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赵晓呼
在其位、谋其政,敢于担当作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是党的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当前,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部分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现象与新时代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对广大干部的要求形成巨大反差,是影响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开展专项整治的通知》指出,这次主题教育专项整治8个方面突出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是整治不担当不作为的问题。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作为的有关论述,整治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激励广大干部开拓奋进,是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是指干部不能积极主动投入工作,不能全面履行岗位职责,不能有效达成工作目标,导致工作延误、效率低下的行为或现象。其本质上反映的是党性问题,是理想信念不牢、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也是工作能力不足的反映,不仅有损党和政府部门的形象,更会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当前,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明哲保身式的“不敢为”。不怕事敢担当是好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好干部标准里特别强调敢于担当,要求各级干部要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但有的干部,出于种种考虑,认为只要做事就会有风险,对自己的官职权位可能带来风险麻烦的事,一律束之高阁。一是怕惹麻烦。怕工作失误、冒风险、担责任,影响个人未来发展,不敢直面矛盾,也不敢果断决策,秉承“不出事”的逻辑,得过且过。遇到问题矛盾时,往往推诿扯皮,强调事“不归我管”,或者“只依法不办事”,机械照章办事。二是怕得罪人。对于不是自己分管的工作缄口不言,即使发现错误言行也不批评,对于触及利益的事向后退,明哲保身,当“老好人”,生怕别人给差评,怕丢票。三是怕成焦点。所谓“不干事就不出事,不出事就不是事”,一些干部将之视为工作准则,能不干事就不干事,没有担当奉献精神,这是目前最典型、也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不担当不作为。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我们还应当防止一种新的不担当不作为,就是有的领导干部打着严守纪律规矩的幌子,打着防止被巡视查处的旗号,应该干的本职工作也不干,开拓创新更是不愿涉及。
本领恐慌式的“不会为”。有的领导干部虽有担当作为之决心,但无成就事业之才能,扛不起硬活,干不成实事。一是观念保守。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依赖长期形成的固定做法,不能也不愿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心态,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学习、不研究,满足于既有的知识与经验,无法创造性开展工作。二是本领不够。或是遇到问题时手足无措,无从着手,或是找不到适合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三是平庸混事。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即使自身能力、综合素质无法适应工作需求,也不愿意奋发向上,满足于混日子、熬年头,得过且过。
精神懈怠式的“不想为”。有的干部贪图享乐,不愿意作出贡献,不想干事。一是心不在焉。不务正业,信仰“圈子文化”,平时一门心思都放在交朋友、拉关系上,不把工作当回事。二是意志消退。工作热情丧失,精神松懈,不思进取,满足于看摊子、守位子。三是拖拉懒散。既没有保持好的精神状态,更没有干事创业的奋斗姿态。工作不积极不主动,没有马上就办的精神,凡事不肯往前冲,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效率低下。四是无利不为。能不干就不干、能少干不多干,自以为“少干就是多得”,干事挑三拣四,拈轻怕重,无利不起早,没有好处的事坚决不做。
当前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不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偶发性问题,而是社会转型和全面从严治党大背景下出现的特殊现象。导致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个人、组织、环境三个方面。
干部自身因素:理想信念滑坡,能力素质欠缺。部分领导干部身上出现不作为不担当问题,首先是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弱化。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把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和巨大的责任心以及牺牲精神。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一旦信念动摇,在思想上必然表现出对党的使命感责任心不足,不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事业为己任。只看重“官位”,害怕失去既得利益,做事害怕承担责任,没有公仆意识。热衷于听工作汇报、发工作指示,就是不愿意深入实际,倾听群众心声。整日沉浸在权力的快感中,唯我独尊,不认真研究学习新情况、新问题,凭感觉、凭经验决策。其次是能力本领不足。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导致个人能力无法胜任工作安排,跟不上形势与任务的变化,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仍然依赖既往的工作方法而不思进取,而当“过去能干的事不让干了、用惯的招儿不让用了”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三是对从严治党、从严治吏认识有偏差。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权位,防止因工作出现差错被追究问责,不愿做事,不敢干事。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权力逐渐被关进笼子。部分领导一时觉得“不适应”,找不到“为官”的感觉,进而失去了干事的“动力”。有的领导干部甚至认为“现在管得这样严,干事越多,出错几率就越大,犯不着去冒险”,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
