(二)生丁翻转的深刻内涵
随着象征温莎公爵夫妇纯正爱情的珠宝被拍卖,最纯粹的感情似乎永远消失了。这是世界的可悲。但我们也不能不问:难道就没有人再记得温莎公爵夫妇之间的爱情吗?他们的爱情在后人心中竟然激不起一点涟漪?世间充满了无情滥情,生活中难道不会再现温莎公爵夫妇之间的爱情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未必太可悲了。
温莎公爵夫妇墓碑的垒台上竟然“平平放着一生丁”,“生丁可能掉在泥径上,草丛里,怎会落于离地如许之高的垒石上?”这里显然暗示了这枚生丁是人为放在垒石上的。
在墓园撒放生丁,发源于人们对美国19世纪著名诗人爱·伦坡的瞻仰与缅怀,以前去爱·伦坡墓园拜谒的人总会撒下一些生丁让贫困的孩子们捡去。“这些撒落的生丁接着两端:一端是19世纪这位探索人之心灵幽深处的作者留下的精神遗产,另一端是人们对现代化城市的未来的希望。《温莎墓园日记》里墓碑上的生丁也接通了两端:一端是‘我’,另一端是未知的他人……并不是任何人都会捡起这枚生丁的。在偌大的城市里毕竟只有两个人留意到它。一分钱作为钱币微不足道,谁会捡起来放进口袋里呢?但它又有如此高贵的象征价值。”那么,木心是如何体现出这枚生丁的象征价值呢?
于是,“信手将生丁拈来……放回原处,心绪转为空惘,今天的漫步败兴而回,不可理喻的偶然性是最乏味的”。“我”将在这里发现这枚生丁看作是“不可理喻的偶然性的最乏味”的事,心情是“空惘”的,漫步是“败兴而回”的。个中原因,可能因为“我”认为生丁是世俗之物,有铜臭的气息,与温莎公爵夫妇的纯真爱情格格不入。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生丁的发现及以后事态的发展竟然喻示了太多的深意。
生丁被人翻转了!这意味着先前“我”认为墓园是废区的判断失误了,这里还有翻转生丁的人,所以,“这里已非孤独者的天赋采地”。生丁被人翻转的依据是:“上次信手取来又放下时,记得是林肯的侧面像,而今变为纪念堂的图像。”
确确实实就是人翻转了生丁而不是动物,因为:“风雨霰雪不能使平贴在石上的铜币转身,鸟也不会抓它啄它,松鼠以嗅觉来辨识食物,使生丁由正面换为背面的力,是人力。”
翻转生丁的人和“我”之间就如同达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只要“我”翻转了生丁,之后对方一定会将生丁再次翻转。这不仅意味着常来温莎墓园的除了“我”之外,尚有一位和“我”一样常常光顾墓园并且必定将“我”翻转的生丁翻到另外一面的未曾谋面的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将生丁在二人之间的不停翻转看作充满丰富信息的涵义:
此,执正面,彼,执反面,几次的翻转,信息的涵义深化为:
此存在
此没忘怀
此愿意持续
生丁正之反之的次数愈多,涵义的值就进入:
此至今犹存在
此怎能忘怀呢
此已无法中断这个持续了
原本是最轻易的两个手指合成一个动作,起始的信息,初级和终极天然相连,由于此彼各执一面的次数的增多,亲手制造轮回,落入轮回中……
也就是说,随着生丁翻转次数的增多,“我”和这位未曾谋面的墓园光顾者似乎形成了心灵的默契:翻转的动作会一直持续下去无法中断,双方都不能忘怀温莎墓园,这似乎成了轮回的延续。发展到最后,“我”竟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不再去墓园,如果去墓园而不近第五座石碑,如果行过石碑前而不伸手翻转生丁,这种三种行为,都是背德的,等于罪孽。”
每次去墓园,都将翻转生丁作为心照不宣的举动了;“我”甚至无法想象这枚生丁如果停止翻转的涵义:
翻转生丁,已成信息,不翻转生丁也自成信息,涵义是:
此已死亡
此全忘怀
此不再来
除了此已死亡这一项是天命,其余二者等于告示彼:
此,是一个轻薄的无情谊的人,也等于判定:彼,是痴騃的,长时间与轻薄的无情谊的人通款,是痴騃的。
或许彼亦既入轮回,想脱却而不能,彼已厌倦于清晨晼晚悄悄入林翻转这个生丁,这是此的哀怨的猜想。
又害怕有第三者介入,偶然发现生丁,取来,信手抛掷,那就,信息乱了,涵义转为:
终止
这是荒谬
这是荒谬的消除
故而,若生丁不在,先应解释为有第三者介入,就得再放一个色泽相仿的生丁在那里,作林肯像的正面。
且深信,倘彼来不见生丁,彼思,彼也将以另一生丁置于原位,作纪念堂的反面。
这样,岂非已经与爱的誓约具有同一性。
对生丁的命运,“我”做了三种假设:
