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国之臂掖

2019-09-20 03:36胡杨
读者欣赏 2019年9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张掖中原

胡杨

亿万年的地质演变,在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带,造就了一块多姿多彩的土地:丹霞、雪山、冰川、沙漠、湿地……

几千年来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使者往来、商旅云集,造就了一块神奇的土地:石窟、长城、古刹……

高耸入云的祁连山、奔腾不息的黑河,造就了一块丰腴的土地:草原、绿洲,遍野的牛羊、丰饶的物产……

中原文化和西部文化在这里交汇,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里融合,华夏文明和世界其他三大文明在这里交流,赋予了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一切,奠定了张掖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战略地位,彰显着﹃金张掖﹄的含金量。

通商廊道:无数铃声摇过碛

位于河西走廊中心地带的张掖,首先是一条通商廊道。在古老漫长的丝绸之路上,张掖这条天然的廊道,南依祁连,北枕合黎,绵延伸展,犹如一条璀璨的玉带,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精华;它又似一座天然的桥梁,让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匯集,或西传东渐,或北上南下。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拱卫,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环绕,山地—绿洲—荒漠—草原,形成了一个完整循环的生态系统。

站在历史长河的岸边看张掖,时而大漠孤烟、金戈铁马,时而牛羊遍野、五谷皆饶。月氏、乌孙、匈奴、汉、吐蕃、回鹘、吐谷浑、党项、蒙古等众多民族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

汉唐时代,张掖是除古都长安之外最大的商贸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补给之所和贸易重镇。元代设甘肃行中书省,治所就在甘州。明、清两代,甘州城内会馆多达几十家,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商旅皆汇聚于此,商贸文化是张掖区域文化的鲜明特色。

隋朝初期,张掖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隋炀帝非常重视张掖在丝路贸易中的重要作用,为了繁荣经济,隋炀帝对到张掖进行贸易的胡商“啖以厚利,导使入朝”,胡商途经驿站须设宴款待。为方便交易,隋炀帝还下令修建了专供商人辗转休息的场所。这样一来,从西域到中原进行贸易的商人越来越多。历史,应该记住那次西域各国使臣与隋炀帝举杯共饮的大聚会,它使丝绸之路在汉末被阻绝后,重新出现了胡商“往来相继”的繁荣景象。

汉武帝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为张掖命名,因此,张掖自被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开始,就是一个体现国家意志、展现国家作为的地方。河西走廊之南,祁连雪峰屹立,群山连绵,人迹罕至;河西走廊之北,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广阔无垠,近乎生命禁区。张掖居河西走廊中段,扼走廊之咽喉。和平年代,张掖是商贾云集的贸易重镇;战乱时期,张掖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冲。

文化运河:明月羌笛戍楼间

作为河西走廊的一部分,张掖更是一条文化运河。驼铃叮当、使者往来的丝绸之路,被誉为“世界文化的大运河”。张掖就处在这条文化大运河的黄金节点。

在历史上,张掖为关中、中原的门户,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势力强盛之时向西发展的重要根据地。张掖雄踞河西走廊中部,南望祁连,雪山嵯峨万仞;北通沙漠,紫塞延袤千里;西邻酒泉,绿洲阡陌纵横。从文化方面看,这里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点。由于自然环境和民族传统的差异性,生息于此的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共存,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并举。另外,在语言、饮食、生活习俗等方面,各民族都有自身的特点。河西走廊处于农业、牧业的过渡地带,各种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兼容并包,表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明显的融合特点。

张掖自古就是一座坐落在湿地上的城市,素有“半城芦苇半城塔”的美誉。流经张掖的黑河,仿佛眷恋着这片土地,用它汩汩的流水滋养着这里。

黑河滋养下的“金张掖”是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也是宗教传播的通道。佛教正是沿着丝绸之路向中原传播,张掖的“半城塔”足以证明这里曾经佛教繁盛。

数千年风云变幻,多种文明元素渗透浸润,民族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等多种文化异彩纷呈,使张掖既具有足够的历史长度,又具有足够的文化厚度。金塔寺的高肉雕飞天雕塑,马蹄寺的汉传佛教寺院与藏传佛教殿宇,大佛寺的中国最大室内卧佛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等佛经典籍,成就了张掖佛教圣地的地位;居延汉简,五凉儒学、经学的兴盛,见证了张掖既传承中原文化又兼蓄西域文明的历史辉煌;西游传说、河西宝卷、九曲黄河灯阵,既是张掖百姓的文化创造,又是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

在古代,张掖位于河西走廊成片丰腴的绿洲之中,各种文化在这里汇集、发酵,产生了爆发力,这种力量穿越了荒凉的戈壁和大漠,使草原和绿洲的花朵成为丝绸的色彩。

张掖是中国远古文明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勤劳、智慧、勇敢的祖先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留下了大量的遗存。十六国时期,众多西域佛僧来到这里,译经授徒,蔚然成风。隋唐时期的九部乐中,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都是经由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并在长安宫廷中盛行不衰。至于民间的胡旋舞、胡腾舞、杂技以及胡服、胡食等,也都是先在这块土地上流行、传播,然后风靡中原。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使这里成为中国历史上率先向西方开放的地区。

沙漠之舟 摄影/刘惠 拍摄于张掖市临泽县

西大河印象 摄影/桂政全 拍摄于山丹马场

金塔寺高肉雕飛天雕塑 摄影/陈冈 拍摄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

千百年来,张掖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而且在今天,这片土地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河西走廊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给张掖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新时代的张掖,必将承担起“一带一路”文化互鉴的国家使命。

丝路要津:羌笛横吹续传奇

张中国之掖,开世界之窗。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自古就处于东西文明交汇、碰撞的“前沿地带”,中原王朝的历朝历代,都把张掖作为经略西北地区的战略支撑点。昔人云:“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保河西,必斥西域”。打开中国历史地图册,自然会发现,元代以前,拥有张掖的中原王朝—西汉、东汉、西晋、隋、唐,不仅彻底掌握了抵御游牧民族的战马和地理资源,更有纵横捭阖、从容布局的战略主动权。一旦丧失此地,往往只能偏安一隅或者被动防御,使国家陷入持续的分裂混战之中。

河流与山脉是人类最初的家园,是文明的起点与边界。皑皑祁连,滚滚黑河,张掖的故事,神秘且充满了传奇色彩。如果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一处冷兵器时代人类最经典的国家防线,那就是张掖;如果在丝绸之路上寻找一处见证欧亚商贸历史的典型遗迹,那就是张掖。这里的每一块土地,都默然见证着世界与中国的沧桑巨变。

丝路暮归 摄影/吴开春 拍摄于张掖市民乐县洪水镇

骏马奔腾勇向前 摄影/脱兴福 拍摄于山丹马场

大漠孤烟壮山河,羌笛横吹谱新曲。古老的张掖,赓续历史传统;崭新的张掖,描绘发展蓝图。浑厚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必将为张掖未来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张掖中原
继续向北
新时代的啊哩哩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张掖大沙河
校园足球中原行活动掠影
到张掖看黑河
黑河来到了张掖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
“学术敦煌”的定位是丝绸之路文博会保持永久魅力的重要基石
河西走廊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