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飞
我原来并不知道秦钜这个名字,第一次知道秦钜了解秦钜是读刘声木的笔记《苌楚斋随笔》后。我们知道,作者刘声木(1876~1959),安徽庐江人,字十枝,原名体信,字述之,是清代四川总督刘秉璋的第三子。光绪末,分省补用知府,历官山东、湖南学务,民国后居上海,解放后任市文史馆馆员。他因出生在晚清多事之秋和达官之家,故于时政及宦途内幕颇有所闻;又因他博览群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或看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他的笔记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一个人一辈子,到头来总要给子孙留下点什么,有时留下的并不是高官厚禄,家财万贯,只要有一片阴凉,就能让后人受益无穷了。只是千万不要给子孙留下千古骂名,那样不但自己遗臭万年,连子孙都跟着抬不起头来,甚至连他们自己的一世英名也因父辈祖辈造的孽而遗失殆尽,不留点滴痕迹。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二月,金兵进犯蕲州(今天湖北蕲春)。秦钜和知州李诚之率领3000将士与侵略者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的秦钜拒绝了士兵们劝他带领家人离开的好意,拉住一双儿女毅然跳入城下熊熊燃烧的烈火,另外四个家人也跟着跳了下去。场面异常壮烈。
秦钜死后,皇上封他为烈侯,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为他在蕲州城建了庙,皇上还亲自为其庙赐额,御题“褒忠”二字。但我到湖北蕲春去过两次,我知道蕲春在宋代有参与纂辑《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巨型类书的文学巨擘吴淑;在明代有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和著名战将康茂才;在清代有著名文学家顾景星、陈诗和首创中国海运的陈銮;在近代有辛亥革命先驱詹大悲、田桐,训诂学家、“章黄学派”创始人黄侃,“一二·九”运动组织者、华北抗日联军司令董毓华以及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胡风等,唯独没有注意这座由皇上亲题“褒忠”二字的古庙。想想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秦钜是秦桧的曾孙,有了秦桧这个老太爷,秦钜的一世英名,几乎被人遗忘。
其实,早在秦钜去蕲州赴任前,朝中就展开过一场争论,当宋宁宗召集群臣商讨抗金对策,老臣赵放提议让“文武兼备,报国心切”的秦钜领兵抗敌时,就立即遭到众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秦钜是大奸臣秦桧的曾孙,其祖恶贯天下,万人唾骂,用此人,必然要贻害国家。”后来宋宁宗采取折中的办法,封秦钜为蕲州通判(与州郡长官共同处理政务的官员)兼领守备事务,才让秦钜有了那次报国的机会。但秦钜自己和一家人的献血,并没有洗去秦家人的耻辱,“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与秦桧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的秦姓人都这样说了,还讲秦家人的直系亲属吗?
刘声木在文章中说,“南京城内状元境本名秦状元境,秦桧故地也,后人因秦桧之奸”,将“秦”字也省略了。其实,省略的何止这些,我们现在最常用的宋体字,也是秦桧创造的,但现在有柳体字、欧体字、颜体字,就是没有秦体字,也是因为“秦桧之奸”的缘故。
还有就是刘声木在《父子俱状元》中说的,秦家不但秦桧是状元,他的儿子秦熺(1117~1161)也是狀元。“父子俱得状元者千古罕见,亦科名之佳话,惟南宋秦桧及其子熺均系状元”,“湮没不传”。前年我去山东东平县见过当地人为宋代著名的梁灏、梁固父子二状元建的牌坊,记得上面还有兖州太守金一凤题写的楹联:“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听说当年乾隆南巡时,路过州城,拆除南门至北门跨路牌坊几十座,唯遇“父子状元”牌坊时,从其上面搭天桥而过,没有拆除。不过乾隆没有拆除的牌坊在“文化大革命”中荡然无存了,我见到的那座石坊,是1997年依原坊图像重建的。可见千百年来,人们对这对父子状元的羡慕和称颂。
有时我就想,秦桧别说做到包拯、海瑞一样的清官,就是做一个平平庸庸的宰相,只要自己不贪不占,不佞不奸,不但他自己会名垂青史,儿孙们也会流芳百世,让人羡慕、崇拜、赞颂不说,叫桧的名字肯定比现在多得多,姓秦的人家也会因此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些,值得那些为官为政又不廉者,三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