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天毅
摘 要:按照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要求,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指标体系,分析当前乐山市市中区发展存在的短板,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找准“转型提质”路径,通过深入实施协调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深入实施共享发展战略,优化社会服务供给;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坚守生态保护底线,勇当乐山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排头兵”,奋力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核心区”。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思考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9.04.006
文章編号:1009-6922(2019)04-31-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8年春节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视察时指出,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城乡发展融合、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发展新格局。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指出,四川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格局,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高端突破、优势凸显的现代产业支撑。当前乐山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拐点,虽然确立了旅游业主导地位,但主导产业带动力不强、三次产业供给体系质量不高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
一、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指标体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体现,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地方政府开展经济工作的重要遵循。高质量发展涵盖了供给、需求、配置、投入产出、收入分配、经济循环、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等多个层面,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要推动一地发展向高质量迈进,必须首先做到深刻理解、全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总体而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可以用四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概括:
(一)经济结构指标
该指标主要包括三次产业的占比、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第三产业具有生产与消费统一,点多面广、小型分散、易于吸纳劳动力的特点,对解决就业、开辟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创新支撑、消费驱动、第三产业壮大的经济形态,具备总体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高、可持续性增强的特点,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未来随着产业分工的再深化,特别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服务业还将迎来快速发展、深度发展的时期。
(二)动能转换指标
该指标主要包括每万名就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与GDP之比、企业R&D经费支出增长率、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与R&D经费之比、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及文旅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变化,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的条件正在发生明显变化,要素数量红利正在消失,未来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创新方式和提高科技化水平来提高要素生产率,才能够攻克这一关口。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形成新的发展引擎,才能够较好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同时,提高发展质量需要将良好的文化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文旅文创产业的发展能较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
(三)绿色发展指标
该指标主要包括万元GDP能耗、空气质量指数(AQI)、地表水质量指数(WQI)、污染源监控指数(PMI)、植被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等。生态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质量发展同样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两者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切实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有利于推动高质量的发展,也有助于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在产业模式上可实现高循环,在资源利用上可实现高产出,在污染治理上可实现高效率,在生态产品上可实现高供给。
(四)民生幸福指标
该指标主要包括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市民幸福指数、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等。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需求和供给的双向互动,推动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又能够促进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升和民生获得感的增强。通过经济发展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通过经济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当前乐山市市中区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照高质量发展四项核心指标的要求,结合乐山市市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在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生态环境、民生需求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距离高质量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一)产业结构不优
