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少平博士,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风景园林委员分副会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业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理事长,国际中国规划学会会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广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学会常务理事。
访谈中,管少平教授梳理了可持续设计在国际国内发展的历程,总结出,尽管总体水平上我国可持续设计发展水平至今与欧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但不管是政府、科研院所还是企业都已经全面地提高了认识水平并正积极地推进可持续设计的发展。管教授还提出,“如何在设计驱动商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之间获得平衡?”这个问题在当今有着更广泛、更新、更深刻的讨论价值。
查后写成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将滥用DDT等合成杀虫剂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公众面前,引起了美国朝野震动,并影响到全世界。卡逊通过《寂静的春天》,不仅仅阻止了杀虫剂的滥用,更重要的是她唤起了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进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并延续至今的环保运动。
《寂静的春天》推动了全世界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环保运动开启了,全世界各种针对环保的组织纷纷成立、会议纷纷召开、宣言纷纷发表。1968年,“罗马俱乐部”在罗马成立,1972年发表了震撼世界的著名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对西方流行以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的高排放和生态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高增长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1969年,“地球之友”在美国旧金山成立;1970年,国际社会科学评议会在东京召开公害问题国际座谈会,会后发表《东京宣言》,将公民环境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197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立环境委员会;1970年,在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令世人瞩目的“地球日”运动,呼吁创造一个清洁、简单、和平的生活环境。在全球环保浪潮的推动和压力下,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的希望是:鼓励和指导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采取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行动,并要求各国政府、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在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各种环境问题方面进行合作。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行动计划》,还通过了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在会议的建议下,还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这次会议在世界环境保护工作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自斯德哥尔摩会议后的二十多年问,几乎每一年、两年就有一次大的有关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会议,并发表宣言、制定计划或公约、设立基金等。如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纪念会议在内罗毕召开,通过《内罗毕宣言》,1984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通过了《东京宣言》,并公布《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书,提出了许多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思想的建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会议还通过了《21世纪议程-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行动计划》、《生物多样性公约》等。这里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如果说斯德哥尔摩会议是对全球人类的环境影响的首次评估,试图就如何应对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的挑战达成一个基本共识,《人类环境宣言》基本上是支持广泛的环境政策目标和具体目标,而不是详述规范性的立场;那么,到里约会议时,国际社会的任务就变成了对现有环境方面规范期待的系统化和重申,以及为可持续发展大胆奠定法律和政治基础。这对保护环境立法而言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其次,说说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相应环保的观念生发出来的。从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能看到,由人制造的环境问题是随人类诞生就产生,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撇开自然原因,环境问题就是指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当这种矛盾严重到超过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时,就将危及人的生存。人这一物種要延续下去,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就必须保持系统完整性和动态平衡调节能力。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称之为可持续性,事物从出生开始不断地变化更新称之为发展,那可持续发展就可以理解为事物可以长久维持的不断变化更新。环保的目的就是要消除或平衡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以维持人类的长久生存演化,也就是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要维持人的可持续发展,也就要求其依赖的环境的可持续。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总是放在一起讨论和研究,甚至还有我国现在流行的“环保可持续”这样的表达。
通常都认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在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明确提出来的,在大纲的IV页第一段第一句就是“《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的目的是通过保护生命资源来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大纲文本中还谈到“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但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的形成,源头更早可以追溯到罗马俱乐部197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在此项研究中,揭示了西方国家流行的高增长理论背后是以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和生态严重破坏为代价,研究通过以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5大基本因素构成的世界系统仿真模型,阐述了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的高经济增长模式使人类与自然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对原有的这种指数式高增长模式提出了强烈的质疑。罗马俱乐部通过揭示“高增长“的不可持续性,直接推动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增长的极限》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的对人类未来命运的“严肃忧虑”,以及对发展与环境关系的论述和一系列著名的后续研究成果,使罗马俱乐部的工作成为可持续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1981年,《华盛顿邮报》誉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一位思想家”的美国农业经济及生态学家莱斯特-布朗(LesterR.Brown)出版了他的著作《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人认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首先是由布朗提出来的)。1987年2月,由布兰特夫人担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八次会议上通过,后经第42届联大辩论通过,于1987年4月正式出版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该概念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影响。到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五个旨在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文件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思想核心。