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饶小飞
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祖尔图书馆
饶小飞:新墨西哥州立大学自1888年建校以来,推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族裔的多元建构和大学的多元化发展。您如何看待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语境下的21世纪社会,大学如何从其多元化的发展中获益?
Rodrick McSherry: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是全美唯一一所被美国联邦政府设定为“服务拉丁裔学生”的综合性研究型公立大学,“多元化发展”和“为少数族裔学生服务”这一核心理念早已融入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历程。学校所在的新墨西哥州是一个多元发展的大州,故我校130多年的办学历程也映射出本州的建州传统和发展方向。
饶小飞: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高等学府也日益多元化,不仅有来自各省区市的师资和生源,还涵盖了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背景的国际学生、学者及研究人员。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多元化传统,是植根于其地理政治的特殊性,还是基于其他因素?
Rodrick McSherry:各种因素都有自己的作用和贡献。我校位于新墨西哥州南部,坐落在西班牙语裔文化中心地带的格兰德河冲积平原农业区,靠近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经济上是南新墨西哥州和得克萨斯州埃尔帕索市西范围的中心。就地缘历史而言,这里不仅是500多年前西班牙殖民者策马沿格兰德河谷拓殖的地点,也是之后的西进运动中拓疆者从东部西进得克萨斯州直至加利福尼亚州寻求发财梦的必经之地。无论人们南北迁徙还是东西拓疆,这里都是美国西南边陲的文化交汇点(cultural crossroads)。这样的历史、地缘和文化特质塑造了当地多族裔的多元特质。我们未必意识到这一点,但毫无疑问,这是本州和本校的文化传统和根基,我将其称为“天然的文化基因”(natural cultural DNA)。举例而言,一个5岁或10岁的小孩很难清晰地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但当其成长到15岁、20岁或30岁时,其成长经历会逐渐帮助他形成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意识。这就是我们对新墨西哥州的文化和身份认同;这是我们得以传承和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全美各州都有自己独特的多元文化特质和发展模式,这就意味着,在当今全球多元化语境下,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有前瞻性,积极传承并不断丰富我们的文化基因的内涵。
饶小飞:的确如此。抛开历史、文化和地缘的因素,还有何种因素影响并塑造了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多元文化特质?
Rodrick McSherry:作为美国本土第五大州,新墨西哥州土地广袤,农业和油气资源丰富,这是本州早期的多元化经济体系之一。此外,我校有深厚的军工、天文和航天研究背景,除了管理及运作建于州内的阿帕契点天文台,我们还与白沙导弹试验场长期保持着学术、科研及教学合作。在文化、教育、经贸、健康服务及其他专业领域,我们都鼓励并推崇多元化的格局和发展。我将其视为美国大熔炉社会的缩影。如上所言,美国社会是一个多种族的多元社会,西南部各州不只有浓郁的西班牙与墨西哥风情和母语为西班牙语的拉丁裔学生。更多的是不同族裔的人群选择在此定居和发展,并构成本州和本校独特的校园及社区文化传统。每一位来自不同文化、族裔和宗教背景的个体,都有其特定的身份认同、社会阶层及学业和家庭背景,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历来重视和尊重这些多元的文化和人文价值观念及取向,并鼓励其在大学校园中交汇、碰撞并和谐共存。正是丰富的地缘传统和移民文化共同构建了多元而包容的大学社区,这也是一流大学在当今多元语境和国际化进程中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
饶小飞:总体而言,美国一流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并且仍在不断改进和创新其国际化建设的方向和模式,如20世纪中叶的“富布赖特项目”和本世纪初的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项目。作为“大陆法案大学”之一的国家一级(Tier 1)综合性研究型公立大学,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如何认识并提升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跨文化维度?
Rodrick McSherry: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新墨西哥州人和我校主管国际与边境事务的副教务长,我个人更为看重能为本州民众和对本州发展大有裨益的,能够提升生活质量,提供教育、就业和发展机会的国际合作项目;这是我们在选择全球大学及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拓展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多元文化基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语境时代,大学及科研机构间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尤为重要。无论是使用“协同增效”“双边互补”还是“共生共栖”这一类的措辞,我们的目标都是促进双方健康的、可持续性的共识、发展和共赢。作为“大陆法案”体系的公立大学,我们始终致力于为本州的经济和社区发展服务。在选择全球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合作伙伴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及科研联系时,无论是来自中国、印度、俄罗斯或者墨西哥的大学或科研机构,我们优先考量能够与我们充分合作并更好地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化项目。
饶小飞: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传统和优势学科,如天文学、航天学、农学和教育学等,是如何积极寻求并参与高等教育的国际治理与合作,并通过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的?
