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嘉蔚
(作者单位:北京市清华附中国际学校)
作者(后排左一)与实验中负责的小孩及小孩家长们在一起
Go Baby Go是美国特拉华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物理疗法教授、儿科研究员Cole Galloway发起的公益项目。Galloway 先生及其团队研究了移动和不动状态如何影响孩子与同龄人学习和社交的能力,并发现了显著的不同:儿童具备独立行动能力可以促进认知,社交,运动,语言能力和其他发育,独立于家长和看护人移动的能力是学习空间意识和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兄弟姐妹、同龄人和权威人物(如父母和教师)实现社交常态化的基础,而行动能力受限儿童由于被放入婴儿车或者不能自主行动,无法自主控制去探索自身以外的世界。
对于这些行动能力受限的孩子,可供选择的玩具车选项实在太少,即便有的话对孩子来说也太难操控,给孩子带来的往往是沮丧而不是乐趣。因此,Galloway在2006年推出了Go Baby Go,专注于让儿童康复专业人员能够根据每个孩子的生理身体结构与整体功能水平,包含感官知觉、动作协调与控制等情况将电动驾驶小车进行简单的改造,以确保那些行动不便且年龄太小而不能坐电动轮椅的儿童获得移动能力并实现自主学习和探索。
2017年Go Baby Go由北京长和医疗与美国太平洋大学作业治疗学院Sandra Rogers教授团队、Go Baby Go Oregon项目部引进中国,并陆续在北京、上海、深圳开展培训与公益活动。2018年年末,项目扩展至与北京清华附中国际学校合作,我正是在此时参与到项目中。
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项目是在清华附中国际学校的机器人课上。我的机器人课程老师曾经在美国参与过Go Baby Go小车的制作,所以项目由他引进到了我们学校,这是该项目在北京的第一次实践。项目期间,长和大蕴诊所的郭凤宜教授来到我校,就Go Baby Go项目做了相关介绍:“通过简易技术促进功能表现”是整个项目的核心,残障儿童有权利像普通小孩一样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过程,而Go Baby Go这个项目不仅仅能让他们有自主行动能力,又能培养他们主动和同龄人交流的能力,从而让他们更加自信,在治疗的过程中健康成长。郭教授给我们展示了成功的案例,证明了项目的可行性。
一个月之后,学校集齐了所需要做汽车的材料,我们开始了小汽车改造。根据儿童的身高体重,我们进行了三种型号电动车的组装,我们组负责最大的车。改装过程并不烦琐,核心之一是将油门当作开关,儿童踩油门的时候车会往前走。我们将油门与车开关的连线断路,并将油门连与Go Baby Go 项目配发的按钮上。这个按钮感应很好,一般小孩子的手放上去,力度不需要很大,就能按动按钮,触发开关。我们选择把按钮固定在方向盘上,这样孩子操作起来更加方便。其次,我们重新安装了安全带。原来的安全带只是单纯地扣在腿上,并不能对残障儿童起到有效的保护。我们用缝纫机把三段黑色布条连接成了一个Y字形,带有安全扣的布条放在最下面,正好扣在了小孩的裆部。而另外两条则挂到了靠背上,可以调节长度。这样一来,安全带的固定效果得到了提升。最后,在剪裁靠背时,我们针对不同阶段儿童的头部长度、肩宽、肩膀到腰的长度等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剪裁。
活动日当天,参加项目的每个孩子都领到了为自己订制的电动车。Dr. Sandra和她的研究生也来到了我校,协助孩子们适应新的玩具汽车,在专业指导员的指示下,孩子们慢慢适应了新的代步玩具,自主完成了一些简易任务。其间,家长们和老师会发现一些车子存在的问题。比如说两边扶手支撑力不够,小孩子会往两边倒;车子如果撞到墙壁,惯性会使小孩往前撞;车速和方向控制不够灵敏等问题,我们与老师逐一解决了问题并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我们通过增加小车两侧的支撑力帮助小孩坐稳,我参与了问题解决过程。因为年龄小,小孩子的两个胳膊不能靠在两侧的扶手上保持平衡,身子就会左右倾斜。家长提出这个问题后,Sandra老师让我用纸板做出了两个有稳定性的长方形小盒子,测试后,用两个小布袋装了起来,并通过尼龙搭扣将纸盒固定在小车的两侧,问题成功解决。
参加这个项目让我对移动受限儿童有了新的认识。乘坐我所改造的电动车的小男孩,虽然不能自主行动,但是身体机能的缺陷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智商与语言能力。他与我讲了很多他以后想做的事情,比如学好英语和买一辆大的吉普车。正好我给他改造的玩具车是一辆白色的吉普,他非常高兴,不想从车上下来,直至三番五次确认了小车会和他一起回家之后才同意下车。梦想的远大和对生活的热情从来不因为身体的缺陷而会有丝毫的改变。
参与清华附中国际学校Go Baby Go项目的孩子、孩子父母、老师和学生们的合影
Go Baby Go的小车也可以大幅提升小孩的自信和自主行动的意愿。例如某个孩子一开始对小车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当治疗师与孩子的妈妈一起引导孩子用左手(有运动障碍的肢体)拍按钮让车移动并绕过一些桩子的时候(其实是爸爸在控制方向),小孩表情明显变得明朗了,他自主完成了一些以前不能做到的任务。
活动结束后,我与研究生们在交流中了解到两个与这个项目相关的专业,分别是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和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小车这个项目主要运用到的是作业疗法,通过让孩子进行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帮助他们达到可以自理,并加强他们的社会关系。之后我又与长和医疗的郭凤宜教授进行了交流,并去北京长和大蕴儿科诊所担任了志愿者,实地学习。
在“通过简易技术促进功能表现”方面,我觉得Go Baby Go项目的成长空间还非常大。例如在人工智能技术呈现井喷发展势头的今天,我想尝试着把一些人工智能的技术引入到Go Baby Go项目,增加一些互动交流的功能,把项目的功能性从“移动”扩充为“移动+互动”。例如,制作一些传感器,粘贴在家庭不同场所,如厨房、卧室、阳台等地点,在小车经过这些地点时候,通过射频感应等方式,通过音乐、灯光甚至简单人机对话等,提高移动过程中的互动性。
通过参与Go Baby Go公益项目,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点滴的付出给行动受限儿童带来的可能是无限快乐。我会继续深入参与Go Baby Go项目和其他公益项目,为让所有孩子们都能恣意奔跑在阳光下,我们应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