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燕
我怕他们嘲笑我
巧巧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是一个面色红润、动作灵敏的小姑娘。尽管她只有8岁,舞龄足足有5年!巧巧的妈妈方女士是舞蹈老师,巧巧从小在妈妈的练功房玩,3岁那年正式开始练功,如今已是小有名气的芭蕾舞“小天鹅”。
“这孩子是个不可多得的舞蹈材料,天生的舞者!”对于女儿的舞蹈天赋和自觉的练功态度,方女士津津乐道,但对女儿的古怪脾气又格外困惑,“人家说资质好的人性格多半不好,说得真对!巧巧高傲得很,平时跟着我练功很大方,跟熟悉的小伙伴们一起跳舞也很自然,但就是不愿意给陌生人表演,更甭说上台了。练舞却不肯表演,那练舞的目的是什么呢?锻炼身体吗?我开导了好几次,巧巧都不买账,还说,如果我再逼她,她就不练了。我现在很担心,这丫头不是有什么心理疾病吧?”
方女士告诉我,她前不久接到了一个商业演出的邀请,需要巧巧出演一个重要角色,但巧巧死活不肯配合。“只剩下两个月时间了,她基本功再好也得跟人家合练啊,这么任性怎么行?”方女士唉声叹气,“我什么办法都想过了,软的硬的都试过了,没用。她爸爸说,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劝孩子参加演出,而是纠正孩子的害羞心理和内向性格,否则后患无穷。请您帮帮我!”
我答应跟巧巧谈一谈,了解一下她的真实感受。我提醒方女士,无论如何,不要再逼巧巧登台表演了,因为没有人喜欢被逼着做事,孩子也不例外,往往是压迫的力量越大,反抗的力量越大,由此形成死循环,不会有好结果,沟通的大门有可能彻底关闭。方女士半信半疑地答应了。
第二天是周末,一大早方女士就带着巧巧走进了我的心理咨询室。我请方女士先去阅览室休息,我与巧巧单独聊聊。
方女士刚走出咨询室,巧巧就咧开嘴哭起来,抽噎着问:“我真的得病了吗?我会死吗?”
我连忙安慰她,一再重复她没有得病,更没有生命危险,只是想交流一下想法,解除误会。巧巧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很有礼貌地谢绝了我的糖果,还小声地解释:“舞者不能吃糖,会发胖。”看来,她是一个自律的孩子,而且并不讨厌与人交流。
我问:“听说你不肯当众表演高超的舞技,为什么呢?”
“因为我跳得还不够好。”巧巧奶声奶气的回答,显得格外真诚,“还有,我胆子小,我怕他们嘲笑我。”
我说:“看来,你不是不想给大家表演,而是不敢,对吗?”
巧巧重重地点了点头,抱怨道:“妈妈问我,我也是这样回答的,可她就是不信,非说我摆高手架子不可,我哪是什么高手啊,我跳得比吉莉安·墨菲差远了!”
我问:“吉莉安·墨菲是谁?”
巧巧没有嘲笑我的无知,很热情地给我扫芭蕾盲:“吉莉安·墨菲是美国芭蕾舞剧院当红首席,兼任新西兰皇家芭蕾舞团客座艺术家。她主演的芭蕾舞剧《吉赛尔》,我看了二十多遍录像,实在是太完美了!”说最后一句时,小姑娘双手紧握举到胸前,眼中闪烁着崇拜、神往的光彩。
我笑着说:“你才8岁,拿自己跟成名艺术家比,是不是早了点儿?”
“可是妈妈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巧巧用抢白的口吻回敬我。
真假内向要分清
单独与方女士沟通时,我告诉她巧巧的心理状况基本正常,或许有点不自信,但对这个年龄的小女孩来说,完全在正常范围之内,不必担心。
方女士有点不甘心,问:“那为什么别的学员渴望登台表演,巧巧明明水平更高,却坚决不肯露面?另外,跟我一起练舞的时候,巧巧表现得才华横溢,而且十分忘我,为什么有陌生人观看她就掉链子呢?她该不是属于内向性格吧?如果是内向性格,那真是太可惜了,因为内向性格不适合做舞者。”
我说:“孩子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是人来疯,有的则是闷葫芦,不可强求。有的小朋友在家大方活泼,乐于表现,但是在外人面前却扭捏、退缩,常常被家长认为属于内向性格,其实这多半是对内向性格的误读。”
我告诉方女士,所谓内向性格,心理学上是指气质中指向性的一种,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常指向于内者为内向。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典型的内向性格描述为: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保守,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除非挚友);倾向于做事有计划,瞻前顾后,不凭一时冲动;日常生活有规律,严谨,遵循伦理观念,做事可靠。很少出现攻击行为,多少有些悲观;情绪上多表现为焦虑、紧张、易怒、抑郁。具体表现与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生活环境诸因素有关。
“但这些描述更适合成年人,因为个体社会性发展有阶段性特点。”我进一步解释道,“很多能够在众人面前口若悬河地即兴演讲,被大家认为热情外向的人,小时候却羞于在人前表现,但由于这些个体的内心向往与人互动,受人关注,最终会证实内向表现只是这些个体的阶段性特点,是发展成为外向性格的途经阶段。通过我对巧巧的观察和试探,她虽然表现出了一些内向的性格特点,却是假内向。”
方女士忙问:“内向性格还有真假之分?”
