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莲
摘 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培育创新主体,就要找准角色定位,政府要由“创新主导”变为“创新引导”,企业从“要我创新”变为“我要创新”,打出政策“组合拳”,对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创新进行分类培育、精准施策,全方位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
关键词:创新主体;培育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转型的主体,相关企业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实现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必须大力培育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主体,使各种创新要素包括人才、资金、研发活动、优惠政策等向企业聚集。
一、找准创新发展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变“创新主导”为“创新引导”
以往政府经常扮演着创新主导者的角色,要转换政府与企业的创新角色定位,关键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的职责在于创新环境的营造,让企业的创新成果即知识产权能够得到保护,让真正创新的企业能获利,给企业建立起对于未来收益的稳定预期,只有稳定预期的支配,企业才能够做长期投资。为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政府在产权保护、质量检验检测、行业标准的制定等都要制定完备的法律,并且要加强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
创新示范推广也是政府的职责。政府要搭建平台,定期组织本地各个行业相关企业展示、交流近期创新成果及其应用,还包括在管理、节能、降成本等一些提质增效的好的做法,促进各个企业共同成长。此外,对于本地的重点行业和主导产业,要引导本地企业向国际国内先进企业看齐,学习它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开展合作交流,尽力缩短与一流企业之间差距。
引导企业家参加各种交流会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一种是政府牵头在当地举办大型的展销会、交流会、博览会,甚至是交由某些龙头企业承办,这对促进企业间的创新交流、相互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要积极走出去,带领本地企业家参加国内外各种博览会、专业交流会,让企业家了解前沿技术、产业发展方向,跟同行交流,取参展,去拉客户,这对企业创新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
这个“变”是思想观念之变。目前企业普遍都意识到以创新来推动转型的重要性,但是从实际行动来看,政府部门积极主动,企业有的还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有些企业是日子比较好过,小富即安,满足现状,只注重当前利益,不愿创新。有些企业已经在环境、市场方面出现困难局面,还在犹豫、等待、观望,不敢创新,怕担风险。之所以产生这种纠结,是企业对转型、创新的认识存在偏差,以创新推动转型,并不是要企业抛弃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投入一个新的行业当中去,而是要求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思考如何通过创新赢得生路。
这个“变”是具体行动之变。创新虽然是以科技为引领,但也不一定都要去搞高科技,搞工业4.0,搞人工智能,搞大数据。创新有很多的内容,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组织形态等。有条件进行技术研发,增加投入,如果条件局限,就要在降成本、降能耗、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提高环保水平,实现绿色发展,增强管理效能等,这也都是创新,关键是付诸实际而有效的行动。
(三)发挥科研院所的创新引领服务功能
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国家、社会、企业等各方面支持的大量研发资金,还有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引领科技创新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进行基础创新的同时,各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领域更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針对当地的产业实际,实现“院地对接”,让创新更具有针对性,使科技成果能够就地转化为生产力。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对所在地的产业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摸底,寻找制约本地产业发展的共性科技瓶颈在哪里,确立科技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明确重要创新方向、重点创新领域和重大创新项目,然后与相关企业探索协同创新模式,集中破解制约瓶颈。
二、分类培育,精准施策
(一)引进领军人才推动龙头企业技术群创新升级
龙头企业通过引进领军人才,带动产业升级。领军人才一般有自己在某一科技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可以直接通过人才的引进带到企业中来,实现企业的技术升级。另外,领军人才往往能够带动和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研发团队,实现企业人才队伍结构的整体升级和裂变,支撑起企业内部技术更新换代的需要,进而由龙头企业的技术升级的带动作用,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条的技术升级。因此,无论在技术升级的纵向领域,还是在横向领域,领军人才及其团队都能够让企业构建能够充分向外延展的树状研发体系[1]。这种由领军人才带动形成的良性循环机制,会让龙头企业持续不断的技术群创新,从而始终走在行业的前沿,立足不败之地。
(二)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研发机构建设
