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而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量温室气体的产生。
2018年11月22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2017年度全球大气温室气体公报。数据显示,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有仪器观测以来的历史记录。但2016~2017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幅约2.2ppm(百万分比浓度),与2015~2016年相比明显降低(2016年为3.3ppm),而该年较高的二氧化碳增幅主要由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热带地区干旱及森林大火等引起。2017年,全球大气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也达到新高度,增幅分别达7ppb(十亿分比浓度)和0.9ppb。
此外,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的温室气体指数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由大气长寿命温室气体引起的“辐射强迫”效应与1990年相比上升约41%,而这其中二氧化碳的贡献超过82%。
目前,中国气象局有7个温室气体地面观测本底站,分别为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湖北金沙、云南香格里拉和新疆阿克达拉。其中,青海瓦里关站是WMO/GAW全球31个大气本底站之一,其2017年观测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甲烷浓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而我国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站3个区域本底站温室气体浓度也出现上升。
与此同时,据卫星遥感监測显示:与2016年相比,2017年全球和中国陆地区域年平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分别增长了2.2ppm和2.6ppm,与过去8年(2010~2017年)的全球和中国区域年平均绝对增量(2.2ppm和2.4ppm)基本持平。“通过我国地面观测情况来看,二氧化碳浓度跟全球和北半球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而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受人为活动和自然活动影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大气成分室副主任方双喜说。
方双喜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总量排放最大的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巴黎协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付出了极大努力。“我国是全球第三个可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已初步具备天空地一体化的气象综合探测能力,精确掌握我国温室气体浓度以及变化趋势。同时,我们的数据对全球公开,与大家共享,通过评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出的努力,积极履行巴黎协定和节能减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