第一,如果对方不再像“我”一样进入墓园翻转生丁,除非对方死了,否则他(她)必将是个“轻薄的无情谊”的人;那样的话,“我”也是个痴傻的人,因为“我”长期以来竟然一直和这个“轻薄的无情谊”的人“通款”,即似乎心有灵犀地翻转生丁,根本没有意识到对方的“轻薄”与“无情谊”。也就是说,对方在没有死亡的情况下,只有和“我”一样始终将翻转生丁作为精神的寄托,他(她)才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第二,“我”翻转生丁,但对方不再回应。如此举动,很可能是因为对方已经“厌倦于清晨晼晚悄悄入林翻转这个生丁”了,他(她)已经对自己的举动感到厌倦了,不想再持续下去了。这是“我”的“哀怨的猜想”。也就是说,“我”不想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三,如果有第三者介入,信手将生丁抛弃,再也找不到了,那么,无论“我”还是对方,为了延续翻转生丁的举动,都会主动在原有的墓碑位置上再次放上一枚生丁。
“我”为什么对这枚生丁如此重视?对对方翻转生丁的举动如此在意?这枚生丁的不停翻转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先来看一看这枚生丁:
原来和生丁的背面,林肯纪念堂之上,有一行拉丁文,意谓:“许多个化为一个。”既蕴藉又浩荡地颂扬了这位总统的功德,然而此句拉丁文所可能启示的何止这些。
“许多个化为一个”,本是赞美林肯总统的话,意思就是林肯将所有的美国人包括黑人奴隶团结为一个人,这也是林肯领导美国人民取得南北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将生丁背面的“许多个化为一个”这句话运用于爱情,显然是在赞美温莎公爵夫妇:他们爱情的纯正与忠贞,似乎是人世间所有的爱的汇聚,这种“泛爱化成爱一个”才成就了这段惊世骇俗的“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情艳剧。这种爱情艳剧是唯一的那“一个”,没有其他类似的版本。正因为生丁中的“许多个化为一个”之内涵与温莎公爵夫妇的爱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才如此重视这枚生丁。
是“我”将生丁中的“许多个化为一个”这句话与温莎公爵夫妇的爱情联系了起来,也就是说,在“我”眼里,温莎墓园的这枚生丁绝不是单纯的货币了,而是纯正爱情的象征;没有想到的是,和“我”一样每次来温莎墓园的这位未曾谋面的“他(她)”竟然也注意到了这枚生丁,而且和“我”一样心照不宣地以翻转生丁的方式来提醒对方自己来过了。在“我”看来,对方和“我”一样,也是了解这枚生丁与温莎公爵夫妇的爱情之间存在着联系的,否则一再跨进墓园,仅仅为了翻转生丁该是多么无聊之事。
生丁在“我”和他(她)之间不断被翻转,是因为“我”相信并且也深信对方的想法和“我”是一样的:在这个无情滥情的年代,能够诞生温莎公爵夫妇之间的爱情该是多么可贵的事;“我”和对方都完全欣赏公爵夫妇的爱情,并且为象征他们爱情的珠宝的被拍卖而痛心;常来温莎墓园瞻仰公爵夫妇,通过翻转生丁的方式暗示对方和自己对温莎公爵夫妇是多么崇敬……
三
生丁依然在“我”和他(她)之间翻转着,在带走这枚生丁交给桑德拉之前,“我”依然会在每次踏进墓园的时候将生丁翻转一次;每次看到生丁“无误地翻了面”,都是“一阵针刺般的喜悦”。显然,“我”并不过分担忧生丁被“我”取走后对方的举动,因为“我”相信一旦对方发现不见了这枚生丁,他(她)固然会很失落,但也会如同“我”所想一样“将以另一生丁置于原位,作纪念堂的反面”。
大雪接连下了几场,覆盖了整座墓园。当生丁被雪覆盖时,“我”竟然有了一种轮回告终的不祥之感。雪夜踏进墓园时,“墓台积雪甚厚,伸手探入底层,取得生丁,以打火机的光看清了,翻面,塞进雪层,按平在石上”。此时,“我”终于看到了与“我”在不同时间心有默契翻转生丁的那个人;当然,对方同时也看到了“我”:
燃起纸烟,其实已经知道而且看见,我也被知道而且看见了。
对方是什么人?男士还是女士?他(她)每次来墓园翻转生丁的举动,难道真的如同“我”所想是出于对温莎公爵夫妇爱情的崇敬,以及相信这段爱情是无情滥情年代黑暗里的一缕光明?他(她)为什么与“我”心有戚戚似地也在这雪夜里来到温莎墓园?见面后他(她)和“我”谈了什么话?种种问题,木心在小说中都没有回答。最后的结局只是:
夤夜十二点,我们离开墓园时,凌晨三点半,许多个化为一个。纷纷的雪。
读者知道的只是:“我”和他(她)在墓园里交谈了三个半小时,然后分别;此时漫天飞雪,“许多个化为一个”,即纷纷的雪使整个大地化为圣洁的一个整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温莎公爵夫妇的爱情如同雪一样圣洁?意味着温莎公爵夫妇的爱情将如同漫天的雪一样给无情滥情年代里的痴男怨女以爱的指导?意味着人世间真正圣洁的爱情不会磨灭?或许兼而有之吧。
