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专业色彩基础课“解放天性”教学模式探索

2019-09-23 08:33赵彦威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学模式

赵彦威

摘 要:高校色彩基礎课固有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重技巧而轻感受,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无法运用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感性世界。文章针对美术专业新生在色彩基础培训时进行“解放天性”的新教学模式探析,以学生自己的感受为基本出发点,鼓励他们在探索中不断触动自己的心灵,在作品中张扬自我。

关键词:色彩表现;解放天性;美术教学;教学模式

艺术本质上是人类精神自由的显示,在艺术实践中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色彩是绘画的精神载体,康定斯基将色彩称为“绘画的音乐”,对于画者来说,对色彩的驾驭能力决定了其绘画的表现能力。当前高校美术色彩基础教学虽然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但实际上却不尽如人意,各大院校的美术专业毕业作品往往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同一届学生的作品在绘画技法和色彩的表达上容易出现雷同。学生的绘画技法经过几年的学习虽已相当纯熟,但承载绘画技巧的色彩表达显得软弱无力,使作品无法通过色彩找到与客观物象的共鸣,作品无 “魂”,自然就无法做到“动人”。摆脱“束缚”随心所欲才是绘画的终极体验,笔者认为高校色彩基础课就是要解放学生的“天性”,自由自在地表达内心的感受,不能仅仅满足于表现物象原始色彩,还要挖掘物象传达给观者的更深层的内涵。笔者结合多年高校色彩基础教学的经验,不断分析和探索美术基础教学中解放学生天性、培养学生创意表达的能力,最终形成了一套初有成效的“解放天性”教学模式。

一、当前美术基础教育存在问题

(一)美术考前教育的模式化

近年来,随着美术专业大量扩招,美术高考考前班教学方式也越来越趋向“成熟”,为满足高考而专门设计一套特有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很多考生只会默写而不会写生,甚至有些考前培训班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学生机械地“背画”、很多考生连最起码的调色原理都不清楚,所有考试常用的色彩都是背出来的,有些学生进入高校以后明显出现不会用色的现象,至于运用色彩去表达个人情感更是难上加难。

(二)高校美术基础课教学的程序化

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自然是为了艺术鉴赏和创造的需要,但学习初期这种“需要”都是来自老师的灌输。高校美术绘画专业一般入学即开展水彩、水粉静物课程,基本模式都是按老师要求先进行临摹,然后摆静物,老师做范画,学生对着静物盲目描摹。这个阶段很多同学都还是延续考前班的“抄袭”,基本用色都和老师的如出一辙,很少有光凭直观感觉就能准确运用色彩的“天才”出现。高校教学模式的程序化,使得本应该是线条、色彩与经验、情感和谐一致的整体绘画艺术,固化成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学生往往无法感知色彩与内心世界最亲密的接触。

二、“解放天性”教学模式的探索

皮尔·卡丹曾说过:“我创作时,最重视色彩,因为色彩很远就能被人看到,其次才是式样。”色彩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蕴含着创作者对外部物象的内心体验,色彩的表现形式本就有无限的可能性,发掘个性化、多样化的色彩表达方式是高校美术的目标之一,任何技术层面的东西,随着科技的发达都是可以超越,但永远无法超越的就是人的情感表达,人在面对事物时的感受从来都不是机械的,而永远都是不可复制的,只有学生能够运用色彩“天马行空”,才会真正体验到绘画带来的愉悦。

“解放天性”这个概念原本是表演专业的基础课,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身心放松,排除杂念和制约,把“天性”在特定环境下“解放”出来,进入自然、和谐的角色状态。人的“天性”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地隐藏和磨灭,失去最可贵的“状态”。人类在色彩方面的“天性”就是对色彩本能的感知,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会被有颜色的物体所吸引,儿童能够凭直觉无拘无束地运用色彩自由涂抹、抒发、展现自我,充分展现色彩的生命力,这些都是人的精神在自由状态下呈现的物质形式,笔者认为高校美术色彩课程应该要使学生产生色彩感情心理共振,激发和释放学生追求美的心理欲望。“解放天性”教学模式探索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相融合

