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宁区绿地建设后期效果的因子研究

2019-09-23 02:07龚秋华
园林 2019年6期
关键词:公共绿地长宁区绿地

龚秋华

上海中心城区是指外环路内的区域,占地约660 km2,经2005年上海市规划局统计,该区域人口数约1 000万左右,人口密度较大。2016年上海统计局公布2015年上海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为7.62 m2,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9.2 m2。虽然现阶段上海在大力修建公共绿地,但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当前公共绿地的分配现状以及潜在的问题并及时识别。

以上海中心城区之长宁区为例,据2007年统计,长宁区园林绿化面积已达1 068.09 万m2,其中公共绿地403.08 万m2,街道绿地267.72 万m2,公园135.36 万m2,生产绿地7.95 万m2,单位附属绿地414.40 万m2,居住区绿地242.65 万m2,行道树26 054株,覆盖面积53.91 万m2,绿化覆盖面积1 169.78 万m2,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54%,人均公共绿地6.58 m2/人(按照61.13万人口计算)。

1 绿地建设发展与变化

1.1 绿地建设发展

长宁区坐落于上海市中心的西部城区,东向静安区,西邻闵行区,南接徐汇区,北与普陀区吴淞江(苏州河)为界,经多个历史阶段变迁,逐渐成为商务楼宇、涉外高标准住宅商务办公综合区、老上海传统的高级住宅区、虹桥花园别墅区、苏州河沿线中高档住宅区,以及普通新村住宅区。

位于长宁的国家级开发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上海最早、最成熟的现代化商务区,其中外国领事馆、500强企业等林立聚集,是沪上外籍人士聚居之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庆龄陵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刘海粟美术馆等所在之地,是文化教育资源丰富,年轻而富有活力的街区。

伴随着文化教育资源的不断挖掘及老百姓不再仅仅满足于钢筋混凝土的社区环境,政府不断重视和发展生态建设,以园林绿地改造为契机,开始了一个绿化的新时代。据图1所示,自2000年以来,长宁区的绿化建设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在2007年达到一个小高峰(1 068.09 hm2),之后出现了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明显变化不大。

究其原因,2007年后城区的建绿空间趋于饱和,土地供应量明显不足,于是政府在道路街角、拆除违章等方面继续加强绿化建设的推进工作,营建了一批高质量的街心绿地、口袋公园,但相对面积较小,对于整个区的绿化总量变化不大。

1.2 人均绿地变化

城市的发展始终要建立在民众幸福感之上,最终的目的是让他们的获得感更加强烈,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优美,交通更加便捷。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温室效应却愈加明显,汽车尾气排放,雾霾现象日趋严重,城市环境治理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长宁区的绿化建设加快了步伐,特别是以拆违建绿、动迁建绿、单位建绿、立体绿化、口袋公园、街心花园等方面多维发力,而此阶段内正逢老城区改造,使得一部分市民迁出,从2000年4.59 m2扩大到2013年的11.56 m2,10年左右人均绿化面积增加近3倍,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见图2),逐步满足民生和谐、社会安定的要求。

2 绿地建设因素与建成效果

为加快市民对绿地的建设需求,以政府为导向,长宁区开始进行立体化、多层次的绿地建设,特别是商业配套绿化、小区配套绿化、街边绿化带及公共绿地等建设,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了若干问题。

2.1 绿地设计

1. 2000~2013年长宁区园林绿地增长变化概况图

2. 长宁区各阶段人均绿化面积增长表

表1 各年代绿地设计风格与主题文化分析表

表2 绿地建设的面积与位置变迁总体趋势演绎表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绿地建设中,也能体现出一些时代的烙印与特色(见表1)。从绿地设计方面来看,离现在时间越近,绿地建设越显得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而离现在时间越远的公园,在当初规划设计时反而考虑到特色鲜明、生动活泼元素,比如天山儿童交通公园、宋庆龄陵园、华山绿地、中山公园等。

面对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追求,公园绿地也需要呈现不同的色彩和文化底蕴[1],保留原有的历史建筑的底色,还原文化溯源,感受文化纹理,而不是一味的推倒重来,绿地设计更应充分体现地块的文化沿革和功能诉求。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的绿地建设渐渐以栽植苗木和成片绿色为主基调,城市变得没有色彩与乏善可陈的文化痕迹。重要体现。

2.2 绿地面积与位置

从绿地规划的面积来看,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园绿地的建设面积却越来越小,这与现今时代发展的背景与城市土地供应紧张不无关系,但也从侧面可以看出,未来的公共绿地建设将趋于碎片化、零碎化,其中会以配套绿地为重点,如街边、小区、广场附近划一小块土地形成绿地(见表2)。

从绿地规划的位置来看,街头巷尾一隅的绿化逐渐成为城市一抹亮色,零散破碎的面积利用起来,成为周边小区居民休闲休憩的重要场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

2.3 绿地建设投入与地形地貌

每一个建设项目应充分考虑待建区域的地形地貌,严格遵照进场前各项准备议程,特别是现场勘查、地下空间勘探等问题,并予以合理的资金评估,防止后期无法推进或进展不顺利及返工现象,避免财政资金多次追加,造成人员、资源等经济成本的浪费,设计师应掌握好合理的符合程序性项目进程的节奏。