“是的。”我说,“真内向具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不主动和外界接触,被逼无奈之下也只是应付一下;第二,不想和别人接触,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第三,没有迫切改变自己的愿望。真内向和假内向的区别,在于有无迫切改变自己的愿望,想不想与外界沟通接触。我在与巧巧交谈时发现,她的情绪很稳定,表达很清晰,态度也很得体,最重要的是,她不討厌与人交流,甚至渴望登台表演,只是有些不自信罢了。”
方女士面露惊恐之色,说:“不自信?那就更可怕了!对一个舞者来说,不自信意味着一事无成!”
“那也要看您给她定下的目标是什么。”我笑道,“您一再说她是舞蹈天才,放吉莉安·墨菲的录像给她看,无疑是希望她成为吉莉安·墨菲那样的世界顶尖舞者。这是多重的压力啊!您真的认为一个8岁女孩能承担得起吗?”
方女士如梦方醒:“对呀,她还是个孩子!”
给孩子更多选择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深入交流,方女士终于意识到,巧巧的退缩、不自信不是巧巧的问题,恰恰是方女士的心态出了问题。我告诉她,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而个性没有优劣之分,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扬长避短,或接长自己的短板,以摆脱行为上的障碍。
方女士问:“具体的我该做些什么?”
“首先,您要充分地认识到孩子个性的先天性。”我解释道,孩子的性格不可能完全复制父母,有自己独立的特点,每个孩子也不会按照父母期待的标准路径去发展,而是按照自己的心性成长。作为父母,需要了解孩子,而不是对孩子指手画脚。“父母最好不要轻易地要求孩子违背其个性。”我提醒道,“有的孩子习惯于私下里自娱自乐,有的孩子喜欢与人分享,这仅仅是一种选择而已。建议您邀请巧巧熟悉的小伙伴一起练舞,或者私下里排练节目,让巧巧在熟悉的环境里慢慢找感觉,知晓别人的友好,跨越不敢表现的鸿沟。”
其次,我要求方女士理解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比如,巧巧在妈妈面前可以自如地舞蹈,但并不意味着她愿意在陌生人面前表现;今天她不敢登台表演,但不意味着明天她仍然没有勇气。这就是作为一个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所以,您不能基于以往对巧巧的了解,就简单地预测她未来的表现。您应该接纳和尊重巧巧,把是否愿意当众跳舞和是否愿意登台表演的选择权交给她,毕竟她是舞者。很多时候,当父母多给孩子一些选择的空间,孩子才更有可能选择去做,而不是拒绝。因为在被迫执行的状态里,孩子很容易排斥当下的行为,即使勉强表现,也不会完美发挥。”
最后,我提醒方女士不要陷入母女对抗的泥潭。巧巧8岁,自我意识已经萌发,在生理上达到了第一个成熟期。她开始重视自己的权利,并采取各种看上去古怪的行动来试探家长的约束边界,以便找到许可的范围。古怪的行为包括打人、用言语冒犯别人、故意跟家长作对等,其中,母女对抗、父子对抗最为常见。这时候,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性活动采取否定、压制的态度,对孩子的想法进行挖苦、嘲笑甚至辱骂,要么使孩子用更激烈的叛逆行为反抗家长,要么使孩子产生内疚感、挫败感甚至罪恶感。“如果巧巧是后一种情况,她以后将会寻求一种规规矩矩的生活,由于缺乏自主性,当她在考虑种种行为时总会习惯性地自责、内疚,所以,她会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她安排好的狭小圈子里,因为这样不会犯错,不会受指责,十分安全。她会感到似乎自己本身就是被讨厌的,由此感到愧疚,感到自己是多余的,就会唯唯诺诺,止步不前。”我说。
“太可怕了!”方女士不安地说,“这样的孩子不可能有出息!”
“是的。”我说道,“个人未来在社会中取得的成就与其在儿童期所达到的主动性程度有关。在这个阶段,孩子仍有从他人那里获得安全和帮助的需要,所以,父母和老師都有责任在保持孩子主动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帮助和指导。”
咨询结束时,方女士感慨道:“没想到,带孩子来看病,结果有病的是家长。看来,做家长的真的需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