组织因素:正确认识和处理对干部管理监督与激励保护二者关系不到位。总体上讲,对干部的管理监督与激励保护工作没有做好做实。部分领导干部出现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与组织部门在干部选用、管理、监督保护上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关系。一是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担当作为的权重还不够大,用人导向作用不充分。二是权责边界不清晰。在机构设置与职能配置方面存在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设计不合理、不科学,容易导致工作中的推诿扯皮现象。三是正面激励不明显。在工作考核评价方面,没有给干事者充足的正面激励,存在考核不准确、不真实问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担当作为与推诿懈怠无差别对待,甚至出现干事担当的吃亏、不作为者得利问题。四是负面约束不到位。在处理工作失职、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时,往往是批评教育的多、严肃问责的少,不敢严加惩处,导致部分干部抱有侥幸心理,缺乏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环境因素:工作任务繁重,风险挑战增多。当前干部工作环境充满各种挑战,给很多干部带来思想包袱,疲于应对,不敢大胆作为。一是工作要求日益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国际上政治经济格局剧烈变动,国内经济社会面临转型压力,党内全面从严治党日益向纵深发展。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势必将压力传导到干部身上。这对干部履职尽责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一旦出现工作失误,激励保护不够及时、不够有力,存在严格要求、严格监督与激励保护不平衡的现象,就会挫伤干部担当作为的热情和勇气。二是容错试错氛围欠缺。现实中,如果干部干出了成绩,往往都归功于集体的努力,而出了问题则要追究个人的责任,造成很多干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三是舆论环境不够宽松。当前,领导干部受到的舆论监督空前强大,这有助于督促干部们认真完成工作,但是,也存在许多媒体为了博眼球而热衷于报道负面消息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营造出“无论干部做什么,群众都不叫好”的氛围,给干部们带来极大的压力,影响干事热情。
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是个体、组织、环境等多方因素叠加造成的结果。整治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也必须从个体、组织、环境等各个方面入手,坚持统筹推进、协调配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探索实施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促使广大干部敢于担当、勤政务实,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履职尽责。
抓好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想作想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是领导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近百年来,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表现出最伟大的使命担当。要引导广大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激励担当作为的重要论述,坚持把“清廉为官、事业有为”作为自觉追求和价值取向,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为己任开拓进取,提升执政为民的“精气神”,增强担当为民之责。
抓好干部执政能力建设工作,增强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本领和能力。当前,针对干部不会为、不善为等突出问题,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大力加强能力本领专题培训。培训要着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大攻坚战等重大且具有全局影响的重大问题展开,力求主题鲜明、精心设计、务实管用。要真正培养出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本领高强的有能力担当作为的宏大干部队伍。
抓好干部容错纠错工作,鼓励干部敢作敢为。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才能激励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放开手脚、奋发有为,从而使改革不停顿、创新不止步。要认真落实关心关爱干部的政策措施,尤其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带头担当,对干部负责,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支持和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对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对那些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不回避问题迎难而上的干部,一定要格外保护。同时,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要精准科学实施函询、谈话和问责,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及时为受到不实反映的干部澄清正名、消除顾虑,切实保护好干部担当干事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正确对待被问责和受处分的干部。在全社会要大力表彰宣传担当作为先进典型,树立可见、可学、可比的好干部标杆。要强化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和书记第一责任,把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融入日常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抓好干部监督问责工作,督促干部必作必为。一要通过探索加快形成职责边界清晰、层层负责的工作责任机制,压缩产生不担当作为、推诿扯皮的空间。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必须明确,责任清单也要建立健全,切实纠正当前存在的简单以“属地管理”名义把责任层层下移等问题,压实工作责任,坚决防止工作缺位、错位、越位。二要把干部担当作为情况作为巡视巡察的重要内容,了解党委(党组)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举措有没有、实不实,了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想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的要求落实得好不好,形成硬性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