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浩
园林与诗书画同源异构,这个“源”隐涵中国文化传统与审美情趣,其中核心的一个哲学思想就是“藏与露”的辩证关系。与西方的直率不同,中国人更喜欢用隐晦的、含蓄的方式表达。中国古人讲求的“含蓄”二字在一定程度上就意指“藏”。“含者,藏内而非露外;蓄者,积聚而非发散。而后人组词,融合二义。”[1]
1. 太子湾位置图
“藏”在《说文》中解释“匿也”,是隐,是有意识的“掩”,是千方百计把“东西”遮挡起来;是在积蓄、内化能量,是蓄势待发的张力,待到“露”的部分再一举爆发开来,达到升华。诗书画中表现明显,如刘勰的“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2];李唐的“深山藏古寺”;唐志契的“更能藏处多于露处,而趣味愈无尽矣……景愈藏,景界愈大;景愈露,景界愈小”[3]。江南古典园林中也有“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的“城市山林”,只一墙之隔,另一番“壶中天地”。
与诗书画等二维视觉及需要臆想不同,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空间[4],一个将造园各要素有布局、有条理组织在一起的三维空间,并能让观者在游观过程中体验出不同空间类型。植物作为重要的创造空间的要素之一,在现存明清私家园林中,因园林的沿革变迁“林木蓊翳,因少葺之,芟夷芜秽”,虽修复后成如此模样,但已无造园之初时植物造境的立意,总的来说无碍植物已经作为园林设计的重要要素了。
从明清到现代,传统私家园林转变为面向城市开放的市民公园,造园要素的地位发生变化,相较于明清园林重视“大山一麓”的假山堆叠所营造的“城市山林”,现代风景园林更为突显植物的空间作用与花境的季相色彩变化。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的空间构成功能被认为是在园林植物设计中应首要研究的要素之一[5]。本文以杭州太子湾公园植物“藏与露”作为研究对象,并做为期一年的四季季相变化记录。
太子湾公园位于西湖南侧,本是西湖西南隅的一处泻湖,为西湖疏浚淤泥的堆积场,再加之南部两座山峦常年泥沙冲刷之下,最终沦为泥沼洼地。直到20世纪80年代,为了增加西湖南线片区的景区数量,均衡西湖南北两端景区的游客量,遂开挖引水明渠,积水成池,环水成洲,并配以风景园林的植物造境,规划成为占地约为80 hm2的山情野趣和田园风韵的文化游息山水园(图1)。
设计者刘延捷精通画理,以园地为纸,曾提到太子湾之画意,“造园,其实就是在大地上画山水画。自然山水园不但可观可赏,而且可游可居、可触可闻,峰回路转、步移景异,春夏秋冬、穷极变幻,其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更在山水画之上。”[6]既是营造山水园,藏露之法必是了然于胸,丘壑林木搭配,水系路网萦回,以此达到“藏的妙时,便使观者不知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有多少地步”[7]。
《红楼梦》十七回对大观园入口的描写:“只见一带翠嶂挡在前面……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此文虽是曹雪芹笔下的园林,但暗涵“藏露”中的障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提到“无论是高大的楼阁或小巧的亭榭,全然地袒露总不如半藏半露显得含蓄、意远、境深”[8]。彭一刚先生是站在园林建筑藏露的角度,提到运用山石嶙峋、乔木参天,通过对游人视线的遮挡,从而产生幽邃深远之感。
现代园林植物藏露的手法、作用与建筑藏露相仿,不过是以较为繁密的植物空间遮挡具有花境的植物空间,游人沿游径观赏,植物花境的画面如国画长卷般徐徐展开。
而所谓的植物空间构成功能,是指植物作为一种要素,构成、限定和组织具有特殊质感的空间,以其特殊的形态、色泽、质感,影响和改变着人的视线和视觉感受[9]。本文根据园林植物空间对游人视线的遮挡程度,分为露的空间、半遮半掩空间、藏的空间(图2)。
