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华,苏玉环,马永安,陈冬梅,王雪香,张清华,张恒,杨璞,李平
(邯郸市农业科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1)
小麦是河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233.3 万hm2,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着氮肥施用量偏大、施用方式不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产量、品质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认为,氮肥的施用时期应由传统的“前重后轻”[1]或“重施基肥、适当追肥”[2],向“前轻、中重、后补”或“前轻后重”的方向发展,并指出了“前氮后移”[3~6]的重要性。众多学者针对单一小麦品种的氮肥用量、氮肥运筹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开展了研究[7~21],但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地力条件、耕作管理水平和主推品种等存在较大差异,适宜的氮肥用量和基追比〔m(基肥)∶m(追肥)〕也不尽相同。以当地小麦高产创建确定的总施氮量为标准,选用当地主推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了氮肥基追比对小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以期为冀南麦区小麦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试验于2012~2013 年在邯郸县苗庄农场进行。试验地前茬作物为玉米,秸秆粉碎后还田。土壤质地为壤土,肥力中上等,0~20 cm 耕层土壤基础养分含量为有机质1.83%、全氮820 mg/kg、速效氮110 mg/kg、速效磷9.43 mg/kg 和速效钾125 mg/kg。小麦全生育期自然降水量为182 mm。
试验冬小麦品种为邯6172、河农6049 和衡4399。所施氮肥为尿素(N 含量46%,产地沧州),磷肥为磷酸二铵,钾肥为氯化钾。
1.3.1 试验设计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氮肥基追比(A)为主区,设3∶7、5∶5 和7∶3 计3 个水平,分别用A1、A2和A3表示;以小麦品种为副区。小区面积18 m2,3 次重复。
2012 年10 月12 日人工耧播小麦,平均行距15cm,基本苗数量300 万株/hm2。小麦N、P2O5、K2O 施用量分别为270、120 和90 kg/hm2,其中,氮肥按处理要求分别于播前底施和拔节期(春生第5 叶露尖)追施,磷、钾肥均全部底施。小麦全生育期共灌水4 次,分别为越冬水、拔节水、开花水和灌浆水,每次灌水量均为600 m3/hm2;人工除草3 次,分别于3 月19 日、4 月20 日和5 月13 日进行;4 月25 日施特丁硫磷防治小麦吸浆虫,5 月12 日喷施高效氯氰菊脂乳油和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蚜虫;6 月15 日收获。
1.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2.1 子粒产量和容重。各小区单独收获,子粒晒干后,用电子称称重(精确到g),折算单位面积产量。然后,采用GHCS-1000 型容重仪进行容重测定,每小区连续测定2 次,测定值差值不得超过4 g/L,取平均值。
1.3.2.2 主要农艺性状。小麦抽穗后,每小区均随机选定行长为2 m 的样点,统计样点内的穗数。收获前,在每个样点内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小麦10 株,测定株高、穗长、有效小穗数和无效小穗数;随机选取15~20 穗,调查穗粒数。子粒晒干后人工数500 粒称重,连续测定2 次,且2 次称量结果差值不得超过0.2g。
1.3.2.3 干物重和收获指数。小麦出苗后,每小区选择出苗均匀的麦行定为样点,分别于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收获期随机选取30 cm 行长的小麦植株,剪去根系,于烘箱内105 ℃杀青15 min,然后在80 ℃下烘干12 h 后称重,计算干物重。另外,收获期称量完干物重后将小麦脱粒,称量子粒重,计算收获指数。
1.3.3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3 和DPS v7.0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氮肥基追比对小麦产量具有显著影响(表1)。各主处理的平均产量顺序为A2>A3>A1,其中,A2与A3处理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且二者与A1处理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表明冀南麦区冬小麦生产上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为5∶5。
表1 不同氮肥基追比处理下参试小麦的产量Table 1 The yield of tested wheat with different basetopdressing ratio of N fertilizer
不同品种间小麦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各副处理的平均产量顺序为邯6172>河农6049>衡4399,其中,邯6172 平均产量达到了7 838.56 kg/hm2,与河农6049 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高于衡4399;河农6049平均产量为7 780.96 kg/hm2,显著高于衡4399。
