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兆光
前段时间,人力资源领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华为成立总干部部,二是小米成立了组织部。这两件事引发了密集关注,也出现了很多说法,很多人认为这两件事也许意味着新的趋势要由此发端。一个好的公司应该具备两个特征,它不仅仅是一个制造产品、提供服务的公司,还应该是能够不断地产生优秀人才的公司。所有的公司都应具备这两点,我将用三个案例来探讨这个话题。
第一个是华为。华为可以说是中国人学习管理的教科书,它是在我们中国文化的土壤中,成长得比较成熟、体系比较完整、管理职能发挥较大的公司,所以研究华为的意义很大。
第二个是美的。跟美的同时代的其他公司,这些年或多或少都遇到了问题,美的增长得非常强劲,在完成交接班的同时,依然没有停止增长的步伐,很值得研究。
第三个是小米。小米是增长神速的企业,而且是在竞争比较激励的行业里增长起来的,第八年就增长到了1200亿元,估计2019年会超过1800亿元。快速增长的小米如何在管理中解决人的问题,有哪些做法,其人力资源突出的特色又是什么呢?这必然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华为如何做人才管理?
业界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是,华为的厉害之处不是内部机制有多好,而是管理到位。
定位上的差異
华为的干部部由来已久,20年前,华为就有干部部,但早期不是建立在总部,而是在具体的业务部门里有干部部,类似于现在的HRBP,属于每个业务部门班子里的成员,类似于支部建在连上。这次华为文宣部成立总干部部,在其工作内容上提出了与人力资源进行区分的四个要点。
第一,人力资源部管政策、管规则,干部部管人。人力资源部是一个纯粹的政策和规则的制定部门。管理实践中如何选育用留,实际的操作执行是干部部的职责。
第二,人力资源部做支撑性的、服务性的工作,干部部直接管干部。例如,员工的招聘、考核以及全员的学习发展等支撑性工作,归人力资源部。而总干部部则负责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甚至包括罢免、弹劾等事项,直接执行管干部的动作。
第三,人力资源还是以服务性内容为基础,干部部则负责具体执行。比如招聘的政策,不同岗位任职资格的专业操作平台,学习的框架等专业指导性的工作,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而干部部真正管理具体的事项,比如如何认证一个好干部,干部如何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应该具备哪些资格条件……这些都由干部部来负责。任正非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人力资源体系的管理就像河道,就像堤坝,中间流的水以及流在水上的人和船,属于干部部。可见人力资源部的职责是搭河道,搭平台。
第四,强调人力资源管理要从业务出发,服从业务,总干部部管人。这点根源于华为一贯的文化,是最重要的也是要注意区分的一点。华为以前强调的是业务主管管人,人力资源部是给业务主管提供方法、工具、支持的功能,那么现在强调干部部管人。
服从业务要求
华为在新文件中透露的最核心思想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起点是服从业务的要求。这句话听着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很难。例如,我与上海的一家公司交流时,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降低公司人员的流失率?他们的人员流失率比较高,同行是20%左右,他们则是36%,几乎是同行的一倍。交流之前他们自己也调查出了员工离职的一些原因,例如家庭原因、工作开展困难、收入低、成长慢等。于是,针对成长空间不够的问题,他们提出了职业生涯规划、晋升通道;针对收入不够的问题,他们进行了绩效改革;针对工作开展困难的问题,他们则改善了项目管理流程……如此种种,他们采取了十几项措施。
我问他们,如果把这十几项措施都落实了,是否就能改善现状,从而解决员工的积极性问题呢?结果没人能给出肯定的回答。其实,最核心的问题不在于他们是否采取这十几项措施,而是企业已经连续三年增长率接近于0,利润率还在下滑,在这样的业务背景下,所有的措施都没有落实的空间。
如果总盘没有增长,企业就无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岗位,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又从何谈起?公司的业务没有增长空间,有吸引力的职位和机会不可能从天而降,人力资源管理就没有起点,结果一定是落空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企业在业务上没有发展空间,增量不知道在哪里,那么仅仅进行绩效改革,是不可能让员工有收入的总体增长的,结果就只能是绩效从一些人转移给另一些人。