尽管乐山市市中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7.6:51.9:40.5调整优化为2017年的6.3:37.4:56.3,但与先进地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乐山市市中区为55.9%,低于全国2.3个百分点,还有提升空间。农业方面,产业化程度低,优质品牌少,生产模式不优,全区共有耕地23万余亩,但蔬菜、水果等产业基地仅2.3万亩,规模化经营率仅为21.7%。工业方面,企业利润偏低。2017年,乐山市市中区规上工业利润总额60207万元,仅排四川省第91名;规上工业增加值7.7%,仅排四川省第120名。宜宾市翠屏区规上工业企业个数与乐山市市中区同为102个,但是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却是乐山市市中区的24倍之多。服务业方面,多为餐饮、住宿、零售、批发等传统行业,市场趋于饱和、发展层次较低,新兴的电子商务、仓储物流、文化服务行业尚未形成气候,整体发展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产业链不完善,还停留在“门票经济”为主的模式上,游客在乐停留天数仅2.1天,远远低于成都、杭州等旅游城市。
(二)动能转换偏慢
传统增长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支撑力度不够。从科研投入来看,2017年,乐山市市中区全年科研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1.1%,低于全国(2.12%)、四川省(1.72%)的平均水平,与省内的成都(2.38%)、绵阳(7%)等先进市州差距相当明显。乐山市市中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仅有2.8件,低于全国(9.8件)和四川省(5.4件)。从培育新兴产业来看,乐山市市中区工业企业多为传统资源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企业科研投入较低,缺乏高技术人才,在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展滞后。乐山市市中区102户规上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仅17家,占比仅16%,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僅占规上工业的22.5%,低于成都市(72.2%)近50个百分点。
(三)环境质量不佳
大气质量方面,中心城区及周边燃烧高污染燃料、建筑施工扬尘、道路扬尘、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等对全区大气质量影响严重。2017年实际优良天数仅为256天,优良率仅70.7%,连续两年未完成四川省、乐山市下达目标任务。水环境质量方面,乐山市市中区境内“七河”中仍有4条是劣Ⅴ类水质;21座水库水质总体较差;中心城区现有污水处理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处理需要。危险废物和土壤污染方面,处置能力不足,大量机动车危险废物和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未得到有效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方面还处于建设土壤监测网络阶段,尚未开展采样监测和全面治理。
(四)群众获得感不强
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乐山市市中区内公办幼儿园、小学、初中学位严重不足,欠缺学位分别为2617个、4113个、495个,大班额现象突出,仍有大班额212个、超大班额7个。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人口激增的肖坝片区至今没有一所公办中小学,适龄儿童就学难问题严峻。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城乡不平衡现象突出。卫生资源主要分布在城区二级以上医院,全区共有医疗床位2959张,而乡镇卫生院仅有床位854张,占比29%,区内仅苏稽镇中心卫生院达到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要求。社会治理水平不高。中心城区“买菜难”“停车难”等问题突出,主城区范围内存在大约3万个车位缺口;农贸市场规划建设滞后,占道经营、“以街为市”现象严重。在2017年乐山“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问卷调查中,市民对乐山市市中区实现美好生活公共服务满意度仅为65.95,总体评价为“一般”。
三、关于乐山市市中区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的思考
中共四川省委第十一届三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将加快发展以绵阳、德阳、乐山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成都平原城市群,支持乐山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乐山市市中区作为乐山中心城区,应立足自身在交通区位、文旅资源、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与成都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勇当乐山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排头兵”、奋力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核心区”。
(一)深入实施协调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高质量发展反映了发展方式的深刻变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围绕乐山市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战略目标,优化空间布局,强化要素保障,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1.构建三产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要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坚持“农业做精、工业做优、服务业做强”,以项目为抓手,抓好三次产业优化发展,优先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合理提升三产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聚焦中心城区80余万人的“米袋子”、“菜篮子”,打造都市农业、精品农业;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持续推进工业绿色转型,依托比克电池新能源汽车、华构住工、长药搬迁等项目,发展新型工业、绿色工业;深入对接乐山市委、市政府“1+4+3”产业集群体系,主动承接好“1”所承载的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逐步构建包括休闲度假康养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业、商务会展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坚决贯彻“文旅融合、旅游兴市”,围绕乐山市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峨眉河湿地、竹公溪湿地、绿心公园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全域旅游核心区;突出发展现代商贸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2.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抓住四川省委将乐山市确定全省区域中心城市带来的战略契机,紧紧围绕乐山市委、市政府“一心、五带、两片”的市域产业空间布局结构,结合乐山市市中区产业发展实际,重点布局总部经济、现代金融、高端商业等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优势产业,推动与周边县市主导产业良性互动和联动发展,加快形成主城区产业服务中心。按照“一总部三基地”的工业布局,推动工业企业有序疏解和集约化发展,在乐山市工业集中区及其延伸地带,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并稳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引进北部湾汽车奥特莱斯等项目,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产业中心。抓住乐山市委、市政府构建“一区六带”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的契机,高质量建设现代农旅融合发展特色区,重点打造以土主、茅桥、剑峰为核心的东部生态农业提升片区和以平兴乡、悦来乡为代表的农旅结合特色片区,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3.