太子湾公园作为市民休憩公园,开敞的植物空间较为集中,并分为几块区域分布在公园各处,便于游人集中玩耍休憩活动或是开阔的景物远眺而舒畅心神。露的空间例如望山坪的大面积草坪;或是逍遥坡低矮的郁金香花境;或是琵琶洲以水景与草坪结合的开阔视野(图3)。
藏的空间所运用的植物正好相反,都是高大乔木密植或是配以灌木丛,立面层次丰富且游人视线被阻隔。如太子湾公园北侧与南上路的界面上,密植水杉林带,隔绝车辆通行嘈杂的声响,同时增加公园的游赏面;在公园入口处,以无患子、乐昌含笑与灌木柊树形成障景,遮挡其后的望山坪;对园外现代二层建筑的“俗则屏之”(图4)。
2. 植物藏露空间类型图示
太子湾中半遮半掩空间的植物空间特性没前两者明确,具体表现形式较为灵活,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由乔木林组成,树干之间留有一定缝隙,下层植物配置简洁,仅有低矮的地被或草皮,游人视线被树干遮挡,因乔木有一定的种植间距,所以遮挡程度较小。二是小乔木,例如鸡爪槭红枫、樱花等,植物特点是枝干在视平线以下分叉,色叶或花瓣在视平线或以上,游人视线被枝干遮挡,遮挡程度比乔木树干大。
边界是空间的主要属性之一,正因为有着或明确或暗示性的边界进行限定,才会产生特定的空间感受。对于主要由建筑围合限定的室外空间,因其边界形态多规则平直而常让人感觉生硬乏味[10]。植物空间正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更难以人为控制。从边界限定元素上看,太子湾的植物空间多以园路为界,沿主道路种植樱花、鸡爪槭与郁金香等,达到花境夹道的效果;或是通过萦回的水岸划分空间,滨水种植略有姿态的植物,形成镜花水月的倒影关系;或是用山石组合为界(图5)。由此,多样的空间边界限定方式进行组合,可形成灵活多变的边界形态。
植物围合成的空间限定,外部空间一般由底面、顶面和垂直分隔面3个构成要素限定[11]。太子湾的园林植物空间中的底面多为园路铺装、草坪与郁金香等地被植物以及水体,顶面多为高大乔木的树冠,垂直分隔面为高大乔木的躯干或是小乔木灌木。
植物的空间限定较为灵活,有些空间具有明显的上下左右空间限定,搭配多株绿荫植物围合出线性空间,是典型“藏”的手法,欲扬先抑,或单株大乔木围合出点状空间,突出身入其中围合感、包裹感,用植物枝叶框景;有些空间重视顶面限定,垂直面较为疏朗,视线较好,这也是太子湾植物配置的特点,力求单纯简洁,突出高层与底层,着意创造树成群、花成坪、草成片、林成荫的壮阔景观[12];在垂直面的限定上,也有一侧密植一侧空的做法,可引导游者视线(图6)。灵活多样的限定方式造就了变化丰富的园林植物藏露空间类型。
3. 露的空间
4. 藏的空间
5. 多样的边界限定
6. 多样的空间限定
不同于西方或日式园林对于植物的几何修剪,太子湾作为北面西湖南靠山麓的山水园,在植物形状上不多加干预。形态各异的植物围合出的空间边界不一,构成的空间形态只能模糊笼统地使用“高”“矮”“开阔”“封闭”等词汇简要概括,但不影响游者对植物空间体验的感受。太子湾为了强化公园中各区域的植物种植空间特点,采用树成群、林成荫的植物设计方式,种植樱花、郁金香、水杉、鸡爪槭、红枫、银杏等植物林带,突出片植区域的季相变化。
植物空间的形态尺度,并非指植物所围合出的空间,而是游者在植物空间中目之所及而形成的视域空间,从这个角度看,可大致分为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草坪郁金香、水面等代表露的空间,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视线都无遮拦,视域广,而顶面和垂直面被植物包裹的空间尺度就较小,对于高大乔木树冠覆盖的空间,垂直空间尺度小,空间显得低矮,但水平视域广。太子湾入口处的水杉林带借由水系拉开两侧水杉的种植距离,而形成垂直向的视域空间(图7)。
