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穿越百年的作家成名指南

2019-09-25 18:47杨锦伦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

杨锦伦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但是出名难,当一个作家出名更难,更何况当你有一个有着足够名气和成就的作家姐姐,再想在文坛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大概比登天还难。

有这么一家子,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全都聚齐了,也许其中成名经历最为曲折的一员可以给后世的我们做些参考。是的,这一家就是勃朗特三姐妹,而二姐艾米丽·勃朗特正是三人中评价最为褒贬不一的一位。下面,请查收这一份跨越了一百多年的《呼啸山庄》成名指南。

正文

虽然现在几乎全世界的读者都知道《简爱》和《呼啸山庄》,这两本书也都进入了文学经典的行列,但是自它们出版的160多年来,这三姐妹的成名之路却冷暖自知。姐姐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一经出版便登上了畅销书的榜单;妹妹艾米丽 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虽然最开始顶着姐姐的名字出版,却褒贬不一甚至在不同的年代经历着两个极端;更别提最小的妹妹安妮 勃朗特了,直到今天她的名气依然远远低于两个姐姐。

故事要从1847年说起。

那一年,伦敦的出版社Smith, Elder & Co出版了一位名叫Currer Bell的作者的作品,《简爱》。一经出版,《简爱》就收获了巨大的反响,伦敦城内很快售罄,接着它的盗版书在美国也流行了起来。同年,《呼啸山庄》经由另一出版社Thomas Cautley Newby出版,并且借著姐姐巨大的名字,出版商偷偷的暗示,《呼啸山庄》的作者与《简爱》的作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就是Currer Bell本人的第二部作品。

1848年,基于公众对于Currer Bell的各种猜测,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和妹妹安妮勃朗特决定由小城Haworth前往伦敦,向公众们展示自己的真面目。值得一提的是,维多利亚时代见证了小说的崛起和流行,女性作者和女性读者也成了当时出版业文化圈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惜的是,在当时,女作家的作品往往会“低人一等”,哪怕畅销也得不到男作者的作品的关注度。《简爱》现象风靡一时,但是《呼啸山庄》的日子却没那么好过。

1850年,夏洛特重新编辑修订了《呼啸山庄》,并为其写了“生平”和“序”,因此大家几乎更加肯定,这本书的作者便是夏洛特。美国的盗版商们,也由于《简爱》的热度而纷纷引进了《呼啸山庄》的山寨版,在广告上疯狂暗示它和《简爱》的联系,甚至直接在书页上注明“与《简爱》并属于同一位作者”,这两本书也都不辱使命的登上了1847-49年美国的畅销书榜单的前十名。如果说作者之死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思想之一,那么19世纪的艾米丽勃朗特,似乎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对自己作品的控制。

可惜,似乎不论在哪个时代人们都很难把“畅销书”和“经典”画上等号,19世纪也不例外。工业革命和印刷术的普及带来的除了小说的崛起以外,还要杂志和期刊的普及。可以说,销量决定了一本书的流行程度,而期刊上的文学评论决定了这本书的文学价值。

当时伦敦最有影响力的一家期刊叫做The Examiner,在1848年刊登了一篇关于《呼啸山庄》的书评,先是肯定了这部作品蕴含的力量,但紧接着不确定的指出这是一部奇怪的作品,它过于狂野,让人困惑,情节不够连贯,含义令人费解。这还算是客气的。伦敦的另一杂志John Bull则比较直接,在评价安妮的《艾格尼丝·格雷》和艾米丽的《呼啸山庄》时,明确表示,《艾格尼丝·格雷》比《呼啸山庄》好多了,后者简直让人恶心,不禁令人怀疑作者为什么要把他仅有的才能用在错的主题上。

现在的读者也许很难想象,当时的文学评论家对于作家来说到底有怎样的生杀大权。他们每人也许都是当今众多大V的合体,并且视“提高大众文化素养”和“守护国民阅读品味”为己任。虽然他们多多少少都承认了《呼啸山庄》的作者的才能和文本的某种令人害怕的力量,但是为了大众的道德考虑,也为了维护他们所骄傲的“英国文学”的特质,他们还是一致认为《呼啸山庄》是一本登不上台面的书。

