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 沈怀良
8月的第一天,家住重庆袁家岗的龚洪平,首单任务是为客户代办车辆年审。
早上8点,龚洪平从客户那里接过车,9点半左右到达重庆南岸区七公里检测站,完成检测并交还给车主,大约是11点。这一单,龚洪平挣了300元。
在重庆,像龚洪平这样的人是一群比较特殊的工作人员。所谓特殊,就在于他们既不是专业化的就业人群,又没有固定的职业名称,工作内容得视情况而定:代购、代送文件、代人挂号排队、寻医买药。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代人健身,代陪客户一起吃饭、逛街、购物,不用自己花钱,还能挣到钱。
“就称我们为跑腿服务人。”龚洪平说,他们是重庆的一个“跑腿”服务团队,从最初自己1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人。
“代经济”进入人们的生活
事实上,帮人跑腿获取报酬的做法并不鲜见。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e代驾了。朋友聚会喝酒后,通过它可以找一位代驾司机,帮助自己将汽车安全开到家。成立近10年的e代驾,目前在全国数百个城市拥有几十万名代驾司机,据说高峰时订单超过12万份。
特别是在当下,借助便捷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代经济”正以更加专业和本土的姿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在位于重庆大学城的某高校,大三同学小刘制作了一款替人跑腿服务的小程序APP,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在APP上发布信息。诸如去收发室代拿快递、去校门口代取外卖、去办公室代交作业等,每次5元到10元,彼此线上交易。刘同学称,平台收取20%的服务费,一个月下来有1000多元的收入。
刘同学说,自己学的是计算机专业,通过做平台、建群聊、发送信息,寻找“商家顾客”“服务人员”,进行沟通协商,宣传推广,从而赚取费用,维持运营。他认为对自己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创业锻炼。至于钱多钱少,他并不十分在意。
据记者了解,“代经济”创业项目正在受到资本的青睐。超市代购项目“即买送”刚开业就获得了1500万元的天使投资。e陪诊创始人岳建雄更是豪言:中国每年有33亿人次就诊,单是北京每年就有2.3亿人次就诊,每天有70万外地来京就医的病人,67.5%的人看病有人陪诊。对于e陪诊来说,只要解放1%的人就是60亿元的市场,代人陪诊“钱景”不可限量。
跑腿服务五花八门
据龚洪平介绍,他的团队提供多种代办服务。比如代购、急送物品(可邮寄、可发车异地),排队挂号,公司业务代办(公司注册、变更、报税、商标注册等),车辆上牌、过户、年审等。
除此之外,龚洪平的团队最近还推出了“普通提醒”与“疯狂监督”,按照客户要求的方式和时间,提供准时提醒客户服务,两种服务费收取标准都是每次20元。
“你们可以去帮我健身吗?”前段时间,一位陌生女士加到龚洪平的微信询问代健身业务,做了接近7年跑腿服务的龚洪平也感到纳闷。
进一步交流后,龚洪平得知:“原来这位女士说她在网上看到重庆一位健身主播的减肥课程,刚好那位主播在重庆有套健身房,就想让我们去健身房试一下是否有效果。”龚洪平告诉记者,双方经过洽谈,龚洪平代对方健身1个月,每健身一次服务费100元,健身房费用由对方承担。
就这样,龚洪平7月22日来到了客户所说的位于观音桥红鼎国际的一家健身馆,在健身教练的指导下开始了第1天的训练。
“跑步机跑完四五十分钟,然后做大概半个小时的开怀跳和高抬腿。”龚洪平说,每次的训练差不多都是这些,有时跑完步后做平板支撑和腹肌练习。
每次健完身后,龚洪平都要打卡朋友圈,分享训练视频,把每天的体重变化私信对方,让客户监督。
代客户健身一次还有100元收入,“我也是头一次遇到”。龚洪平笑着对记者说。
“7年前刚开始做跑腿服务时,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对。”龚洪平告诉记者,但在多年的实践中他发现,“其实找我们办事的人,大多还是由于时间的原因,要么是太忙顾不过来,要么是情况太紧急。另外有些人对某些业务不熟悉,宁愿花点钱让我们去办。更重要的是,这其中涉及时间成本问题,有的人把琐事、小事交给我们去办,而他们则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懒人经济”和闲置经济的结合
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的“代吃代喝”“代撸猫撸狗”等另类体验消费,在社交媒体和诸多媒体上频频刷屏。直至现在,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代吃代喝”服务,还会出现诸多链接。其中,一则显示“十分钟前来过的”6.4元代喝奶茶的链接,就显示有32人“想要”。
面对此类“花钱请人替自己消费的行为”,艾媒咨询分析师刘杰豪表示:“社交场景在催生这种个性化消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年轻消费者需求趋势变化较快,这种小众且新兴的消费行为更像是一场社交游戏,想在市场上持续风靡面临不少挑战。”
而对于类似跑腿有一定实际需求的“代经济”或许有着不同的解释。此前,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说:“‘代经济可以看作是‘懒人经济和闲置经济的结合,代理人通过出售自己的时间来替代他人时间,从而获取经济利益。未来,时间成本会变高,而不同的人时间价值又会有所差异。‘代经济在未来发展空间可想而知。”
不过陈礼腾同时也表示:“在買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