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达 余红刚
导语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寓于景中。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沁园春·雪》是一首咏雪之作,这里的雪,是红军结束了长征并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要挥师渡河东征之际,毛泽东在中国北方秦晋高原所见所感的雪,雪的形象融入了诗人的胸怀和理想。
技法探微
技法解析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写景,纵横南北东西,大气磅礴,气象雄浑,将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寓于景中。起笔不凡,因雪起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整体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统领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生机,眼前仅剩一片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惟余莽莽”“顿失滔滔”二词,十分准确、传神,凸显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驰。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的比喻,一下子赋予雪景以生命感,并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嬈”,这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景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下阕议论,即由上阕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于一炉,使主题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仿写
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美的,你看:窗外的夜空中,稀疏的星星闪着点点寒光,像是想要与月亮比一比到底谁最亮。月亮先是金黄色的,徐徐地穿过一缕缕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再向上。她身穿白色的纱衣,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她那玉盘似的脸,挂着温和的笑容,静静地望着大地。几朵银灰色的、薄薄的云绕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手持薄薄的轻纱翩翩起舞。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向大地,像谁往地上撒了一大把碎银,大地上的一切都沐浴在银光之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烟雾。啊,这是一种梦幻般的美丽!朦朦胧胧,让人心醉。
月光皎洁,圆月当空。望着这轮满月,我惦念起不在身边的妈妈,情不自禁地默诵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湖北孝感市楚澴中学 裴晴曦)
结语
运用借景抒情手法时,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深厚的思想和感情内涵,做到情景交融;最后,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
技巧延伸、
选段一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朱自清,选自《荷塘月色》,有删减)
解析
作者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后,亲历、亲见了军阀段祺瑞和张作霖残酷镇压知识分子、压制言论思想自由的一系列行径,心中充满无奈、苦闷、忧愁,所以想到外面寻找自由的世界。终于,他找到一片无边的“荷塘月色”。安宁的荷塘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光溶溶,湖风飘荡,使作者的郁结得以缓解。由于荷塘被“高高低低”的树“重重围住”,作者仍然摆脱不了压抑感,当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立即产生“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失落情绪。
选段一二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解析
上阕记今游,重在绘景,而诗情蕴含其中。远眺群山,经秋霜后的枫林如一团团烈火,呈现一片火红色;滚滚北去的湘江,碧绿清澈。浩瀚无垠的长空,雄鹰展翅搏击,迅猛矫捷;清澈见底的秋水,鱼儿在其中轻快游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霜天秋日,自然万物竞相生长,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诗人经过精心的构思、艺术的概括,从蓝天、大地、高山、大江等各个方位摄取了宇宙空间有典型意义的景物,视野寥廓,气象恢弘。诗人描绘这些美景,不仅抒发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而且表明欲主宰大地的壮志。
下阕忆往昔,重在抒情,而诗情中又见景。同学们都很年轻,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评论国家大事,抨击污浊,褒扬善良,视权贵如粪土。这些诗句形象地概括了当时青年一代雄姿英发的风貌和气概。这自然是抒情,然而抒情之中又始终离不开景。其一,当年“中流击水”的景象,恰是青年一代意气风发的真实写照;其二,往昔之事是由今游引起的,当年的“携来百侣曾游”,正是同在眼前这一特定环境之中,今游之观难道不是“曾游”之景吗?其三,当年年轻一代击水飞舟的豪情斗志,正是如今诗人欲主宰山河的雄心壮志,而如今的豪情正包蕴在眼下所绘的壮丽景色之中。这就是所谓“融景于情,寄情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