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山西省深入贯彻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重要指示,以“山西小米”品牌建设为突破,不断探索山西特色粮食产业发展新思路。
编制“优质粮食工程”三年实施方案,争取中央补助资金3.3亿元、省级补助1.2亿元,助推特色粮食产业发展。打造“中国好粮油”示范市县。按照立足基础、突出特色的要求,坚持市场导向,政府统筹协调,重点建设1个“中国好粮油”示范市和13个示范县,发挥示范效应,带动集群发展。引导产业园区发展。支持山西粮油集团和太原市加快退城进郊,建设多功能大型现代化产业园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设施资源集聚,加快园区化发展。培育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抓中间带两头”,出台《山西省粮油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管理办法》,遴选一批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
省政府成立“山西小米”品牌建设领导小组,投入2074万元推动品牌建设。成立产业联盟,实现抱团发展。从严从优筛选9家企业成立“山西小米”联盟,出台《质量监测管理办法》《商标授权使用办法》,规范联盟运行。实施良种繁育,把握源头质量。建设良种展示中心,加大优良品种提纯复壮和应用推广,对种子选育、基地建设等作出明确要求,目前联盟企业绿色有机基地已达24万亩。严格质量追溯,实施全程监管。应用现代技术,建立从种植、加工到储存、销售的全程可视化追溯体系,筑牢质量“防火墙”。扩大品牌宣介,培育开发市场。不断加大央视、央广等广告投入,成功举办北京、天津、成都专题推介会和“山西小米”“吉林大米”联袂推介活动,品牌影响不断扩大。挖掘品牌文化,提升核心价值。拍摄文化宣传片,编写《山西小米志》,挖掘品牌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山西小米”省域品牌的带动下,忻州“中国杂粮之都”、朔州“中国杂粮强市”、长治“中国小米之都”、神池“中华亚麻油籽之乡”等一批特色杂粮市县陆续授牌,“武乡小米”、“怀仁绿豆”、“岢岚红芸豆”等一批县域品牌不断推出,“沁州黄”、“东方亮”、“太行明珠”等一批企业品牌日益深入人心,省、市、县、企业立体化品牌体系逐步形成,杂粮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
结合省政府“云安山西”和杂粮振兴工程,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建立统一的省级杂粮交易平台。线下建设杂粮批发交易市场,争取省财政资金2000万元,支持大同、忻州建设杂粮交易市场,申请国家局在忻州市挂“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杂粮分中心”牌子,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线上建设“中国杂粮交易网”,依托太原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筹划建设“中国杂粮交易网”,畅通交易渠道,引领全国网上交易,发布全国性杂粮“产购储加销”权威信息,反映行情价格指数“晴雨表”,逐步建立价格形成机制,为宏观调控、市场预警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全力打造杂粮产业“排头兵”。
标准化战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标准化试点省优势,组织27名专家组建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山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标准化建设方案》,推动《山西好粮油生产质量控制规范》《山西小米种植技术规范》等列入地方标准项目,地方、团体、企业标准相结合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科技兴粮战略培育产业新动能。积极融入“山西农谷”省级战略,出台《“科技兴粮”实施意见》,支持山西农大“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杂粮课题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太行明珠”即冲即食小米粥、“沁州黄”早餐营养米粉等一批杂粮功能产品得到消费者高度认可。人才兴粮战略扩大智力要素投入。深入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出台《“人才兴粮”实施意见》,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以政策解读、专家授课等形式加强产业化人才培养,以“百名博士服务”、专家入企等形式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加强科企对接,重视人才、发现人才、培育人才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以助力两大战略为契机,提升产业发展平台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纳入全省战略布局。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格局。争取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20个县杂粮加工企业仓储设施建设,解决龙头企业季节性生产的仓储难题和农民出售渠道,稳定杂粮种植和生产。助推扶贫攻坚战略实施。结合杂粮富集区与贫困区高度重合的特点,以杂粮产业辐射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仅“山西小米”联盟企业辐射农户就达8万余户,稳定就业4000余人,农户最高增收3000元。山西省省长楼阳生在今年“两会”接受采访时指出,过去“小米加步枪”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今天“小米助小康”正成为产业扶贫特色之路,对“山西小米”品牌建设的产业带动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第二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展出的山西小米 刘博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