绿地建设的投入与建设用地的地形地貌紧密相关,如表3所示,当地势过高或过低、城市拆违后平整用地、地下埋有建设垃圾或建成空间等原因,均导致绿地建设费用的成本上升。反之,地势平坦、地下没有障碍物的地块就会使投入成本降低,如长宁区中新泾二期、400 m林带项目均受到地势较低与地下障碍物的严重影响,使整个绿地建设工期延长、建设成本后期追加。

2.4 绿地建设标准与周边环境评估

衡量一个地区收入的多少和老百姓人文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水平的高度决定未来生活的质量,例如长宁区黄金城道、西郊别墅这些区域对于周边的生活环境要求很高,绿化面貌得到更好的加强和养护[2],景观也体现了业主的气质与品位;而天山小区、北新泾街道对绿化需求相对较低,但居民强调的是更加实用的生活环境,如适宜日照洗晒、视野开阔的需求。

如表4所示,居民收入高、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气息浓重、周边配套高、地段好的区域往往绿地建设标准较高;而居民收入一般、生活层次一般,其周边配套表现中庸,绿地建设往往是标准适用;居民收入较低、人文素养较低、周边配套不太完善,该地段绿化讲究以实用、休闲为原则来建设,比较符合当地小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2.5 绿地建设绿植配置配比与居民生活

公共绿地的建设与周边居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一旦种植不当,会长时间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于是居民的投诉越来越多,与绿化职能部门的纠纷也会接连不断,所以在道路周边,毗邻居民区的区域建设公共绿化带[3],一定要考虑到植物的品种、规格、距离、密度及今后5至10年的长势。

如表5所示,绿地建设中乔灌木等绿色植物配置配比离居民小区越近,特别是靠近绿地最内侧的居民,会影响较大,如夏季的蚊虫滋生,大树遮挡居民晒衣晒被,老年人接受日照时间短等,长宁区丝绸厂二期公共绿地项目在营建时就遇到了此类问题。所以在绿地项目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绿地内乔灌木品种的配置低、远、疏对周边居民生活影响不大,反而促进居民在绿地休闲娱乐,可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与满意度,从而降低居民的投诉和纠纷,对社会稳定也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表3 绿地建设投入与地形地貌关系表

表4 绿地建设标准与周边环境配比表

表5 绿地建设绿植配置配比与居民生活影响示意表

3 建议和意见

3.1 把准绿地建设宏观方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随波逐流,映现文 化特色

为站在更高的角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者应具备国际理论水平,着眼于全球视野,对标超一流国家的城市群落,拉进与世界先进文化的差距,从国家战略、都市定位,结合自身街区规划、社区情怀,建立一批国际化示范性的卓越街区绿地景观[4],映射体现区域性文化魅力,以主题化、专类化、多彩化、人文化、不拘一格的多功能绿化样式,吸引更多国内外新型居民落沪,形成又一个全球人才高地。

3.2 深入绿化项目多维摸查,尊重现场客观事实,不强行硬推,展示融合色彩

城市化进程是全球化的热门课题,伴随着街角开发或小范围拆违地块的增加,见缝插针式的小块零散绿地的营建,绝不是补上绿色等于完工而草草了事,而是将这些公共区域的增绿设计,更多地征询周边居民的想法和建议,深入调研,加强沟通,结合实际,帮助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切实为居民解决最实际、最需要的现实问题,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得到居民认可和肯定,才是成功的绿地建设,这样的街心公园或口袋公园,还是道路公共绿化带,才是老百姓需要的利用率高、获得感强、幸福感优越的项目,才会提升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公信力,拉近政府与老百姓的距离。

3.3 引导街区绿化有序规范,夯实基础服务社区,不生搬硬套,注重人文和谐

街区是温暖的、可见的、触手可及的,有生活场景,也有自然环境,更有人文表现;街区更应是富有活力和舒适健康的。长宁区的很多老城区人口密度高,原有乔灌木长势密集,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特别是住宅小区的私家车拥有量飞速增长,仅有的绿地也往往会为洗衣晾晒、违章搭建[5]、翻建菜园或停车让位,树木被砍伐较为普遍。这类社区,往往老龄化也日趋严重,社区更多需要的是老人互动和孩子玩乐的场所,所以需要设计师更加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为小区或所属单位区域提供安全理想、能享受得了阳光、也能洗衣晾晒的满足老城区人群的需求场所,以创造性的方式实现绿化与社区人群良性互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互通。

4 结论

作为绿化职能管理单位加强提升对绿化建设的认识,要讲究人性化设计,注重一定的创新和文化因素,表现出居民生活的方式,展现出居民的生活状态,也要考虑该绿地所处的地区位置、地形地貌,形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可行性方案,结合周边环境、人文、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并研究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绿化配套建设情况,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同时把绿地内绿植配置配比趋于理性,兼顾绿地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减少居民烦恼和影响,促进社会和谐、社区稳定、产业发展、生态有序,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公共绿地长宁区绿地
基于高德API的城市中心区公共绿地时空可达性研究
——以天津市和平区为例
公共绿地景观绿化项同施上技术要点分析——以138街坊C1-1地块公共绿地项目为例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潍坊市新城区公共绿地建设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杭州城市公共绿地的可达性和公平性分析
幸福成长从“三十件事”开始——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少先队员的“幸福课堂”
My Best Friend
我是玫瑰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