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垒
决定战争胜负的力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力量,另一种是精神力量。在人类数千年的发展史上,刀光剑影此起彼伏,炮火硝烟绵亘不断,成规模的武装冲突不计其数,但几乎所有的战争,都可归结为上述两种力量的争斗和拼杀。
在大多数情况下,物质力量要么战前即已决定,要么更多地取决于后方。对前线官兵而言,要想获得胜利,就必须想方设法开发精神力量,其中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挖掘军事智慧,创新战术战法。
对战场节奏的把控,是一个关乎作战成败的、总体性的问题。一般来说,城市攻堅战可分为扫清外围、总攻城垣和巷战三个阶段,从扫清外围向总攻城垣的转换是节奏把控的重点,务必谨慎求稳,切忌操之过急。
东北民主联军三战四平时,曾留下过极为深刻的教训。当时攻城部队没有彻底扫清外围据点,就仓促发起总攻,结果遭受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这也是后来攻坚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四平前线的攻城指挥员李天佑,后来颇为痛心地总结说:经验再次告诉我们,在突破方向之外围据点尚未拿下前,绝不能发起总攻击,否则就会造成整个突破战斗计划的破产。
四平失利后,东北民主联军认真总结了这一教训,形成了著名的“四快一慢”,这也是东北我军的“六个战术原则”之一。“四快一慢”中的“一慢”指的是,“决定对敌发起进攻的时机要慢,要沉住气,以免形成仓促攻击”。1948年2月17日,林彪在一次报告中,针对“四快一慢”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三怕”心理,做了精辟阐述,大意为:不要怕守军加强工事,因为工事要做早就做好了,钢骨水泥工程不是一天、两天能作好的;敌人增援也不怕,正好先打增援之敌,再打防守之敌;也不要怕守军跑掉,跑出去离开阵地更好打,可以从追击中歼灭他。
四战四平时,东北解放军对战场节奏的把控能力焕然一新,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作战中,攻城部队首先用5天时间,逐一肃清外围据点,然后用整整3天时间进行攻城准备。最后总攻时,攻城部队火力全开,仅用23个小时就大获全胜。整个攻坚战,攻城部队先外围后城区,先缓后急,张弛有度,节奏把控趋于完美,堪称一次教科书式的城市攻坚战。
四战四平半景画
在关内的山东战场,山东兵团对战场节奏的把控丝毫不逊色。潍县攻坚战中,山东兵团几乎所有的高级将领都认为不可急躁,军事主官许世友主张求“稳”,政治主官谭震林同样如此,甚至还专门作了题为《论稳打稳扎》的讲话,专门论述“稳”的问题。就潍县攻坚战实际过程来看,前期清扫外围和攻城准备总计用时13天。后期总攻,用时不到4天即攻破东西双城,可谓把控战场节奏之典范。时任9纵司令员聂凤智后来总结说:“当敌有阵地有准备的守备,我就应采有准备有阵地适合战术原则的进攻,方能制敌。当敌已组织紊乱而溃窜,我即应跟踪猛追猛打,迫敌无喘息之机予以歼灭,方不失战机。”相对于“四快一慢”,这一总结虽然用语不同,但核心精神几乎完全一致,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参加锦州攻坚战的炮兵部队已进入阵地
战场上,集中兵力是众所周知的真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结合战场实际情况,“东北人民自治军主要领导人”于1945年12月提出了著名的“一点两面”,其核心思想有两方面:一是集中兵力和火力于主要攻击点,反对在各个攻击点上平均使用兵力;二是在攻击敌人“一点”的同时,以一部兵力从至少“两面”包围敌人。在这一战术原则中,“一点”强调的是集中兵力,突出重点,“两面”则要求在“一点”之外实施助攻,既能干扰牵制敌人,又可有效防止敌人逃跑,利于全歼。