同一品种,不同氮肥基追比处理下产量表现不同。本研究条件下,氮肥基追比对衡4399 和邯6172产量无显著影响,其中,衡4399 在A1处理条件下平均产量最高(7 702.82 kg/hm2),邯6172 在A2处理条件下平均产量最高(8 015.76 kg/hm2);氮肥基追比对河农6049 产量影响显著,在A2处理条件下河农6049 平均产量最高(7 945.04 kg/hm2),与A3处理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A1处理。由此可见,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受氮肥基追比的影响不同,邯6172 和河农6049 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为5∶5,衡4399 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为3∶7。在冀南麦区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时,还应根据小麦品种的不同适当调整氮肥基追的比例。
氮肥基追比对小麦穗数和穗粒数无显著影响,对千粒重影响显著(表2)。各主处理的穗数顺序为A2>A3>A1,穗粒数顺序为A3>A2>A1,各处理间2 个指标值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千粒重顺序为A2>A1>A3,其中,A1与A2处理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极显著高于A3处理。
表2 不同氮肥基追比处理下参试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Table 2 The yield components of tested wheat with different base-topdressing ratio of N fertilizer
A2处理的平均穗数最多(899.10 万穗/hm2),分别较A3和A1处理多5.25 万和14.55 万穗/hm2;平均千粒重最大(32.70 g),分别较A3和A1处理重0.44 和0.78 g。综合分析认为,氮肥基追比为5∶5 时能显著提高小麦粒重,是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氮肥基追比对小麦干物质积累有显著影响(图1)。各主处理的干物重均随生育进程呈递增趋势,且有2 个快速增长期,分别为越冬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开花期。越冬期,各主处理的干物重相差不大。拔节期至收获期,A2处理的干物重均>其他主处理,其中,拔节期平均干物重为5 896.35 kg/hm2,分别较A1和A3处理高14.6%和15.9%,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开花期平均干物重为14 829.75 kg/hm2,分别较A1和A3处理高1.1%和0.5%,差异不显著;收获期平均干物重为30 813.30 kg/hm2,分别较A1和A3处理高2.6%和17.5%,差异不显著。
图1 不同氮肥基追比处理下参试小麦的干物重变化Fig.1 The change of dry matter weight of tested wheat with different base-topdressing ratio of N fertilizer
综合分析认为,各主处理收获期干物重的顺序与产量结果相一致,因此,可将干物重作为评价小麦高产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研究条件下拔节期的干物重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从干物重的动态变化看,冀南麦区冬小麦生产上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为5∶5。
氮肥基追比对小麦株高、穗长、有效小穗数、子粒容重和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影响,对无效小穗数影响显著(表3)。A2处理的穗长为8.3 cm,有效小穗数为15.5 个/株,子粒容重为778.4 g/L,均>其他主处理;无效小穗数为2.0 个/株,极显著<其他主处理。
综上分析认为,氮肥基追比为5∶5 时,可减少小花退化,有利于形成较多的有效小穗数,显著减少无效小穗数,增加穗长和子粒容重,从而使小麦获得高产。
表3 不同氮肥基追比处理下参试小麦的农艺性状Table 3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tested wheat with different base-topdressing ratio of N fertilizer
在冀南麦区中上等地力条件下,总施氮(N)量为270 kg/hm2时,3 种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株高、穗长、穗数、穗粒数、有效小穗数、子粒容重和收获指数的影响均不显著,对小麦产量、千粒重、干物重和无效小穗数影响显著。当氮肥基追比为5∶5 时,小麦产量最高,且与其他2 种氮肥运筹模式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该氮肥运筹模式可提高小麦穗数和干物重,尤其是拔节期的干物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子粒形成期穗长较大,有效小穗数较多,无效小穗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千粒重显著较高,子粒容重较大。
不同品种小麦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不同,邯6172和河农6049 适宜的氮肥基追比均为5∶5,衡4399 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为3∶7,这可能与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有关。因此,在冀南麦区进行小麦高产推广种植时,应结合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