四
《温莎墓园日记》是木心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中的最后一篇,深深地感染了世人。研究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专家、蒲伯文学资深学者,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教授鲁宾·昆泰罗认为:
这篇小说层次深邃,意象丰盈,陈述的情爱是世所罕见的一类,因为已渗入“他人”的哲理意境,故而卓具宗教性,那个善思索的叙述者并非单纯是木心本人,乃是木心在控制宗教情操的临界密度上的矜持和承诺,大显了他精湛的艺术手段,唯其剀切中抱,小说中的“我”宛如作者的分身化身,木心既是输诚相与,又在力度上频频展施反讽(irony),例如生丁的翻身所形成的轮回,意味着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宿命易位,主体与客体无穷的可转换性,乃至小说的结尾,叙述者落得被“他人”窥视着了,此中含义,庄严沉挚不可方物。
这可谓对《温莎墓园日记》的高度赞美。小说的层次、意象、内容、手法、情感完美融合,含义深切,内蕴丰富,哲理性强,结尾收束有力,意蕴无穷,是不折不扣的经典名篇。
那么,木心为什么为这本小说集取名《温莎墓园日记》?有读者是这样解释的:“所以为这个集子取这样一个名字,实在是有他的心意的:所有的篇什仿佛都笼罩着墓园的基调,是灰色的,哪怕是偶尔一现的微笑也为岁月的尘烟朦胧了应有的鲜艳。”此论值得商榷,因为这种观点太悲观了,并且过于狭隘。《温莎墓园日记》主要是针对温莎公爵夫妇纯真的爱情在无情滥情年代所处的境遇生发的感慨,生发出木心对爱情、对个体、对人世的看法。就木心作品的整体特征而言,“木心作品始终蕴含着对个体人生的关切与追索,试图探寻生命存在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希望文学可以唤醒现代人缺失的历史感与理想主义情怀,在读者中引起共鸣,以此抵抗现代社会的精深失落,由此构筑起他心目中的理想精神世界”。或者,“读木心的文章,我时常感到有一种对现时代的大失望从字里行间透出,这种情绪不是针对哪一国、哪一种人,而是对世界范围的现代的艺术、人伦、人性的种种乖谬与倒退的不满,这种种乖谬倒映在木心心中的印象就是‘无情’。多情却被无情恼,木心隐忍地表达着他对现时代的失望,但并不黯然神伤,也不做热烈抨击,他只是冷冷地诚实地揭开不堪的真相,让荒谬暴露,并暗暗刺动我们的心,让我们恍然明白该向怎样的方向改善”。这些言论完全正确,并在《温莎墓园日记》中得到极好的证明。就《温莎墓园日记》来看,木心虽然鄙视这个“无情滥情”的年代,但他通过温莎公爵夫妇的爱情以及“我”与同样踏进墓园翻转生丁的他(她)的经历,昭告读者:真正的爱情在人世间是不会磨灭的,人们对温莎公爵夫妇爱情的崇敬就是明证,他们的爱情将会被人们永远铭记,更多的人将会踏进温莎墓园。
①王克勤:《王位与爱情——温莎公爵的罗曼史》,《世界博览》1986年第8期。
②⑤李静:《你是含苞欲放的哲学家——木心散论》,《南方文坛》2006年第5期。
③王绍叶、木心:《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畅谈》2015年第5期。
④⑨⑬三皮:《温莎墓园的斑驳思绪》,《书城》2006年第5期。
⑥木心:《温莎墓园日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⑦《木心逝世两周年纪念专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64页。
⑧木心:《文学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35页。
⑩⑭韦足梅:《不动声色的力量——木心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初探》,《作家》2008年第20期。
⑪童明:《木心风格的意义——论世界性美学思维振复汉语文学》,《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8期。
⑫木心:《鱼丽之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8页。
⑮赵鲲:《“安谧地一惊”——再读木心印象》,《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