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在苏俄

2019-09-20 02:57萨沙
美文 2019年17期
关键词:作家文学俄罗斯

[俄] 萨沙

萨沙(Ситникова Александра / Sitnikova Aleksandra) 俄罗斯人。本科毕业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区域与国际研究学部,汉语翻译专业,硕士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

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有300多年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两国外交关系良好并持续稳定发展,对俄罗斯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战略性合作伙伴。2001年,俄罗斯与中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个条约在中俄两国关系发展历史上的地位非同寻常,因为条约总结了近年来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最重要的原则,规定了两国在文化、政治、科技、经济和国际关系中合作的方向。俄罗斯和中国分别开展了“文化与语言年”、“旅行年”、“年轻人年”等文化交流活动。除了上世纪苏联时期的文学交流,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被翻译成俄文。

对中俄文学的交流来说,早在17世纪就已经较多开展。18世纪俄罗斯杂志发表了最早用俄语翻译的中国作品。18—19世纪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有增无减,不仅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得到译介,而且不少有名的作家对中国的文学和哲学都颇有研究。在1759年,中国的《赵氏孤儿》便被俄国著名剧作家А.苏马罗科夫从德文译为俄文,《大学》被俄国作家D.冯维辛从法文译为俄文,А.列翁季耶夫把《大学》《易经》的几个片段从中文翻译成俄文。最初俄罗斯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的哲学作品主要是《道德经》《诗经》《论语》等。古典小说则是 《红楼梦》《白蛇传》《聊斋志异》《金瓶梅》《施公案》《西厢记》等。

20世纪是中国文学在俄罗斯(包括苏联时期)被翻译的最为活跃的时期。十月革命后,中国文学的翻译与发表有了新的机会。1917年以前,进步的社会人士、中国和俄罗斯的卓越文学家和科学家有一定交流。革命后,苏联政府认为在各种范围(包括文化范围)內中苏之间建立和扩大友谊关系的主要任务是要出台官方的政策。在此类官方政策鼓励下,1929年出版了现代作家编写的中短篇小说集译著《真传》(Правдивое жизнеопи сание), 俄罗斯的读者才知道鲁迅、张资平、郁达夫和其他的新文学的代表作家。按照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教授、俄罗斯汉学家A.罗季奥诺夫的话:“在俄罗斯,一开始对中国作家作品翻译得很多,主要是中国古典小说以及1920—1930年代作家的作品。”现代作品主要是鲁迅、郭沫若的文集和老舍、赵树理、张天翼、丁玲的散文选集。

1930—1931年间杂志上发表了В. 瓦西里耶夫、G.卡拉—穆尔扎的一些文章,其中包括G.卡拉—穆尔扎给《文学百科》第五卷写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表达了对新文学的思想政治观点、与革命运动的关系、西方和苏联的文学对新文学影响的关注,表达了作者对文学联盟、著名作家和诗人的评述。这可以看作是俄罗斯(苏联)真正研究中国新文学的开始。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文学翻译的黄金时期,此时中苏关系密切,苏联大量翻译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巨作和现代文学的名家名作。古典的和现代的作品开始被广泛地向苏联读者介绍。同时,还出版了不少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国文学的翻译达到了高潮,苏联各地的出版社都积极出版中国文学作品, 发行量很大,广大读者对新中国的态度非常热情。这个时期,苏联方面积极翻译鲁迅、茅盾、郭沫若的作品,也翻译了一些非文学艺术类作品,比如,农业的、自然科学的、技术的、工业的等等。这反映了中苏之间多方面的合作和文化的交流。

50年代后,两国关系开始紧张起来,中国文学,尤其是现当代文学在苏联的传播就遇到了很多困难。

俄罗斯汉学家、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A.罗季奥诺夫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苏联解体后中国新时期小说散文在俄罗斯的传播状况》中写道:“随着(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逐渐正常化,文学交流也得到了改善。每年出版3至5本中国现当代文学选集,而且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其发行量也比较大。”