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围绕乐山市市中区作为成都平原、川南和攀西三个经济区结合部、四川南向发展“桥头堡”的重要地理位置,制定完善“1+N”政策支持体系。在用好成都一线城市建设、天府新区大建设发展红利的同时,构建“政策洼地”,吸引更多资源、优势产业向乐山市市中区集聚或转移,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长点。“1”是以《乐山市市中区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支持总纲,围绕乐山市市中区经济发展主攻方向、产业转型重点难点等,充分发挥财政奖补资金杠杆作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引擎转换。“N”为根据服务业、旅游业、总部经济、人才引进等需要制定的N个专项扶持政策,为实体经济注入新鲜血液,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以改革手段破除经济发展各类制约,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乐山市市中区作为四川省科技创新示范区和成都平原经济区联接攀西、川南两大经济区的“桥头堡”,要深入推进改革攻坚和主动开放战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1.坚持改革为先。改革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统领各个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推进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开展“放管服”改革和四川省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通过“一窗受理”“一枚印章管审批”等,实现最多跑一次,构建招商引资政策高地,实施“服务招商”“精准招商”,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2.融入开放格局。按照中共四川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发展思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彰显乐山市市中区区位优势的开放高地。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圈、天府新区、四川省南向开放战略等开放格局,通过错位发展全力获取天府新区的发展红利。利用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影响力,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合作,提升乐山市市中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围绕乐山市构建南向物流集散地战略布局,依托航空港、乐山港、高铁动车所等项目,承接成都、联动川南、辐射攀西,将乐山市市中区建设成为成都平原经济区铁海联运、通江达海的南部枢纽。
3.推动创新创业。积极推动苏稽新区大学城建设,不断聚集在乐高校资源,进一步深化在乐高校与政府、企业的交流合作,共同建立常态化、多形式的合作机制,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方面,努力将高校人才资源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智力资源。利用乐山市市中区优越的区位优势、人居环境,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工作思路,深入对接成都市及天府新区的科研机构、人才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多渠道、多平台、多维度打造人才高地。激发创业者活力,积极落实创业补贴政策、创业担保贷款,做到应补尽补,大力实施银税互动,实现以税助贷,推进“双创”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大众创业。
(三)深入实施共享发展战略,优化社会服务供给
增进人民福祉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乐山市市中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贯彻“不务虚功、久久为功”等重要指示,让发展更均衡、更公平,强化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1.聚焦群众需求补齐民生短板。重点从教育、医疗等民生焦点着手,不断扩容提质,解决群众“读书难”“看病难”等问题。优化教育资源供给,以乐山八中建成投运为契机,调整优化中心城区学校布局,加快乐山十中、通江小学、肖坝小学等学校的新扩建,加快消除“大班额”现象;积极与民大附中等国内优质教育品牌开展合作办学,打造嘉州名校。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区肿瘤医院等项目建设,开展乡镇卫生院提标改造,建设健康乐山市市中区。
2.用好绣花功夫决胜脱贫攻坚。以“绣花功夫”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今年444户771名贫困群众顺利脱贫,扎实做好已脱贫群众“回头看”工作,兼顾文化扶贫、精神扶贫,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乐山市市中区境内工商企业多、行业组织多的优势,通过区扶贫“两会”积极构建社会扶贫大格局,重点从就业扶贫、产业扶贫上下功夫,增强重点企业带动能力,为更多贫困群众提供就业指导、创造就业机会,确保真脱贫、脱真贫。
3.坚持依法有序加强社会治理。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过探索实施“街长制”等手段,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形成乐山市市中区社会治理多元共治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强化宣传引导,着力提升市民整体素质。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停车场、农贸市场新改建和管理,进一步解决市民“停车难”“买菜难”问题。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信访维稳工作,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宁祥和的生活环境。
(四)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坚守生态保护底线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乐山市市中区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不移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生命工程”抓实抓好。
1.打好环保攻坚战。全面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中心城区烟花爆竹禁售禁放、秸秆全面禁烧等工作,逐步改善城区空气质量。落实河长职责,强化重点流域领域治理,开展“七河”劣V类水质限期“摘帽”行动,科学规范蓄禽养殖,打好碧水保卫战。抓好农用地土壤治理修复,实施土壤例行监测、污染分类管控、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危险废物监管。
2.改善人居环境。开展“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乐山市市中区被列入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县为契机,建立行政村常态化保洁制度,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加强集镇风貌提升和秩序管理;扎实推进“绿色嘉州生态廊道”建设,持续改造巨桉纯林,对主要干道实施绿化美化,严格执行《乐山市中心城区绿心保护条例》,不断推进人居环境的“净化”“美化”“绿化”和“亮化”。
3.发展环保产业。持续加强工程治理力度,加快乡镇污水处理站PPP项目建设,鼓励、支持朗坤、光大、奥甘霖等环保产业项目建设投产,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推進乐山市市中区环保工作可持续发展。做好乐山市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站建成投运相关工作,充分发挥环保基础设施效益,通过工程治理手段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责任编辑:秦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