植物空间与建筑空间不同的地方在于其空间的限定与形态并非永恒不定,落叶植物构成的藏露空间性质会随着季相变化而改变,春夏季枝叶茂密,遮挡视线,到了冬季叶子飘落,空间由封闭的“藏”空间,转为疏朗的“露”空间。在秋季,由鸡爪槭组合的植物空间,叶片枫红,如同门户暗示作为西侧的次入口空间。常绿树种则变化较小。另外,植物是具有生长功能的生命个体,形态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树干变粗、树冠变大,垂直面和顶面的空间限定愈渐明显。虽然地处山麓的太子湾受之影响较小,但古典园林在几百年的沿革中,有些百年树龄的古树使得园林假山的尺度愈渐矮小,有悖于园之初衷。
7. 垂直向的视域空间
8. 植物藏露空间组合方式
在植物夹道的游览路径中穿行,两侧植物体态对于游径所组成的空间限定方式不同,可将三种植物藏露空间进行组合搭配,可以得出六种组合方式(图8),分别是露—露;半遮半掩—半遮半掩;藏—藏;露—半遮半掩;露—藏;半遮半掩—藏等。
(1)露—露的植物空间在太子湾中使用较少,呈局部片段式出现;半遮半掩—半遮半掩的植物空间多为同一树种的花境夹道,例如樱花、鸡爪槭等开花或色叶植物为主;藏—藏的植物空间则多使用于公园入口空间的障景或是对后续开朗空间的伏笔。
(2)露—半遮半掩,即游览路径遮挡一侧视线,另一侧视线部分通透。如太子湾公园望山坪草坪风车附近的植物空间,左侧种植密集的桂花、含笑形成藏空间遮挡视线,右侧配置相对稀疏的樱花林塑造半遮半掩空间,从而使游人的视线部分通透,引向风车景观;藏—露,藏一般“屏俗”或“藏景”,如太子湾玫瑰园与其西侧节点的园路植物布置中,弧形园路缓缓行进,左侧密植遮挡设备用房,从藏—藏的植物空间转变为藏—露,露出中景的池水与平台与远景林木,视线在旷奥中转换。
多样的植物藏露空间组合可以丰富游人的观赏体验,引导人的视线,而每一路段植物空间藏露性质的定位以及组合方式的选择,需要依据总体设计中对景物的安排及游人的视线组织而定。
植物空间的组合方式针对园路上的一个剖断面就能判定,但要了解植物空间“藏露”如何进行转变以及为何而“藏”“露”什么景,则是要在一条园路上一定距离的位移才能有所发现,为了使景物更有意境,往往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如《画论》“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
用植物空间含蓄地引导与暗示,寓意随着游径步行,一定能看到景之所在。由“藏—半遮半掩”的植物空间沿路径前行转变为“露—半遮半掩”,而后景观全部展现(图9)。先通过繁密的桂花障景,而后园路临水,远眺中景拱桥与远景水杉林,这便是园路中植物藏露安排中的“小惊喜”。
9. 藏露布局展示
10. 太子湾东部植物配置图
以太子湾东部为例,涵盖望山坪和琵琶洲两部分的植物配置(图10),从平面关系上能大致了解植物空间藏露的布置。同时在实地考察中,沿着园路行进,观察园路两侧植物空间以及其对于游人视线的遮挡关系进行记录,大致分为三大类:藏空间、露空间、半遮半掩空间,将其中的植物组合序列以更简洁的图示语言表达,得出植物藏露布置组合图解。图中对不同组团类型的植物空间进行分解,以红虚线作为分割,红线箭头代表园路的前行方向,在位置6之后大致有三条道路,从图解中能看出沿园路两侧的植物空间的疏密以及其对游人视线遮挡程度的交替变化,能丰富游人游观过程的视觉效果和空间体验。
初入太子湾公园,能发现其园林的整体布局有“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的造园境界,但它作为一个现代的城市园林,又具有当代性与开放性,这在植物空间布置上也能体现一二。它不像中国古典园林将植物的审美停留在个体层面,即关注孤植树的姿态或是三两棵点种的位置,而是将园林植物景观审美提升到了空间层面上,力求单纯简洁,突出高层与底层,着意创造树成群、花成坪、草成片、林成荫的景观。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植物藏露空间组合搭配,可以得到多种组合方式。依据景观设计的整体布局,在植物布置层面巧妙安排植物藏露空间组合方式,不仅可以合理安排景物的呈现方式,还能恰当引导和组织游人的视线,或引或挡,同时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