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教育学院
Rodrick McSherry:各个高等学府都有其建校传统和优势学科,如能源、农业、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工业制造等。我们基于两个基本原则来选择潜在的合作项目高校或科研机构,一是就近原则,一是优势互补原则。例如,若研究项目涉及水资源保护及利用,我们会优先考虑邻近国家或地区的优质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现有资源,如地处美国、墨西哥两国边境的某所大学或科研机构;同样,作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法案学校”之一,如果我们的研究课题与天体物理或空天科技这一领域相关,那么我们的合作对象就未必局限在邻近的大学或研究机构,我们会放眼其他国家或地区,诸如在中国拥有这一优势学科和研究资源的某所高校,并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当今世界,高等教育间的国际合作很大程度上基于研究双方的共同兴趣及共同致力的近期及长远目标,并在合作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信息、见解和思维方式;这是我们在建立国际合作中尤其看重和欢迎的一方面。
饶小飞:国际合作促进学科的跨境发展,也增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建立全球联系方面,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如何选择国际合作的高校及科研机构,是否关注并考量QS(国际教育市场咨询公司)世界大学排名?
Rodrick McSherry:QS世界大学排名提供的是参考指标和数据,但并非我们寻求国际合作的根本出发点;参考指标有时很重要,但我们更为看重对方是否具有与我们契合的优势研究领域与学科,这才是开展国际合作的起点。作为一所地处美国、墨西哥边境的“大陆法案”体系研究型公立大学,我们关注但并不刻意强求自身或对方合作大学在QS上的全球排名。作为国家一级综合性大学,我们的研究领域广泛分布在农学、生物科学、商科管理、工程、教育、社会科学、计算机及自然科学和其他基础科学等方面,我们不仅注重理论研究,也注重应用研究和社区服务。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一流的大学,但一流大学并不必一定在QS上有高排名。美国有很多一流大学,但其未必都在QS榜上名列前茅,我相信中国的很多一流大学也是如此,比如,和我们保持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中国农业大学,以及近年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华东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及长春工程学院等。我们不仅在农学、畜牧、化学工程工艺等方面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研究,甚至在传统的中医学和中草药研究方面,我们也基于本州当地的原住民部族和拉丁族裔悠久的草药文化源流和医学传统,开启了中美双方在医学领域内针对传统草药的科研合作契机。文化交流和科学研究中的“殊途同归”,就是这个道理。
饶小飞: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如何通过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及访问学者来实现国家间、地区间以及校际的交流与项目合作?能否以中国学生和学者为例,作简要介绍?
Rodrick McSherry:目前我校内有近百名中国学生和访问学者,包括22名访问学者和70多名攻读本科和研究生学位的中国学生,他们活跃在这里的每一个院系。除此之外,在校教职员工中,华裔教员的人数也相当引人注目。在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华裔教员的比例远高于本州的华裔人数比例。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南亚地区如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及巴基斯坦的全职教员,这也使大学教职员工的多元化比例远远高于本州人口的多元化比例。中国近年来的科学研究飞速发展,为全球带来为数众多的访问学者和广阔的合作前景与机遇。这些访问学者和学生,作为校际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为双方增进相互了解并为双方拓展在农业、经济学、数学、物理、教育、大众传播及艺术等领域更进一步的资讯往来、学生互换、教师互访和学术合作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对于一所优秀的大学或科研机构而言,维系并推进国家间、地区间以及校际的合作办学和学术交流纽带,不仅是我们一流大学国际化工作中的挑战,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饶小飞:科学研究是跨越国界的。教育和校际交流与合作机会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学者提供了平等对话、消弭成见和一知半解的最佳途径。
Rodrick McSherry:是的,眼见为实。我认为美国同行或民众真实、客观地了解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中国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合作和交流机会,由此在更为广阔和深入的学科和文化领域内开展互利共赢的多层次合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和中国国家汉办为当地的美国青少年组织了各类丰富的访华游学夏令营,为两国文化间的友好交流开展了诸多积极有益的工作。
饶小飞:如您所言,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进早已证明,教育合作和交流机会是对抗无知、成见、恐惧、孤立和侵略的最好方式,尽管这些仍然是当今社会教育国际化的多元语境下我们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Rodrick McSherry:的确如此。一流大学的国际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之一,就是高等学府立足本土、放眼全球,通过建立联系和国际合作共同迎接新时期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机遇,并携手致力于解决我们共同面对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以提高生活水平,促进更好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往来、知识流通、信息往来、文化交流和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