在这次会议后,联合国成立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orn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也标志着国际社会正式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走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就字面的理解,就可以理解为事物可以长久维持的不断变化更新。有侧重于不同方面的理解,如:侧重于自然方面的理解,就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超越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侧重于经济方面的理解,就是基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获取经济利益创造当代人的福祉,但又确保后代人的福祉不因之减少;侧重科技方面,就是在尽可能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来发展科技服务于人类的需要;侧重于社会方面,就是“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尽管四个侧面的理解各有其独有内涵,但概括起来不外乎是,在发展过程中,要确保人类满足需要的同时,也要保证环境的可持续,还要保证人类后代的需要可持续,换句话说要保证经济、社会、生态都可持续。故在这个意义上,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可持续发展是观念,更是方法,它寻求在不同的、往往是相互竞争的需要与我们作为一个社会所面临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限制之间取得平衡。
从前面对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到全球性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过程,再来了解可持续设计的发展历程就已经比较清晰了。具体精确到哪年哪月哪人提出可持续设计概念暂未做考证,但很多时候某些概念的产生也许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思潮下的某个阶段的人们普遍认识约定俗成的结果,可持续设计我想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观念大战略背景下。回到上述环保、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行动发展的历程背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空前的发展时期,也是高消耗、高污染一味追求经济指数式增长、财富占有物质享乐的时期,我们都知道这个时期产生的“计划废止制”,其内含的设计价值取向就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的典型反映。就在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唤起世界社会广泛的环保意识后,无疑设计师们也会反思,其中一个代表人物就是美国设计理论家、设计师维克多·巴巴纳克,他于1970年出版了他的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在书中他强调了设计师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的责任,应认真考虑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为保护地球环境服务,设计最大作用不是创造商业价值,而是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中的元素,所以,他首次提出了设计伦理,比如“设计要为人们的需求而不是欲求而设计”,从理论上严肃提出设计的“目的”问题。在那个时代,他有这样的思想认识非常了不起,就是在今天看来,他也揭示了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的价值内核;毋庸置疑,他的思想藉由其著作的传播对绿色设计的思潮产生产生了直接影响。
但是,一种认识的产生到思想观念的形成,再到传播以致引发出一种思想观念的潮流并不是容易的事,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甚至会中途夭折)。巴巴纳克的思想刚出现时,很多人不以为然甚至引起很多争议,这跟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刚出版时的境况是一样的,尽管1972年还有《增长的极限》引发的震荡和忧虑,但毕竟当时是经济发展和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最强劲的时期,直到经历了环境问题的愈来愈深广的伤害以及70年代两次能源危机带来的生活上沉重打击,到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环保和绿色生态意识终于在全社会高涨起来,也因之掀起了“绿色消费”风潮,绿色设计也就应运而生了。
绿色设计,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作为一种设计理念的本质内涵就是,将环境属性作为产品设计的目标而非限制条件,在不影响设计产品的性能、质量和使用寿命等情况下将利于环境保护的性能和品质赋予到产品中;也就是说,绿色设计主要着眼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设计使产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所以,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环境意识设计。绿色设计从最初的重在产品实体制造本身的环保考量发展到从产品的原材料取得、生产、使用到废弃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中的环保考量,主要设计原则有“3R”(Reduce,Reuse,Recycle)即减少环境污染、减小能源消耗,产品和零部件的回收再生循环或者重新利用等。绿色设计发展过程中,一些评估评价的方法和绿色设计标准逐渐被引入或建立用来对与设计的特定产品(或服务)相关的环境因素和影响(包括潜在影响)进行科学测量、鉴定与评价,同时也可对设计过程中的思维与方法进行引导、指引和规范,使绿色设计不仅仅停留在基于经验的创意上,而是具有了科学理性的判断、策略与实证的确定性、可靠性特征,使通过设计尽量接近实现环保预期的环保价值和效率成为可能。这些评价方法和绿色设计标准如:1960年代在美国即开始发展的环境管理工具“生命周期评估”(LCA)经过发展被引入用以评估、指导和规范绿色设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SO 14006-2011《环境管理体系包含生态设计的指南》等等。但是,正如就环境问题谈环境问题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一样,只强调自然环境可持续性的绿色设计并不能有效地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为我们即或在单个产品及其生命周期上较好地解决了污染及资源使用等环保问题,并不能保证支撑人们某一个生活系统运行的其它产品也同样环保以及不同产品问的关系能够架构起一个环保的、兼顾了人的不同需要运行的系统,更何况人的价值观及各种欲望常常会冲破一个良好运行的生态系统,比如“计划废止制”既反映了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追求,也反映了消费者对经由物质享受带来的新奇体验的无休止欲望满足;再比如富人和穷人都会发生对土地的过度开垦和植被的乱砍乱罚,富人为了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穷人为了活命,等等。前面已经讲过,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是一种必须兼顾政治、生態、社会、经济等多方利益,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所以,绿色设计要想在可持续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必须扩大延伸其考量的要素范围并发展出新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国际社会正式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走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后,1980年代末到90年代开始,绿色设计思想逐渐藉由可持续发展思想丰富发展,可持续设计的概念产生出来,在可持续的视野里,尽管与绿色设计有着相同的本质,但范畴大为扩展,除了强调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还要关注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通过设计在自然生态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寻找和建立平衡,为自然和人类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价值。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以生态学的视角,这是一个大绿色(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概念,故也可以将可持续设计理解为是绿色设计的无限延伸。从90年代开始,与可持续设计相关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政策法律法规也不断推出,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可持续设计的快速发展。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与荷兰的Rathenau研究所以及代尔伏特理工大学共同进行环境友好型产品开发的研究项目,并于1997年4月出版了《生态设计一种有希望的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思路》一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国际环境毒理学和化学学会(SETAC)在2002年启动了生命周期行动(life cycle initiative),对生命周期管理(LCM)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2005年7月6日,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用能产品生态设计要求的EUP指令等三大绿色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