高新技术企业是引领企业创新的排头兵,也是一个地区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要推动高企研发机构建设,倒逼R&D投入、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工作,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通过推动企业自建技术研究中心,引进院士成立院士工作站,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使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研发、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从而使一个地方的高新技术企业能够长盛不衰,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的产业发展。
(三)加强转型企业的协同创新
很多企业往往喜欢单打独斗,把本地的同行视为其最大的竞争对手而忽略了外部更大的威胁,企业往往意识不到团结的重要性,直到被各个击破,从而失去整个行业的竞争优势。一个地方的产业转型升级,往往是相关产业链条上一批同类型的企业都需要升级,这些企业面临的困难和瓶颈大多相同,而单靠一家企业技术创新,往往会因企业基础条件、资金、人才等限制而实现不了,因此需要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合作共赢。行业协会可以组织这些转型升级企业建立技术联盟,实现技术升级,在营销、仓储、物流等方面也可以相互协作,降低成本。政府可以搭建公共技术平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些科研设备也可以向企业开放,为这一类型的转型升级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
(四)依托“大孵化器”推动小微企业创新
当前,很多地方都建有孵化体系,如众创空间、科技产业园等,但是这些创新创业平台基本上是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平台之间相互合作、信息共享的少,难以形成合力发挥更大作用。要实现帕累托改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就需要构建一体化的孵化体系,形成“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大孵化器[2],孵化成功之后进入加速器,有了自主生存能力之后,再进入产业园,这样就避免重复性建设和恶性竞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孵化体系的投资主体要多样化,可以由政府主导,市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市场化运营。
三、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
(一)扩大企业创新研发话语权
政府各部门每年要立项很多科技项目,这些项目都有财政资金支持,但是,在项目的方向选择、立项和研发上,企业往往参与甚少,没有多少发言权,很多研发成果因为缺乏落地而束之高阁,造成科技创新与本地经济发展需要相脱节。因此,政府在重大研发项目的立项、支持上,不能只有政府单方决策和操作,要让企业参与,甚至由企业来牵头,增强企业话语权,通过财政资金的支持引导,增强企业的创新投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本地的优势创新资源集中起来,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3]。
(二)推进地方财政金融政策创新
形成统筹联动的科技投入财政政策,改变多头交叉、零散分割投入的局面。财政是推动企业创新的重要杠杆,让财政资金产生更大撬动力需要政策创新。当前各地政府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并不少,但科技投入分散在多个部门,投入交叉重叠,缺乏统筹联动,造成科技资源配置的分散和浪费。这就需要建立跨部门的财政科技项目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改变部门各自分钱分物的管理办法,综合协调政府各部门科技投入专项资金。
整合金融资源,建立风险共担机制,解决企业科技创新融资难问题。可以由人民银行地方支行、工信委牵头,整合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打造一个金融服务网上平台,为企业融资增信。通过平台打通信息孤岛,增强企业与政府、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金融机构可以借助平台对企业借款记录和非银信用信息的查询与综合分析,增强对企业的了解,降低信息不对称对融资的影响,既帮助企业获取科技创新的融资,也帮助金融机构获取客户资源。
(三)汇聚各类人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一是有針对性地引进高层次人才。优秀人才在一个地区集聚能够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企业作为引进人才主体,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引进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产业化能力的领军人才或者是应用型高科技创新人才、高级管理型人才,政府可以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来补贴,形式不拘一格,甚至可以“人不为我所有,但能为我所用”。
二是实施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一方面,鼓励企业科研、技术人才保留岗位到高校、科研院所进修、学习进行提升。另一方面,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允许这些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入股,激励他们更好地从事研发创新工作。
三是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储备足够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引起各地政府的重视,针对一些市场需求量大的热门专业领域和本地产业对口的专业,要扩充师资力量、扩大招生。校企合作要加强,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把实习基地建在企业,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在本地企业就业。另外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本地人才网,做好人才数据采集和分析,把人才供需信息进行对接,精准投放信息,最大可能地留住地方自己培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方.创新扩散趋势下创新创业主体培育的思路:依托大企业的孵化与裂变[J].企业经济,2018,37(2):27-33.
[2] 张道泉.做强特色大孵化器体系构建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广州开发区推进双创工作成效显著[J].中国经贸导刊,2016(25):70-71.
[3] 苏勇,李群.企业开放式创新的主要模式与支撑体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