一言以蔽之,人力资源的首要起点还是服从业务的要求,这是华为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石。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中心,都应是指向业务增长的,业务有增长,业务有未来,公司就有发展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就有方向。人力资源的核心无非就是如何配置人、吸引人,让人心、人的能力集中到公司的业务增长这一命题上来。
管理的根基
在人力资源管理服从业务这个大前提下,华为人才管理的根基建立在三大机制上:分权机制、分钱机制、评价机制。
第一,分权机制与分工。在华为的分权机制中,分权立足于两点:一是把工作分好,把工作变得简单。把工作分好,是为了让一般人在专业领域里能够走得更远。华为把工作分成若干类,每一类别的人从整体上看不是那么强,但在做某一类工作的时候,他们能够钻研得很深。分好工,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个前提。大部分的企业在分工分权方面,不能把工作分得简单,找人就比较难,人才成长就比较慢。很多小企业,每个职位都要求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很难找。二是在华为的体系里,分工能弱化人的缺点。每个人都是有弱点的,当一个人的权力绝对大,支配下属的所有权力全部归为一个干部管理的时候,公司的原则和价值观就很难全部传递下来,因为他很可能在人性弱点的驱使下,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公司之上。华为在用干部时,提名权、评议权、决定权、弹劾权是分开的。每一个环节,你用的人,你做的决定,想要被一整个“链条”所认可,就必须建立在公司的用人标准和公司的价值观上,这也是华为早期干部部的价值所在。
第二,分钱机制建立在贡献之上。华为的分钱机制是建立在贡献之上的。比如分钱的依据是绩效、能力、价值观,其中的能力和价值观既是获得长期绩效的前提,也决定了员工能否做出长期的贡献。归根到底,华为还是把利益机制的核心引导到员工做贡献的基础上。
第三,评价机制是一种保障机制。华为的评价机制是评价业绩、能力、价值观。这个机制是分权和分钱机制的保障机制。多数的企业把权力和钱分下去了,随之出现的问题是如何保障分权后的权利得到控制、分钱后的贡献依然能做到位,所以分权分钱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机制。
华为所有的管理体系都建立在这三大机制之上。这次总干部部分离出来,归根到底还是围绕着分权、分钱、评价这三条线展开的。
“训战结合”
华为的可借鉴之处还在于其对能力的管理,它将每个职位的要求分解开,能力要达到相应职位的要求,通常有两种获得方式。
一是具备岗位所必要的知识。比如财务一定要懂《会计法》,一定要会记录凭证;比如业务员,不能不了解客户、产品,不会分析市场。这些是属于岗位知识类的,每个职位要获得哪些知识是明确的。
二是除了知识之外,能力提高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经验。如何分析客户,了解客户,一个市场如何分析结构、高中端,怎么分析竞争对手,这些知识虽然很多人都有,但没有经验的积累照样不行。一个人只有产品知识,而没有现场的亲身体验,对产品的了解终究是不够深刻的。
华为在管理能力的时候,能把一个职位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分开,管理员工的方式称之为“训战结合”。训是传递知识,到企业大学来培训;战是积累经验,通过轮岗、调动来使人才获得全方位的培训。在这种知识结构和轮训的双重锻造下,总会有一些人脱颖而出。
管理价值观
一家企业的干部如果不能跟组织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将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华为如何管理价值观?它将公司的整个业务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工作场景,把每个场合、每个场景下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总结出来,这样一来,抽象的价值观就转化成了具体的行为,华为对行为的管理就是对员工价值观的管理。
一个有团队精神的负责人应该不管是谁发起的会议,都应该派能够发言的人、能够做出贡献的人参加,保证他推出的这个产品是可靠的。在其他企业,如果研发部门召开的会议,别的部门可能随意发言。如果在华为,敷衍了事、不按时来,就是没有团队精神,人来了没有认真发言或指派来的人不合適,说明团队负责人也是没有团队精神的。再比如,奋斗者上班、下班是什么状态,面对客户、做研发等是什么样的状态,这些都有相应的标准。这些价值观标准在每个场合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是什么样的,华为都会记录下来从而进行评价。
大多数企业在管理价值观的时候,都停留在一个比较简单的层面上:看一个人是不是奋斗者,看他的加班时间;看一个人是不是管理者,就360度打分。如果分数低了就判定这个人没有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反之就是有。所以,大多数企业虽然也选人才,也有合伙人,分钱分权方面都做得不错,但是因为管理不到位,机制的意图就不能体现出来。机制到位而管理不到位,评价就会落空,选的人不适合岗位的要求,那么通过激励调动出来的员工的能力和德行就会出现偏差。
小米如何做人才管理?
