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看镜头!”这是摄影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对相机很陌生,看见都躲,以为是个能吃人的家伙;1956年,照相机生产起步,当有人拿着相机拍照時,总会引来很多人围观;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科技迅速发展,也把依托工业技术的相机带到普通家庭,人们纷纷涌入照相馆,像明星一样去拍照片;如今,谁要掏出手机,几个脑袋便不自觉地凑到一起……从陌生到好奇,从奢侈到普及,相机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图为1981年,一名摄影师到北京大兴采风,遇到一群好奇的小朋友围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照相机属于奢侈品,照相更是只有明星才有的待遇。图为20世纪70年代,革命京剧《杜鹃山》的女主角柯湘扮演者、京剧演员杨春霞在山东淄博一家照相馆拍照。
上世纪90年代,杂志、期刊上的摄影大赛层出不穷,比赛也给影像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摄影师开始创作,被摄者也开始像明星一样自信地摆出各种造型。图为1994年,在深圳,一群摄影师为泳装模特儿摄影大赛搞创作。
新千年后,各种各样的傻瓜相机成为很多家庭的必备品,拍照片对普通人来说不再是奢侈的事。人们开始在每个自己到过的地方留影,记录成了相机最重要的价值。图为2004年10月,两个小男孩随家人到北京旅游,人手一个相机,边走边拍,煞有介事。
近年来,数码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影像生活得到了彻底改变。相机、带拍摄功能的手机演变成辅助人们记忆的最完美工具。图为2019年6月,北京一个晴朗的周末,外出游玩的人们被景色吸引,都不自觉地掏出手机,记录下美好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