“一点两面”在城市攻坚战中运用十分广泛,但也经历了一个摸索进步的过程。三战四平时,东北民主联军的“两面”做的就不够好,四平守将陈明仁认为,攻城部队“始终从突破点发展,不去多突破些地方……虽则以后还有地方被突破,可是,始终只有两个突破点,仍然不曾影响我军的全局。”
东北野战军某部向锦州地区开进
伟大的军队,总是能够把暂时的失败变作下一次胜利的起点。锦州攻坚战中,东北野战军组建了三大突击集团,其中以北突击集团为主要突击,旗下集中了最精锐的力量,2纵、3纵和6纵17师等均在其中,另有强大的炮兵、坦克兵等技术力量配属作战。北突击集团之外,以南突击集团为辅助突击,东突击集团为配合突击。总攻发起后,三大突击集团群起猛攻,主次分明,锦州守将范汉杰顾此失彼,应对乏术。仅仅31个小时后,决定东北国民党军命运的锦州即宣告易手。
集中兵力是战场上的通用做法,其它战场虽没有“一点两面”这样的专业术语,但实施城市攻坚战时一般也都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如襄阳攻坚战中,攻城部队就以西门为主攻,其它方向为助攻和佯攻。然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影响重大的济南攻坚战中,攻城部队却极为罕见地使用了“两面主攻”的做法。
根据“攻济打援”计划部署,攻城西兵团担负主攻任务,下辖3纵和10纵等部队,攻城东兵团担负助攻任务,下辖9纵等部队。为确保主攻方向顺利,炮兵也以保障西兵团为主。时任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回忆,此战配合攻城的炮兵共计6团另3营,其中有4团另2营配属西兵团使用。然而,在实际作战中,许世友和聂凤智却别出心裁地把东兵团的“助攻”改成了“主攻”,而且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惊喜。战役开始后,济南守将王耀武无法判断攻城部队主攻方向,一度手忙脚乱,将预备队来回调动,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兵力和时间。激战8天8夜之后,攻城部队的“两面主攻”大获成功,9纵25师73团成功从城东攻入内城,收获了“济南第一团”的殊荣。
为什么华东野战军违反常规的做法,会取得成功呢?回顾山东兵团征战历程可以发现,9纵长年转战山东大地,对攻克济南渴望已久,且早有筹划。许世友和聂凤智的做法,符合9纵官兵的期望和渴求,这才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官兵的热情和积极性,达到以精神力量之优势弥补物质力量之不足的目的,进而在一不添人、二不增炮的情况下,成功地变“助攻”为“主攻”,创造“两面主攻”的奇迹。可以认为,济南攻坚战“两面主攻”的胜利,表面上是战法创新的结果,本质上则是对官兵士气的成功激励和正确运用。这一战,既证明了精神力量的重要性,也充分说明战场无定法,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据实求变、灵活用兵都必不可少。
敌军在太原修建的牛驼寨庙碉遗址
炮兵是战争之神,威力巨大的火炮,尤其是大口径火炮,是城市攻坚战的重剑利器。在机械化战争年代,一支部队的火炮数量和相关战术水平,直接决定其攻坚能力的强弱。在解放军五大战略力量中,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军)的炮兵起步早,实力强,相关战术也颇具代表性。
早在三战四平时,东北民主联军的炮兵已初具规模,但战术素养却颇显不足。此战共投入山炮、野炮和榴弹炮等96门,还特别从东北南部抽调了12门高射炮,火力十分强大。陈明仁回忆说:“解放军方面炮火很猛,我在八年抗战之中,都不曾遇过这种场面”,但紧接着却话锋一转:“(东北民主联军)炮火的射击是分散的,而不是集中打在突破点上,对于我们危害不大,我军阵地也不曾受到严重的影响”。此战之中,东北民主联军的步炮协同能力也与战场需求距离甚远。1纵3师总攻开始时,打了500发炮弹,冲锋时间到了之后,突击部队竟然还距离3里之遥,随后的突击不可避免地归于失败。
“临汾旅”战后接受检阅
解放军对临汾城墙工事突击爆破