苏联解体后,中国文学的翻译情况虽然得到改善,但较之(上世纪)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版社失去了国家的支持,它们不愿意出钱来翻译和出版并不一定畅销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A.罗季奥诺夫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苏联解体后中国新时期小说散文在俄罗斯的传播状况》文章中还说:“中国50—60年代甚至80年代的文学作品给很多俄国读者的印象是政治性太强,而俄罗斯当时刚刚告别了苏联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文学不再有多大的吸引力了。”同时,在俄罗斯市场上中国文学的作品基本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哲学作品,有传奇和神秘东方文化色彩的作品等。比如,《易经》等一些关于风水的书,孔子、老子的作品等,比较受读者的欢迎。因为这些作品大部分已经有俄文版,再版就不再是那么麻烦的事情。

按照A·罗季奥诺夫的说法,1992-2009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与翻译有以下的特点:

1)发行量极小。每本只有1000-30000册。一位俄罗斯汉学家、翻译家I.叶果罗夫在接受《花花公子》杂志专访时提出,俄罗斯出版社和读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他们认为中国文学是没有意思的。所以中國现当代文学在俄罗斯的需求比欧美文学低。

2)大部分的书是中国大使馆、中国作协或者俄罗斯政府在某个重要活动(如1999年新中国50周年国庆、2003年圣彼得堡建市300周年、2007年俄罗斯中国年等)框架内资助的项目或者俄罗斯译者个人资助的项目。但这些书具有非商业性质,负责出书的出版社对推销或再版此类书有时并不是很在意。

3)社会影响非常有限。媒体或者网上发表的评论虽然大多是正面肯定和赞赏的,但是由于发行量小,销售地区主要限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出版社没做多少广告,所以广大读者无法知道该书的存在,而且在俄罗斯书店里也找不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作品,只是搜索网络商店可以找到。

4)有关出版社都是莫斯科或者圣彼得堡的。其销售和广告能力很有限,因此他们出版的中国文学书籍的流传地区主要限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市。

还有一个特点是,大部分在俄罗斯传播的中国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比较少。

从2005年开始,俄罗斯出版界自己发起并承担所有费用的翻译出版项目有棉棉的《糖》、卫慧的《上海宝贝》和《我的禅》、蔡骏的神秘惊悚悬疑作品《病毒》和《诅咒》、姜戎的《狼图腾》、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

这个时期,有些中国作家的作品是从英译本转译过来的俄译本,比如,棉棉和卫慧的小说。编选和翻译出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俄罗斯出版社相信这类作品应有销量,因为他们认为选译的作品都是已经有了英文本的,是在西方受欢迎的,所以在俄罗斯也应该受到欢迎。然而,俄罗斯网媒对这些小说评论很少,也没有看到它们的再版,所以可以说,俄罗斯读者对这类小说并没有兴趣。A.罗季奥诺夫在接受《消息报》专访时提出:“比方说,《上海宝贝》在西方走红的原因之一,是该书曾受到中国官方的批评。西方人可能因此而关注和追捧它,但对今天的俄罗斯人来说,这个理由并没有多少吸引力。”

