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建卫
现在医学越来越发达了,按理说病人应该越来越少才对,但是现实情况是,现在的病人却越来越多了,这说明了什么?
某报曾发表过一篇《病人为何越治越多》的文章,说的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花宝金教授因擅长治肿瘤,患者趋之若鹜,一号难求。然而,花宝金教授却并不开心,他说:“我行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
从医生个人来说,病人越来越多,说明自己医术高、口碑好,患者认可。但是,从整个社会来说,病人越来越多,则说明医学发展走入误区,重治疗轻预防,医生“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意思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擅长防病的人。遗憾的是,不少医生错误地认为:谁的病人越多,谁的本事越大。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特别提到,健康中国行动坚持预防为主,要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只治不防,越治越忙!关于防病,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给出过6句金言,在此分享给广大读者。
1.谈睡眠:很多健康问题都是因为没睡好!
殷大奎副部长一直在呼吁:“医务人员,在看病人的时候,有两样东西必须坚持,第一要测血压,第二要问睡眠。”
为什么要问睡眠?因为睡眠跟疾病的关系太大了。长期睡眠不好是很多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发生疾病以后治疗疗效不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睡眠没有保证。
再忙碌,也不能用睡眠来换工作。因为工作原因,我总是全国各地跑,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千方百计地争取11点半以前睡。早上6点半起床,中午只要时间允许,就一定尽量打个盹儿。
尤其是11点到次日早上3点这个时间段,睡眠一定要保证。这是我们人类数百万年来进化过程中,生物钟一个恒定的时间。当然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最关键的是睡眠要有规律。
2.谈体重:比血脂更应该引起重视!
殷部长身材不胖不瘦,几乎没变化过,而他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我的标准体重20年都没有变过。
体重的变化,有时比单纯的血脂升高更应该引起重视。不要等到身体已经发胖的时候,才想到要控制饮食。
保持体重的秘诀,就是关注体重,这样就能随时根据体重变化来调整饮食和运动,让自己的身体时常处于平稳状态,不至于等到脂肪堆积后才来减肥。
大部分人存在稍微超重的问题,主要原因:一是摄入的热量过高,第二个是我们的脂肪摄入太多,第三个是盐。我们国家定的健康标准是每天吃6克,就是每天一个啤酒瓶盖大小,但是中国人的摄入量这几年都有超过10克。
3.谈饮食:坚持多年的饮食习惯——“先吃草”
殷部长有个坚持多年的习惯——“先吃草”。
他说,新鲜的蔬菜是胃肠的清道夫,也是身体最为需要的维生素。吃完“草”,接着是一个鸡蛋,一杯牛奶,还有两小勺坚果。
他说,在国外,人们是很重视每天吃坚果,但是在中国很少人讲究这个,这是不对的。最后吃的是主食。
4.谈运动:腾不出时间锻炼,早晚腾出时间生病。
我每天都会专门花时间步行锻炼,每天8000到1万步,几年来已经是一种自觉行为,雷打不动,挺胸抬头,非常端正。
人一旦上了年纪,就更要注意把这种锻炼时的端正保持到生活中,因为骨质已经不像年轻时那么有硬度了,所以容易出现关节问题,容易长骨刺。总含胸,还容易影响心肺的功能。
七十多岁还身板笔直,双腿强劲有力,步态也没老年人的僵硬,像年轻人一样,柔韧而有弹性。这身“功夫”就是每天步行练就的。
5.谈用药:少乱用抗生素。
这一辈子,我就很少吃抗生素。
人应该保护自身的生态环境,生病后,不能对药物产生過多的依赖,要给摔倒的免疫力一个爬起来的机会。
人体内有一套适应宿主和外环境的微生物,比如胃肠道存在着400多种菌群,100兆的细菌生活其中,掌管着人体70%以上的免疫功能,所以要保护好自己的微生态不受破坏。
6.谈喝水:半小时喝一次水。
人越老越应该重视饮水,因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稀释血液,给身体及时补水分,都要靠饮水。
以前当医生时,为了少上厕所抓紧时间多看几个病人,出门诊时间再长也不喝水。但现在尽量做到半小时喝一次水。
老人由于神经系统功能的退化,对身体缺水的敏感性降低,待感觉到口渴时,往往已经严重缺水了。所以老人不渴也要喝水,而且多喝水不如勤喝水。他建议,老年人口渴时不能一次猛喝,而是要分多次喝,少喝多次利于吸收,间隔时间为半小时。
最后,一个人的心态也很重要,我发现长寿的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心态好。即遇事不爱计较,干着自己爱干的事儿,我想这正是他们长寿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