东北民主联军痛定思痛,采取种种措施努力提高战术水准。四战四平时,炮兵采取了高度集中火力的办法,且命中率极高,打在前沿阵地和突破口的炮弹1分钟内即多达500发。炮火的硝烟尚未散去,攻城部队即兵分五路出击,分别从五个方向打开突破口,一举攻占四平。
锦州攻坚战时,东北野战军战术素养更进一步,总攻发起后,主攻的北突击集团一次性集中900门大炮进行射击。范汉杰回忆说:“我到哪里,解放军的炮兵即跟到哪里,好象完全了解我的位置一样。”与此同时,步炮协同战术也进步到了新的境界。邓华率领的7纵,事先利用交通壕接近守军,炮兵火力压制敌人后,步兵立即出动,迅速占领守军前沿阵地,很快取得突破。在攻城的三大突击集团中,7纵本属于辅助突击的南集团,却最先攻入城中,为最终攻克锦州、切断北宁线立下赫赫战功。
解放军攻下济南, 活捉国民党军守将王耀武
解放战争爆发之初,解放军的炮兵还较为弱小,远不能满足攻坚战的需要,为取得胜利,就必须寻找一种“替代武器”。炸药威力大,灵活性强,又不需要精确的数学计算,操作简单易学,自然成为首选。在长期的攻坚作战中,解放军大量使用炸药爆破,逐步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战术体系,这才能够在攻坚作战中以弱克强、屡创佳绩。一般来说,炸药爆破可分为外围作战中的爆破、总攻城垣时的爆破,巷战时的爆破三种。
解放军攻破太原城墙
翻开解放军战史,在外围作战中使用炸药爆破的记载比比皆是,很多还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太原攻坚战中,牛驼寨的庙碉坚固异常,两军激烈争夺大半个月,解放军几度更换主攻部队,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来,负责进攻的独立第7旅出动有名的张玉山爆破小组,连续实施9次爆破,每次爆破失败后都大幅增加炸药量,最后爆破时一次性使用炸药高达425千克,终于成功炸开庙碉,攻占牛驼寨。
攻坚作战中,高大的城垣配以密集火力,往往会成为攻城部队难以逾越的铜墙铁壁。每当这个时候,解放军攻城部队总会使用炸药爆破来打开突破口。潍县攻坚战中,9纵27师79团使用连续爆破战术突破西城北门城防,成功攻入城中,成就了“潍县团”的伟大荣誉。济南攻坚战中,攻城部队投入了数量众多的火炮,但炸药爆破仍然不可或缺。进攻内城时,在西面主攻的13纵37师109团,用长竹竿绑着炸药包顶在城墙高处,然后通过长绳拉响炸药实施连续爆破,3连和9连随即突入城中,成为最先攻入内城的部隊,这也是该团获得“济南第二团”光荣称号的重要原因。
东北野战军后尾部队通过山海关时的情景
进入巷战阶段后,很多时候火炮难以发挥作用,灵活轻便的炸药爆破自然备受青睐。在这一方面,最著名的是有“攻坚老虎”之誉的东北野战军6纵17师。1 7师的前身,是原山东军区渤海军区部队,该部曾在山东召了一批煤矿工人入伍,因此擅长炸药爆破。三战四平时,17师凭借炸药爆破战术,避开大街大路,在建筑群中一路破障前行,遇墙掏洞,逢屋炸墙,先破71军总部,再入路东,成不可阻挡之势。除了炸药爆破动作娴熟外,17师还创造了完整配套的步炸协同战术体系,后被“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主要领导人”总结为“四组一队”战术。所谓“四组一队”,即每次战斗一般使用一个连,临时编成火力组、爆破组、突击组、支援组,形成一个突击队。这四个小组分工明确,实战中相互掩护、相互支援,效果奇佳。凭着上述种种有效战术,17师成为山海关内外的“巷战之王”,先后三次在纵队另有任务的情况下,被林彪抽调参加城市攻坚作战,史称“三调17师”。这三次作战,即三战四平、锦州攻坚战和天津攻坚战。
济南攻坚战全景画局部
以上爆破战术都属于地面爆破。在一些攻坚战中,攻城部队还把坑道作业和炸药爆破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下爆破战术。在这一类爆破中,使用的炸药往往数量十分巨大。晋察冀军区对元氏县城的攻击中,共挖掘坑道24条,每条装填炸药3吨以上,总攻发起后,一举爆破成功,顺利攻占元氏县城。在著名的临汾攻坚战中,总攻之前,攻城部队在2条破城坑道中,一次性装填6吨黑色炸药和3.5吨黄色炸药,炸药引爆后,临汾城地动山摇,城墙被炸开了两个宽度分别为50米和60米的大口子,坚守了72天之久的“卧牛城”很快告破。临汾攻坚战期间,攻城部队消耗炸药数量达到惊人的50多吨。要知道,规模宏大的辽沈战役,炸药消耗量也仅仅只有19吨,连临汾攻坚战的一半都不到。
