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家教诗话

2019-09-25 07:55谭南周厦门市诗词学会会长
未来教育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板桥儿孙

谭南周/厦门市诗词学会会长

48 总比鸿毛也不如

临终诗

吴伟业

忍死偷生廿载余,

而今罪孽怎消除?

受恩欠债应填补,

总比鸿毛也不如。

吴伟业(1609~1672) 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先世居昆山,祖父始迁太仓(今皆属江苏)。崇祯四年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仅任职两月便辞官归里。清朝顺治十年,赴京出仕。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

吴伟业的诗今存一千多首。他的诗多写哀时伤事的题材,富有时代感。其中七言歌行更为出色,音节极佳,情韵悠然。如《圆圆曲》讽刺吴三桂降清;《临江参军行》颂扬抗清将领;《松山哀》讽刺洪承畴降清,内容深婉,有诗史之称。还有一些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吴梅村的词清丽哀婉。如《满江红·蒜山怀古》,咏镇江府事,声情悲壮;《贺新郎·病中有感》,自怨自艾,悲感万端,感人至深。

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屈节仕清,他一直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尽管他是榜眼出身,与探花及第的钱谦益皆为文坛领袖,“大节有亏”为士林不耻。然对钱谦益后人多为讥评,乾隆帝曾下旨将其列为“贰臣传”;对吴伟业往往痛惜,他死后,文人们都惊呼:“先生亡矣,一代文章尽矣。”

诗很浅露,又很沉痛。“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鸿毛:鸿雁的毛,比喻极轻,微不足道。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韩愈的《贞女峡》诗:“漂船摆石万瓦裂,咫尺性命轻鸿毛。”宋《沁园春》词:“算此身此世,无过驹隙,一名一利,未值鸿毛。”吴梅村这首《临终》诗告诫家人、后代及世间,为人要有风骨、气节与人格。

吴梅村这种负罪侮恨心情表现在多处。他在《与子暻疏中》痛心疾首地写道:“惟是吾以草茅诸生,蒙先朝巍科拔擢,世运既更分,宜不仕;而牵恋骨肉,逡巡失身,此吾万古惭愧,无面目以见烈皇帝及伯祥(指杨廷麟)诸君子,而为后世儒者所笑也。”在《贺新郎·病中有感》中写道:“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灸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决绝。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

49 志学坚心境不易

示儿

庄德芬

范相未遇时,帐中盈烟迹。

贵盛相门儿,贫贱无家客。

青云与泥涂,勤苦同一辙。

志学抱坚心,岂为境所易。

庄德芬,清代女诗人。字端人,江苏吴县(今属苏州)人。河南提学道(官名)庄朝生之孙女,州同定(官名)庄嘉之女儿,嫁武进(属江苏常州)董㒔为妻。著有《晚翠轩遗稿》。管世铭为庄德芬诗作序,评价甚高,称其“于感逝受遗,衔辛茹蘖,触绪纷来,而音节苍凉,词意凄恻,古人何以过?尤可异者,惨沮之中,绝无衰飒气”;洪亮吉谓其诗及杂著:“上者无愧魏、晋间人,次者亦不作寻常闺阁语。”

范相未遇时,帐中盈烟迹——范仲淹(范相)年轻未发迹时,家境颇差,吃粥度日,但仍借光读书、帐中勤学。中国历史上此类名人甚多,作者以范仲淹为例,予以激励。庄德芬是苏州人,范仲淹亦是苏州(木渎)人,其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育了一代代人。用家乡先贤进行家教,显得更为亲切、直观、有影响力。

贵盛相门儿,贫贱无家客。青云与泥涂,勤苦同一辙——无论高贵昌盛的宦门子弟(相门儿),还是低贱卑下甚至无家可归的人群(无家客),或身居高官显爵,平步青云之时,或身处泥涂之中,地位卑下,对于每个人而言,勤苦学习都一样需要。青云比喻高官显爵,平步青云。泥涂比喻卑下的地位。《红楼梦》第九十回:“同在泥涂多受苦,不知何日向清虚。”

志学抱坚心,岂为境所易——一个立志上进的人,应该抱定决心、勤攻苦读,怎能因为(岂为)客观环境所阻扰而改变(易)自己的志向呢?

