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粮仓,东三省粮食产量在全国占比不断提升。随着收储政策调整,北粮南运规模逐步扩大,东北粮油食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作为粮食流通的主力军,东北产玉米在2017/2018产季共完成外流约8817万吨。
随着我国消费升级,北粮南运格局逐渐成型,为国内的农产品贸易和仓储企业带来巨大商机。然而在粮食流通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问题也逐渐显现,如粮食供应链条长、环节多,从农户到仓储、物流、核心供应商的各环节中,利益主体多而分散,民营、国有运行机制并存,全链条利益未被充分整合;粮食物流资源不均衡,部分地区物流资源存在短板,个别物流资源存在重复建设现象等等,传统贸易模式亟待优化。
中粮贸易是国内最大的粮食贸易企业,构建高效粮食供应链,中粮贸易责无旁贷。2017/2018产季,中粮贸易累计采购国产玉米2625万吨,累计销售2411万吨。
中粮贸易粮食供应链实践涵盖种植到流通的全产业过程,包括农业产业化、粮食收储、物流,营销。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玉米去库存,通过优化粮食供应链促进发展。2017/2018产季,累计采购国产玉米2625万吨,累计销售国产玉米2411万吨。
中粮贸易供应链整体设计就是将上游收储体系的粮源掌控能力、中游物流体系的高效运营能力和下游销售体系的市场深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服务于国家宏观粮食调控、符合市场化运行规律的一体化运营供应链体系,分供应端、物流端、销售端。供应端的部分围绕收储体系建设,开拓粮食银行业务,打造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在东北产区按1300万吨~1500万吨的规模目标,持续做好“中心库+卫星库”建设,围绕烘干塔布局,提升对收储体系的控制力。同时,积极拓展粮食银行业务,在保障农民粮食所有权的前提下,为农民提供包含烘干、仓储、分批次结算、资金支持等一系列综合服务,同时企业获得粮食经营权。2017年,粮食银行覆盖东北四省区,服务粮源超过230万吨,涉地面积近400万亩。
中粮贸易目前在玉米品种的一体化经营中,实施供应链管理,着力推动供应链产品和中游物流体系中的应用和运营,打造以物流效率为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提升物流品质。基于四流合一,重新定义供应端、物流端和销售端的责任体系和价值体系,形成利益共同体。
中粮贸易致力于打造“两横三纵”的大物流体系。第一横就是长江通道,第二横是西江通道;第一纵是东北华东通道,第二纵是东北华南通道,第三纵是陆路通道。
中粮贸易充分整合自有与外部的物流资源,建立多样、完善的供应链物流体系。强化物流掌控能力,实现物流统一运营、 成本统一管控、资源统一调度、计划统一制定、节奏统一把控。铁路方面有中粮铁运,是一个专业化的铁路公司,在产区拥有3400辆散粮火车。散船海运自有运力达到23万吨,全年自控海运运力可达385万吨。与辽宁主要港口形成战略合作,掌控港内仓容106万吨,港外仓容55万吨。通过“中心库+卫星库”方式,为北方7个港口各配备3个中心库+30个卫星库。集装箱海运拥有专业化操作团队,产区合作协议车队27家,月拖车集港能力6万吨以上。
2017/2018产季东北玉米外流情况
这个流程基本是在物流供应链方面的一个程序。从产地的库点,经过铁路、装车点到北方的主要的港口,上散船,最后到轮港,提供车、船、仓的物流效率,“班列配班轮”物流模式,整体的供应链运营能够提高物流效率20%~30%,这也是物流供应链最核心的竞争力。
另外,基于供应链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四流合一的运作模式,形成集信息资源整合、节奏把控、趋势判断的大物流信息平台。
在销售端,通过建立自有销售体系、与大型客户战略合作的方式建立稳定的粮食销售渠道。成立华南、华东、东南、华中、南良等五大销区公司,均为各区域粮食贸易龙头企业,赢得了各类客户的信任,成为所在区域最优质的供应商,销售量占当地市场份额的20%~30%。与14家饲料大客户建立比较稳定的供货关系,规避市场风险。大客户销量约800万吨,占整体业务量的30%。
中粮集团和招商集团还成立了“粮达网”,实现“线上交易、线下交收、就近提货”的“O2O”商业模式,通过线上平台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和提升。实现了线上交易,线下交收,就近提货的O2O的商业模式,这两年效果非常好,增长量迅速,注册用户达到6100余家,营业额570亿元。物流运输合作单位45家,交收库180余家,物流的运输量每年达12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