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发展对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9-09-20 07:34陈卓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思政辅导员政治

陈卓

摘 要:本文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通过分析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提出切实的应对策略。寻求创新的方法,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工作模式,使学生能够自觉接受网络中的有益思想,抵制不良思想和诱惑,助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關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也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和便捷,但是,任何事物均有其两面性,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而高校大学生正是网络用户的“生力军”,这也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影响和考验。本文将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通过分析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提出切实的应对策略。

一、网络发展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一)信息传播速度快,打破时空局限性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主要依靠纸质媒介,如报纸、书籍等,或者依靠人们的口口相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是如此,学生只能在教室中,通过老师的讲授以及书籍的阅读来获取知识,这就导致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知识传播范围较小、速度和时效性不足。进入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有了飞跃性提高,各种资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网络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大众传媒时空的局限性,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

(二)学生接受程度高,提升学习自主性

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学生在校的课程都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及地点,但是利用网络接收信息和知识则不受时间的限制,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上网时间,同时网络上的讯息多种多样,操作方便,利用互联网,学生可以在自己愿意的时间进行学习,同时方便进行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主性。

二、网络发展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一)过于庞杂的信息量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互联网世界里充斥着各种信息,有正面的同时也有负面的,巨大的信息量使得内容的输入变得不可控,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三观”的成型阶段,学生的判断力和是非辨别能力还不成熟,如果不加选择地接受信息和知识,很容易受到许多负面信息的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三观”。如现在风靡网络的各种短视频,让“网红”成为了一种网络现象,很多学生受到“网红”的影响,开始整容、追求高消费,甚至有很多人将做“网红”当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形成了扭曲的“三观”,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因此,不加过滤的互联网也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巨大的难度和挑战。

(二)网络准入门槛过低造成学生责任感缺失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只需要有网络覆盖和上网设备就能够进入网络世界,虚拟的外衣像一层保护伞,很多人会在网络上发表不正当或者在现实世界中自己不敢发表的言论,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网络上所谓的“键盘侠”,产生了很多网络暴力事件,正因为网络的准入门槛太低,隐藏在网络背后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语或行为负责,因此,很多习惯了虚拟世界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变得没有担当并且缺乏责任感,这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不小的困难。

(三)网络的娱乐价值取向影响教育的严肃性

许多互联网文化是以网民的某种娱乐取向为基础的,而教育本身是需要人们用严谨和严肃的态度去对待的,因此,网络文化对传统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需要单纯、严谨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全民上网、娱乐至上”的网络大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影响力有所降低。

三、面对互联网的影响,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言传”与“身教”结合

要想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学生,首先,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达标,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其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必定思想不坚意志薄弱。在注重讲授的同时,教师也不可忽视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带来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教师是学生的榜样,美国社会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就提出重视榜样的影响,他提出:通过观察和学习榜样的行为,人的行为是可以获得的。作为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学生以正向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接受网络,创新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面对网络带来的冲击,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屏蔽或不接受,这样往往适得其反,要尝试接受网络所带来的好处,探索更加现代化的课堂形式,变被动为主动,占领网络“阵地”,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例如,可以开设网络思政课程、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消除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刻板印象,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

(三)主动了解学生喜爱的网络文化,建构积极热情的网络形象

长久以来,老师和学生似乎形成一种天然对立的关系,但其实,如果教师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兴趣,不仅师生关系会更加融洽,而且工作起来也往往事半功倍。互联网是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观察学生普遍的网络活动以及学生在网络上喜好的内容,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兴趣所在。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微信、微博等软件,一方面,方便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建构积极正面的网络形象,对学生起到正面的影响,同时,也可树立亲切的教师形象,消除师生间的对立关系。

四、结语

青年是国家的明天和希望,教育是强国之本,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一个国家来说任重而道远。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必须把握好方向,握紧手中的指路明灯。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又迎来了挑战,在复杂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的态度,寻求创新的方法,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工作模式,使学生能够自觉接受网络中的有益思想,抵制不良思想和诱惑,助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思政辅导员政治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