艾米丽在1848年过世,再也没能听到关于她的作品的赞美。在那之后的很长时间,《呼啸山庄》迎来的是一片寂静。不喜欢它的人很不喜欢它,甚至在过后的几十年里都不愿意提起这本书。而剩下的人,还沉浸在这本神奇的小说带来的震惊中,无法理解到底是什么让这本书如此怪异,既吸引人又让人害怕。与之相反的是,姐姐夏洛蒂似乎已经进了英国文学的名人堂,甚至在1877年与伊丽莎白 勃朗宁一起被评做是英国女性的杰出代表。同是1848年的畅销书,在此后的三十年间里,似乎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转机来自于20世纪末。1883年,第一篇关于艾米丽 勃朗特的传记在美国出版,出版公司位于波士顿,叫做Robert Brothers. 这个出版社之前还出版了美国文学的经典《小妇人》,在1658年曾是哈佛学院(是的那时候还没有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前身。可以说,这也是一个学院派的“经典作品”缔造者。

在这之后,欧美关于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有了很大的起色,大家慢慢的探索起这一领域的系统的规则,各种协会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而对于三姐妹的了解和评价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893年,在英国约克郡的Haworth,勃朗特姐们的家乡,勃朗特研究协会和博物馆就此成立,并在两年后开始出版致力于研究勃朗特姐妹和她们的作品的期刊。

1895年,著名的学者Sir Wemyss Reid在英国的皇家学院举办了一场关于艾米丽·勃朗特的演讲,虽说他依然认为姐姐夏洛特是全家最有才华的人,但他也肯定了艾米丽在诗歌上的天赋。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演讲的举办地是皇家学院,而整场演讲座无虚席。之后,爱尔兰历史最为悠久的报纸Freemans Journal写道,在近几年的勃朗特博物馆主导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人肯定了《呼啸山庄》的价值。在之后的关于《呼啸山庄》的公众活动中,主办方们越来越多的引用教授和学者的评价来吸引观众。

进入20世纪以后,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呼啸山庄》有着非常高的评价:

“《呼啸山庄》是一部比《简·爱》更为难懂的书,因为艾米莉乃是一个比夏洛蒂更加伟大的诗人.夏洛蒂写作的时候,总是带着雄辩、光彩和激情说道:“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感受虽是非常强烈,却和我们的感受处在同一个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里既没有“我”,也没有家庭女教师,又没有雇主。那里面有的是爱,但不是男女之间的那种爱。”——伍尔夫,《普通读者》

而在那之后,不论是精神分析学或是解构主义的学者,都热衷于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呼啸山庄》,再也没有人对于它的“经典”地位有任何的质疑。如今,提起勃朗特三姐妹,没有人会只赞美夏洛特而对《呼啸山庄》一无所知,虽然安妮和她的作品在后世的这一百五十多年都没有两个姐姐这么好的运气。

但是啊,回想《呼啸山庄》一路的成名经历,从出版商对匿名的利用、艾米丽的早逝,再到期刊杂志报纸上的呼风唤雨的评论家们对于这本书的不解和鄙夷,最后又经历了研究机构、博物馆、学者的崛起。一本书之所以能从同期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或是穿越历史的风雨来到今天的读者手中,它的作者以及它的文学价值往往不是它成为“经典”的绝对理由。

这一本《呼啸山庄》,记录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爱情和痛苦以及跨越了世代的纠葛,在历史的烟云中也见证了小说和(盗版)书商疯长的年代,文学评论家的权力,以及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兴起。在话语权的更替中,不知道今天的哪一本书,又会成为明天的“经典”呢?

猜你喜欢
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
借钱不可尽力
你穿得真好看
《艾米丽在巴黎》宣布续订
永远不要停止相信自己
艾米莉·勃朗特
Gothic Elements in Wuthering Heights
试论勃朗特姐妹女性视角的开拓
女性成长的书写——张洁《无字》与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文化解读
没落贵族的挽歌——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身体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