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洪流中的选择

2019-09-23 07:52
中华民居 2019年4期
关键词:砖石砌筑窑洞

山西省平定县及其周边的昔阳县、寿阳县东部、和顺县东北部、盂县东南部,以及接壤的河北省井陉县大部分区域都处于太行山腹地。这一地区山峦起伏,河流湍急,灌木浓密,气候温和。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地颇具特色的古代民居建筑—砖石窑洞一直不为外人所知。

自元末开始,砖石窑洞逐渐在当地的村落中出现,并与传统的木构瓦房、茅草房一起,成为当地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至今天,在这一地区的传统村落中,65%的民居仍然是窑洞,其中明代遗留下来的古窑洞至少有数百座。

砖石窑洞的一大特点便是发券技术的应用。其实我国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发券技术,那为什么直到一千多年后的元代才出现拱券式窑洞,并成为当地民居的主流建筑呢?

在古代,人们一度认为,活人是不能住在冰凉的砖石建筑中的,只有逝去的人才住在砖石修建的“房屋”中。因此,砖石砌筑的拱券在汉代一般应用于坟墓中,没有获得很大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发券技术尚未成熟,修建的坟墓内部空间窄小,拱券的跨度只有三四尺,并且未能解决不规则石块的发券问题。直到蒙元帝国横扫欧亚大陆时,才将西方的发券技术、穹顶砌筑技术带入中原。

元末明初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伴随着阶级矛盾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外出逃荒、迁徙的“流民”越来越多。平定县、井陉县等县地处太行山腹地,交通不便,可以避免兵灾匪患的侵扰;当地的石灰岩层分布极广,质地细腻,易于加工成建房用的石灰;大片的黄土坡地非常适合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很多迁徙的流民选择在这里安家。

安家便需要盖房,也就需要大量的木材,但当时北方的森林资源已经匮乏。木材资源的短缺以及西方拱券技术的成熟应用,使民间大量兴建砖石窑洞成为可能。南京的灵谷寺、五台山的显通寺,太原永祚寺等皇家寺院相继修建了许多大型的窑洞式“无梁殿”建筑。

猜你喜欢
砖石砌筑窑洞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BIM技术在砌筑工程排砖深化设计中的应用
房建工程中墙体砌筑施工技术分析
浅谈砌筑水泥强度检验及其控制
岭南传统砖石牌坊文物保护技术研究
垒好“砖石”,芯片技术砥砺奋进正当时
中国传统砖石建造术现代应用分析
传统木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世赛“砌筑项目”中澳国际交流赛在长沙建筑工程学校举行
陕北窑洞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