传统绘画色彩教学更加倾向于绘画性和技巧性的训练,画面缺乏表现性。设计色彩为设计服务则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通过色彩理论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更加全面的色彩知识,在色彩元素更加多样的对比和调和训练中能够更好地掌握色彩规律。笔者在教学中将绘画色彩训练和设计色彩训练相融合。把设计色彩的相关知识融入到写生色彩的表现中,不仅能够增强色彩表现的设计性,还能使画面主观色彩的表达更理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表现能力,让学生在综合性表达中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在色彩实训课程教学中,先用两周时间的让学生深入学习色彩基础理论知识,三大属性的的对比和调和练习及受光影响的色彩调性练习必不可少,为今后的色彩应用打下坚实的根基,特别要加强训练心理感受和色彩之间的微妙关系,让学生用色彩去表达一个词、一个句子或者一首诗,通过这样的练习赋予绘画色彩一定的“设计”意识、一定的“服务性”。

(二)第二阶段:色彩创想训练

色彩创想是对观察对象进行形态转化,再升华到表现意象的过程。传统的绘画色彩教学更加注重物象原始形态的再现,缺乏个人意象的表现。学生在面对静物时往往束手束脚,色彩多为写实色彩,很难与个人感受相一致。通过阶段性练习,学生在面对实物时会把个人感受放在第一位,随心所画,解放色彩天性。

1.绘画“小品”分组练习

学生个体之间的艺术能力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人能够敏锐地从艺术中获得灵感,有的则相对迟钝一些,每个人思考的角度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美术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个契机,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按个体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对色彩敏感的同学“引导式”教学,对色彩感觉相对弱一点的同学进行“启发式”教学,小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究,夸大每个人的色彩感悟力,迅速地根据老师布置的题目完成色彩“小品”练习,大胆进行美术实践。

2.大師作品全新解读

绘画色彩发展至今经历了各种创新变化,我们可以从不同年代大师作品中汲取养分,突破传统,培养色彩分析和表达能力。19世纪印象派的诞生开启了一场色彩革命,特别是到了20世纪出现的各种流派,如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更加追求色彩语言的独立性和表现性,梵高、马蒂斯、勃纳尔、康定斯基等绘画大师彻底颠覆传统艺术精神,在作品中传达自我内心体验,流露各种复杂的情绪,画面色彩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在高校美术课堂上对这些大师的作品进行深度的解读,并且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感悟进行重新创作,敢于“替代”大师的作品,勇于向既定事实挑战自我,这是解放天性迈出的一大步。

3.色彩综合材料的应用

综合材料的应用在绘画上是现代艺术史上一次大胆的体验,毕加索和勃拉克是率先尝试将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入画的艺术家,他们给人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视觉新体验。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新材料进行表现,是对过去单一模式的突破,在视觉上各种材料组合的新色彩使画面更具感染力,选择综合材料入画为学生带来了更多的体验,对学生创造性精神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但是新材料的尝试不是越多越好,不同材质的材料的选择要根据作品的立意,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可行性探索,使学生在独创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理性分析,跳出原有模式。

(三)第三阶段:写生色彩的创意表达

艺术的灵魂就在于创新,传统的课堂一般都是学生按照老师事先摆好的静物进行写生,学生对所画静物多数没什么兴趣,绘画过程比较枯燥,缺乏自主性,很难出现精彩的画面。“解放天性”教学模式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去发掘、搜集静物,这样才能做到“意在笔先”。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静物设定一个主要创意,然后根据客观事物进行合理的想象构思并画小色彩稿确定画面大色调,紧接着按照小色稿的色彩气氛精心组织画面,本着用色既有对比又有调和的原则快速对画面各部分上色描绘物体的形神,强调表现性倾向和抽象性倾向,对客观对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夸张和创意,最后从整体着眼调整画面大关系,深入刻画细节,加强色彩的生动性和视觉冲击力,表达内心情感。学生在教师的不断激发和引导下,大多用色大胆不再拘谨,课堂上学生们真正地把自己当成主角,主动参与到绘画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新的绘画语言,追求画面感染力的表达,真正体会到艺术创造才是绘画的生命和价值所在。

“解放天性”这种新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顾忌地滥用色彩,而是追求客观物象与个人感情相互转化,做到彻底放松的自然流露。正如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然中的美不能够直接成为艺术作品,要将自然美转变为艺术美,需要凭自己的感受与领悟发挥,高校美术基础课应用笔者在教学中总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会从“有法”到“无法”,从而形成有感而发的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1]李家骝,陈晓林.色彩表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珉.色彩:创意·设计·表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陆琦.从色彩走向设计[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4]苏萍,孙茂忠.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

猜你喜欢
美术教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简笔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