苏联时期,俄罗斯翻译出版中国1970—1980年代的作品比较多。但是,1990—2000年代的文學作品不太多,但据我了解正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这些作品当中有不同流派的创作,比如,改革的、反思的、寻根的、市井的、历史的、美女的、恐怖的等等的作品。这些反映中国现当代的状况的创作,我认为应该会引起不少俄罗斯读者的兴趣。上世纪最后十年,俄罗斯对以下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关注较多:冯骥才、王蒙、贾平凹、 残雪、张洁、王安忆、巴金、铁凝、余华、苏童、谌容、陈村、叶辛、卫慧、蔡骏、汪曾祺、王小波。有一部分作品,比如,王蒙的《春堤六桥》《听海》《风筝飘带》《春之声》等被收入2—3本不同的文集,出现过 35次之多,可以说,王蒙是在俄罗斯最受重视和欢迎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另外一位受欢迎的中国作家是冯骥才,他的作品也在俄罗斯翻译发表过23次之多。A.罗季奥诺夫认为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受欢迎有明确的原因。王蒙的哲学小说与俄罗斯长辈知识分子的世界观相似。而冯骥才作品的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源自该小说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1992—2012十年间在俄罗斯出版的25本中国文学选集一共收录了75位作家的176篇作品。因为选集中难以收入长篇小说,所以只好把重点放在中短篇小说上。一共印刷了110000册。2013年中俄两国签署《中俄经典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合作忘录》,两国商定在5年内双方各翻译50部,总共翻译不少于100部作品。到2016年,已翻译出版44部,在俄罗斯翻译出版中国作品18部。2016年,在“中俄媒体交流年”期间,共同举办了“中俄互评最有影响的十部文学作品”活动,中俄两国总理出席了在圣彼得堡康斯坦丁宫举行的揭晓仪式。活动在两国广大读者中得到了热烈响应,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在最近几年内,中国古典文学的作品《红楼梦》《三国演义》在俄罗斯再版。而且,在俄罗斯第一次出版王蒙的《活动变人形》(2014)、铁凝的《笨花》(2014)、莫言的《生死疲劳》(2014)《变》(2014)《红高粱》(2017)、何建明的《落泪是金》(2014)、毕飞宇的《推拿》(2016)、余华的 《活着》(2014)《许三观卖血记》(2016)《兄弟》(2015)、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2015)《我叫刘跃进》(2016)《手机》(2016)、王安忆的《长恨歌》(2015)、麦家的《密码》(2016)、刘慈欣的《三体》(2016)《三体II:黑暗森林》(2017)、盛可以的《北妹》(2016)。此外,俄罗斯还翻译出版了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集,比如,《多善少恶:20-21世纪初中国散文》(2013),其中包含清晰地反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形形色色和民族文化风味的贵州作家的作品。《重瞳:20-21世纪中国散文》(2015),包含安徽作家的作品。《红鞋:中国年轻作家作品集》(2014),《边境城市:20世纪的中国小说》(2013),《第四十三页:21世纪的中国小说》(2011)等。

按照出版者所述,选择什么样的作品被翻译有几个标准,但最重要的是要在作家自己的祖国受欢迎,且受到国家奖励。另外,很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作品在俄罗斯关于中国文学的网站上或者翻译者的博客上也有发布。比如,在Magazeta,Senwen的网站上,就可以找到许多中国作家创作的作品,以及对他们的作品的评论。

上述这些作品显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多样性,在这些作品中反映了20-21世纪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过程。而且作品体裁多样,包括侦探小说、奇幻作品、历史作品、日常生活作品等。应当注意的是,以前大部分作品是从英文翻译成俄文,但目前所有的作品则是直接从中文翻译成俄文,因此可以避免第三语言带来的“错误”。但是,因为有些作品所表现的文化层面俄罗斯人很难看懂和理解,所以,有的中国作家的作品就不会被俄罗斯人翻译。

A.罗季奥诺夫认为随着中俄关系的发展,俄罗斯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会越来越大,读者不仅开始重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而且开始重视现代文学中提出的当前的重要问题。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0月12日,由圣彼得堡安芙拉出版社出版的、I.叶戈罗夫翻译的《酒国》俄文版全译本旋即在俄罗斯全面上市。从这个时间开始俄罗斯文学家和读者的兴趣迅速转向莫言的作品,同时也开始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产生兴趣。这一点,不仅在俄罗斯是这样,我相信在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正是因为莫言的获奖,全世界的目光才瞬间转向了中国。

猜你喜欢
作家文学俄罗斯
作家谈写作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我和我的“作家梦”
文学小说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