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柳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福州,350001)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并发症,会给患者带来病痛,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集中表现在睡眠质量方面,并因此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和抑郁[1]。系统性睡眠护理干预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和人性化的特点,在疾病引发的睡眠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护理中,效果明显[2-3]。本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心绞痛合并严重焦虑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61.02±2.37)岁;冠心病病程2~15年,平均病程(5.46±1.23)年。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61.10±2.42)岁;冠心病病程2~14年,平均病程(5.51±1.30)年,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给予相应的病情监测、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睡眠干预、饮食指导等。观察组除了给予常规性护理干预措施,还针对患者存在的睡眠障碍问题,实施系统性的睡眠护理干预:1)成立若干个睡眠护理小组,由医师、主管护师、护理组长和责任护士构成;由各组组长分配各小组成员的工作,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进行;2)评估患者的病情,分析患者睡眠障碍产生的原因,制定睡眠质量档案,详细记录下各患者的睡眠情况;3)以患者的睡眠障碍评估为依据,进行病房的安排;4)重视改善病房环境,通过环境的调整来改善患者的情绪;5)针对性地心理疏导十分必要,护理人员应降低患者对周围环境的陌生感,同时实施系统化的健康教育,纠正患者的认识偏差,减少因不良认识引发的负性心理。
1.3 观察指标 评价2组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症状和睡眠情况:1)采用焦虑自评量[4](SAS)表评价焦虑症状。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AS评分越低,表示症状越轻;2)采用抑郁自评量表[5](SDS)评价抑郁症状。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为重度抑郁。SDS评分越低,表示症状越轻;3)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6](PSQI)评价睡眠障碍,选取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等指标,评分越高表示睡眠障碍越严重。
2.1 2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分)
注:干预前后组内比较,*P<0.05
2.2 2组患者PSQI指标评分的比较 见表2。
疾病患者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常见的如焦虑、抑郁等,这些不良心理的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恢复。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伴有心理焦虑、抑郁并不少见,心绞痛合并心理焦虑的出现,会对患者的睡眠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进而降低生活和工作质量[7]。因此,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重要性不言而喻。
系统性护理干预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系统性,通过规范的、系统的护理干预方式和手段,给予疾病患者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以此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针对心绞痛合并严重抑郁患者的睡眠障碍,系统性护理干预的应用,将重点放在睡眠上,以构建小组的形式展开护理干预,让睡眠护理干预更加的系统和规范,而对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提升睡眠护理的准确性,真正满足患者的实际需要,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8]。本研究结果说明了系统性睡眠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对患者不良心理和睡眠障碍的改善均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心绞痛合并严重抑郁的护理干预中,实施系统性睡眠护理干预,对患者抑郁心理和睡眠障碍改善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应用及推广价值。
表2 2组患者PSQI指标评分的比较分)
注:干预前后组内比较,*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