庄德芬中岁丧夫,历尽艰辛,抚孤以成。其子董思駉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进士,官至浔州知府。她有多首示儿诗,谆谆教语,可见其呕心沥血。再录一首《咏庭中树示儿》:“昔看芽茁土,枝幹忽轮囷。春鸟安巢稳,秋儿化羽新。扶疏深得地,盘结岂因人。坐见风烟长,清阴盖四邻。”这首诗同样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坐见风烟长),泽披黎民(清阴盖四邻)。

50 赠尔春风几笔兰

赠女

郑燮

官罢囊空两袖寒,

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奁钱薄,

赠尔春风几笔兰。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遭罢官,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首。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著有《郑板桥集》。

在明清两朝,官员供奉不高,清官颇为清贫,海瑞曾有“为母寿,市肉二斤也”的议论。何况是板桥一个罢了官的清官,只能以卖画为生。他女儿出嫁,无钱办嫁妆,以一幅兰竹图代替,图上题了这首诗。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罢官了,口袋空空,两袖清风,只有靠卖画来度日。这是板桥对自身生活状况的写照,既安贫乐道,又语带诙谐。他有类似的诗句:“乌纱抛却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剪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聊:随便,姑且,勉强,凑凑和和;佐,帮助,辅助。

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吴隐即吴隐之。吴隐之(?~414),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人,著名廉吏。少时虽家境贫寒,即使每天喝粥,也不受外来之财,担任高官仍然很穷。他的女儿要出嫁,大臣谢石知道他家穷,“遣女必当率薄”,便吩咐手下人带着办喜事所需的各种物品去帮忙操办。到了吴家,只见冷冷清清,毫无办喜事的气氛,唯见婢女牵了一只狗要去市上卖。原来吴隐之要靠卖狗的钱来做女儿的嫁资。板桥用“卖狗嫁女”的典故来形容自己的窘境。最惭愧的是没有钱做嫁妆(奁,妆饰),怎么办呢?只有画一幅兰竹图充当嫁妆吧!为什么画兰花,因为兰花高洁淡雅,誉称“花中君子”。它不争春,而迎春风发出缕缕清香,故板桥题之“春风几笔兰”。

板桥这首诗既表达自己为处事的原则,又告诫子女要清廉淡泊,不争名利。名为题画,实际上是一种廉洁自律的道德教育。

51 欲留清白与子孙

四绝句

张文渊

低低壁落傞傞柱,小小厅堂窄窄门。

广厦广庭非不爱,欲留约束与儿孙。

老去不嫌粳米粥,饥来常吃菜混饨。

好饭好羹非不爱,欲留淡泊与儿孙。

来音去信常关念,嫁女婚男不出村。

远眷远亲非不爱,欲留近便与儿孙。

凿开石窦通泉脉,插种梅花入瓦盆。

深紫深红非不爱,欲留清白与子孙。

张文渊,浙江上虞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官终南京礼部郎中。善真、草,笔力遒劲,得朱熹书法之真谛。曾编纂《上虞县志》。一组四首七绝,通俗易懂,用了四个“非(不是)不爱”,排比了四个“欲留(想要)……与儿孙”,表达他对儿辈德行的嘱托和愿望。读后颇为动容。

谁不爱广厦广庭,为了约束儿孙,可以不住,而宁可住在墙壁低低、屋柱揺摇、门儿窄窄的小小厅堂。傞傞:摇曳飘舞貌。唐罗隐《京口见李侍郎》诗句:“傞傞江柳欲矜春,铁瓮城边见故人。”

谁不爱好饭、好菜、好羹,为了让儿孙适应过淡泊生活,可以不吃,而吃粳米粥、菜混饨,粗茶淡饭过日子。

谁不爱远眷远亲前来奉迎,但为了让儿孙不以父辈为京官傲视乡里,方便他们过一般人的生活,而只与亲友们书信往来,不参加远在外地的嫁女婚男之事。

谁不爱在院里种植深紫、深红的名花、异卉, 但为了留下清白于子孙,故自开石洞引水食用,空地上只种梅花,因为梅花历来为人誊为玉骨冰肌,一身清白,被誉为高洁的象征。

“欲留清白与子孙” 是四首诗的诗眼,是众多先贤的愿望和追求,在明朝尤为如此。明代是中国最为朝纲混乱、吏治胡行的时代,独善其身、清白处事、诗礼传家、忠孝立世成为他们一生奉行的信条。如于谦的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又如,在许多人的家训,以至一些歌本唱词都有“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的语言。

猜你喜欢
板桥儿孙
陆海之纵
板桥情(外一首)
中秋国庆喜相逢
作家笔记
板桥善诵
四川火锅(外一首)
“松竹”图里话板桥
板桥河
板桥小别
爷爷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