城市攻坚战中,防御方有坚固阵地可以依托,有密集火力可以凭借。攻城部队进攻时,如果缺少天然隐蔽物,难免会遭到重大杀伤。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土工作业就成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做法。
土工作业的第一种表现形式是开放式的交通沟,在这方面,山东兵团经验十分丰富。潍县攻坚战中,攻城部队全面开展土工作业,甚至在扫清守军外围据点后,没有立即攻城,而是专门投入约2天时间挖掘交通沟。期间各部队干劲十足,进展极快,仅9纵就挖掘交通沟7.2万米。聂凤智后来特别总结说,土工作业虽然艰苦,“也要付一点代价,然‘艰苦可保存自己,那就虽劳不惜,今后一定要作业,作业就是爱兵,就是爱战士的性命与鲜血。”。其实,聂凤智的话还应该加上一句:作业就是战斗力。
毛主席总结临汾攻坚战,特别强调了地道进攻的作用
相对而言,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军)挖掘交通沟的意识和能力一直较为薄弱。三战四平时,1纵1师和2师仅仅各挖了一条交通沟,还一直没有挖通。每次遇到国民党军地空火力攻击,官兵都无处躲避,伤亡惨重。四平失利后,东北民主联军全面总结经验教训,很多战术都得到大幅改进,但土工作业却一直没有多大提高。直到辽沈战役时,韩先楚率领的3纵在义县攻坚战中大量采取掘壕推进战术,终于引起野战军总部和林彪注意,进而得到迅速推广。总攻锦州前,各部队全面开展掘壕作业,挖掘交通沟最多的恰好也是9纵,挖掘长度达到2.3万米。这一数字虽然比不上潍县攻坚战中的华野9纵,但仍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范汉杰曾回忆,激战期间他也曾想实施反击,但一看到蜿蜒密集的交通壕就没了主张,只好拼命打炮。
聂凤智将军
土工作业的另一表现形式是隐蔽式的坑道,徐向前率领的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即后来的华北军区1兵团),是这一领域的行家里手。第三次运城攻坚战,就是依靠坑道作业才取得成功的。在随后的临汾攻坚战中,攻城部队更是将坑道作业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临汾攻坚战中,守军工事坚固,意志顽强,攻城部则多为新组建部队,经验少、火力弱。经过长期的较量和对峙后,解放军伤亡很大,徐向前认为,“利用掘开式的交通壕,实不易接近敌人,伤亡多……今后非用坑道式的交通壕(即暗道)不可。大家都要像《封神榜》上的土行孙一样,钻在地平线下与敌斗争。”此战之中,不但攻城部队大力开展坑道作业,守军也采取“坑道对坑道”的办法进行防御,并大量设置听音缸,监听解放军坑道挖掘情况。为求得胜利,攻城部队想方设法改进坑道战术,设立专门的坑道指挥部,精确测量距离、路线,挖掘掩护坑道,设置听音Ⅱ肖,实施坑道战斗……攻守双方相互斗智斗勇,展开对挖、对听、对炸等一系列斗争。一时间,临汾战场空中飞机轰鸣,地面炮火连天,地下则堑壕对堑壕、地堡对地堡,形成前所未有的立体战奇观。
临汾攻坚战中,坑道作业难度之高、作业方法之高明、持续时间之久、土工作业量之大、消耗工程器材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双方挖掘坑道之中,仅50米以上的就多达70余条。8纵23旅之所以获得“臨汾旅”光荣称号,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坑道作业能力十分突出。总攻临汾前,攻城部队的坑道大部分遭到守军破坏,仅有2条得以幸存,而这2条坑道都是23旅挖掘的。正是靠着这仅存的2条坑道,攻城部队最终爆破成功,攻克了号称从未被攻破过的“卧牛城”,在城市攻坚战的历史上留下了永恒的经典。
(全文完)
【编辑/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