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拥军
摘 要:语文教学活动是预设与生成的共同产物,如何把握好课堂生成型资源,如何协调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已经成为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整合预设与生成,尤其是积极捕捉生成性资源,才是激活语文课堂、提升教学成效的根本。
关键词:语文教学;预设;生成;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4-0057-01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内容正向着启发性、开放性、趣味性的方向转变,而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差异性,也使得语文课堂充满复杂性、丰富性和多边性。精彩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如果说精心预设是语文课堂成功的前提,那么丰富的生成则是语文课堂成功的关键。教师应使预设与生成协调统一,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秩序、有意识的活动,其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的预设。教师全面把握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的實际情况,并适度预设和把握教学过程,对于掌握好课堂教学活动的节奏,维持好课堂秩序,以及确保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忽视语文课堂的不确定性,放弃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过度、过紧密的预设,只能使课堂看似环环相扣、节奏紧凑,实则丧失语文课堂应有的活力。正确的方法是在课前充分备课,适度预设,在课堂上允许生成性资源的产生,并积极对其进行捕捉和利用。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小学二年级下册《狐假虎威》一课的教学中,初读课文后,教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小动物们看到狐狸以后,为什么会害怕呀?”这时,大多数学生都像教师预设的那样答道:“因为狐狸身后跟着老虎”“因为小动物们害怕老虎”“因为狐狸借了老虎的威风”等等,但是有位学生出乎老师意料地答道:“因为小动物们害怕狐狸吃掉自己。”此言一出,一些学生跟着附和,认为确实可能存在这种情况,另一些学生则反驳这一言论,认为狐狸不能吃掉动物们。针对这个情况,教师立即上网搜索了狐狸的捕猎习惯,并找到一张狐狸在雪地里捕猎的动态图片,向学生们展示道:“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狐狸是怎样捕猎的。”狐狸跃至空中再一头扎下的滑稽的捕猎动作引得学生们哈哈大笑,同时,学生们也通过这张图看到了狐狸的体型。教师接着追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狐狸可以捕捉野猪、小鹿、兔子并把他们吃掉吗?”学生们纷纷答道:“不能,因为狐狸太小了。”随即,教师简要介绍了狐狸的捕食习惯。如此一来,学生们不但增长了知识,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狐假虎威”的由来。
预设与生成,虽然从内容上、本质上、时间上、空间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别,但两者均是促进教学目标达成,促使学生智力、技能、情感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两者的关系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教师可将预设与生成有机整合在一起,使两者相辅相成、协调作用,共同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三亚落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问道:“同学们,你们欣赏过落日吗?”有位去过三亚的学生答道:“我看过三亚的落日。”教师顺势追问他:“三亚的落日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把三亚的落日情景描述了一番,这是教师课前并未预料到的情况。教师借助这一生成性资源,激发了学生对三亚落日美景的好奇和向往,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增色不少。而这样的情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并不少见,富有预见性的预设能使课堂教学的开展有章可循,向着理想的方向前进,而动态化的生成性资源,则使得课堂活动的开展充满挑战与惊喜。两者的有效整合和协调作用,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组织控制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成性资源能够及时被捕捉和挖掘出来,并与课堂预设有效整合。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下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工作中大胆实践和摸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曾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真正精彩的语文课堂,应充满美妙的“邂逅”,这样的教学,才能称之为艺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甚至放弃自己的预设,顺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创造生成性资源,并积极利用生成性资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学生答道:“出自《西游记》。”教师追问道:“你们听说过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吗?”学生们纷纷讨论起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由于多数学生对《西游记》已十分熟悉,教师干脆不再按照预设的思路进行教学,而是改用任务型教学法布置了“编排三打白骨精课本剧”“为孙悟空和白骨精写内心独白”等任务。如此一来,学生们积极思考、交流,不但课堂生成资源丰富起来并得到了有效利用,而且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锻炼。
综上所述,在备课与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学氛围、课堂节奏,使预设与生成协调统一,和谐发展,使两者共同发生作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学习成效的提升,让语文课充满生机、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李晓皎.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5).
[2]荣莉萍.让预设与生成在语文课堂中和谐共振[J].青海教育,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