第二个案例是小米,前段时间,雷军用一封公开信的方式,发布了小米新的组织结构,其中有四点经验值得关注,尤其是对由创业期往战略成长期过渡的企业有参考价值。
新组织的四点经验
第一,战略层与战术经营层分离。成立组织部意味着干部的整合成为重要的战略事项,原来的合伙人要么去负责战略性事项,要么去负责战略性业务。像总参、组织部属于战略性职能,小米金融属于战略性业务,合伙人负责的是这些战略性的业务,而方向明确的业务上,基本上用了80后的“新兵”。
第二,重新整理业务。小米理清了业务单元,分出了很多新业务,也合并了一些新业务,如生态链的业务放在了手机业务里。小米近些年的发展是以“方向大致正确,看准人,高授权”的方式扩张的,上级给个大致方向,允许下级横冲直撞,为的是充分激活业务团队。
第三,为年轻人打开空间。小米八年的快速增长,为大批年轻人提供了机会,大量的年轻人被提拔,为他们打开了成长空间,以后呢?最好的办法只能是拆分组织、拆分业务。
第四,把原有的结构打破。合伙人各管一摊的方式在小米持续了八年之久,再不打破,怕是要板结了。于是,小米计划重构、拆分和合并。
满足人才需求
因为来不及培养,企业在创业阶段是缺少人才积累这个环节的,对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小米也不例外,因此,小米通过三种方式来满足自己对人才的需求。
第一,依靠魅力型领导力。雷军在创业初期,几乎将超过70%的时间用在找人和调动人的事情上。三星的李秉喆、李健熙也是把很多时间花在找人这件事上。在企业的早期阶段,领导人招人选人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雷军当初找一个硬件工程师,花了一天时间与对方沟通,并且持续跟踪了几个月,最后那个工程师还是没有来,因为人家很难相信你的理想。企业在早期吸引人才时,依靠魅力型的领导力很关键,包括华为在1992年以前,也是依靠任正非一个一个地去硬磕,去说服,让员工去相信企业的未来,因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往往来源于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这是员工是否愿意入职某个企业很重要的条件,而在这个时期,仅仅依靠企业在业务上的理想是很难打动别人的。雷军的经历和他在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他对企业未来的判断力以及他在业界内的口碑,帮助他在创业初期集聚了一帮志同道合的人。
第二,依靠业务的吸引力。当雷军大谈“风口”之时,正是处于风口上的手机行业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很大之际,当时有很多人都愿意加入到这样一个朝阳企业。企业家的责任就是要把业务找对了,让业务具有吸引力,这也是小米早期在创业期吸引人才的方式,而且,等手机卖到一个更好的状态时,吸引人才就变得更容易了。
第三,依靠机制吸引人才。关于依靠机制吸引人才,小米有两个创新:一是合伙人机制。互联网企业对硅谷风险投资机制和企业估值机制比较娴熟,所以通过这种早期构建合伙人的机制积累了不少骨干人才,也包括在新的组织方案里用的大量的人才。二是生态链模式。在小米业务结构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经营性人才的获得其实是比较困难的,不仅小米如此,大部分企业都如此,这需要在机会和资源之间构建声誉。
中心工作是“整合”
小米在创业阶段正是依靠上文中的三个支点,才将几十人的队伍整合到了两万人,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领导人的管理幅度问题。创业初期,雷军运筹帷幄,其他人都属于执行层。而当企业发展到了如今的体量,领导人的管理幅度已经没有那么大了,需要的战略复杂度也没有那么大了。
第二,业务边界的模糊问题。在小米早期依赖机制的时候,他们基本上不可能把业务边界定义得很清楚,往往没有特别完整的想法,而是认为方向大致正确即可,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横冲直撞,小米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队伍被激活了,但是业务之间因为没有明显的边界,就会有重叠和交叉。到了现在,小米就需要重新整理业务并进行归类了。
对企业而言,创业期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大,主要依靠给员工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来吸引人,所以风口很重要。小米在起初阶段只有100人,第二年扩张到了2000人,原来只是普通员工的人,现在有一部分已经成长为经理,不少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而获得了宝贵的成长机会。而现在,小米已经拥有2万人的体量,成长机会没有那么多了,企业的层级也没那么大了,这个时候的年轻人该怎么办?
雷军进行改革的意图也正在于此:把业务切小,提拔年轻人。以前的小米是每个合伙人负责一整块业务,现在将业务切开后,业务单位就会变多,就能提拔更多的年轻人。将一个业务切分后,让一个年轻人负责某一小块业务,虽然体量不大,但没有封顶,他能将业务做多大,他的级别就有多高,相当于打开了年轻人的上升空间。小米和大多数企业一样,依靠机制拉动人才既能产生结果也会出现问题,因此小米决定重新调整结构,打破旧有方式,让各守一方的大员上升到公司的战略层,让他们思考未来的事情,并在年轻人的发展空间层面上进行一定的整合。
小米的这次组织变革,中心工作就是整合。如果总结其用人的特点:一个字就是合。这个合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用合伙人机制积聚人才;一个是用生态链的方式,积聚生意和经营性人才。现阶段小米的重新整合是把用机制吸引来的人才,整合成一个整体的人才库。
美的如何做人才管理?
美的是一家值得關注的企业,早期家电行业的明星企业里没有美的,大家关注的是海尔、科龙、TCL等,格力都比美的出名。但最近几年,大家开始发现这个企业很厉害,它的营收已经突破了2000亿,增长速度还保持在30%以上,不仅业务增长得快,还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甚至其他行业的企业都有一些职业经理人过来加入美的。据说美的人的职业意识很强,而且它的高管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很少从外部引入,因此美的这家企业非常值得研究。
完整的事业部制
美的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在中国实行事业部制最成功的企业,它的人才培养和选拔体系都与组织方式紧密相关。美的在1997—1998年将大量的干部破格提拔,很多年轻人在一个岗位上没干几年,就从一个部门的普通员工被提拔为一个部门经理,甚至从一个业务主管提拔为事务部副总或是营销总监。于是,美的对事业部的扩张,使得很多年轻人有了破格被提拔的机会。当时美的的何享健认为,原来是一个公司,现在是分成5个事业部,即使做砸2个也不足以致命。于是大量的管理干部被硬生生地提拔上来,现实的情况是,这些干部的成活率还是比较高的,美的在做总结时也说,它的大量干部都产生在每次分拆的时候,所以在美的形成了一个特有的说法——干部都是分拆出来的。
筛选干部的三个机制
美的拆成事业部后,对提拔上来的干部用三个机制来过筛子。第一,高授权。美的的授权机制是比较完整的,也是很彻底的。例如当业务员发现竞争对手调整价格了,在短时间内,美的的业务人员有权利自己决定应对的策略。第二,高绩效。在美的的文化中,众多的经营实体要按经营绩效来排座次。第三,高回报。美的的经理人身价还是很高的,二级的总裁是在千万级,MBO(管理层收购)的时候,副总可以占到1%的股份,这就意味着过亿的身价。所以,美的用这三大机制——高授权、高绩效、高回报,既给组织切分、提拔的人才过筛子,又给他们提供平台和舞台。
在美的,几个浪潮过后,人才的基本梯队就建立起来了:
*1997—1998年,有一批人被提拔上来,后来成为了骨干。
*2001年,划分集团的时候,有一批人被提拔。
*2003年,事业部在进一步细分的时候,有一批人被提拔。
可以发现,美的在每次大的组织调整时,大量的干部就能脱颖而出,它的这种做法印证了德鲁克当年说的话:“一定要在一个人犯的错误不足以对企业造成致命伤害的时候,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历练,让他成为人才。”
华为、小米、美的的启示
从华为、小米、美的这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解决人才问题方面有三个共同点:
第一,用事业吸引人。事业就像一面旗帜,当业务有想象空间时,人才才会集聚到你的大旗下。业务有扩张方向、有增长空间,人才才能够配置到合适的职位,机制才能调动人。
第二,用机制留住人。所谓机制是吸引人的具体的手段,所谓用事业吸引人,属于业务吸引;但留人还是要靠机制,机制上则是敢分权,能分钱,才能把人留住。否则事业再好也是老板的,机制就是要把事业和员工关联起来,让员工从事业发展中取得成就、获得利益。
第三,管理到位。只有管理到位,企业才能把人真正引导到需要的方向。中国的企业在第一点和第二点上做得不错,在机会和业务上都有好的构思,差距最大的是在管理方面。管理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在业务上、机制上的关键点都需要具体的管理实践,这是最难的部分,也是企业持续培养和供应人才的必由之路。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华夏基石咨询集团业务副总裁兼成长企业研究中心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