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玲红,吕开宇,夏 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农业科技园区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1]。中国在20多年的发展中建成了一个覆盖广泛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园区在提升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功能有目共睹。目前,中国共有省级、地市级农业科技园区5000多家,经科技部批准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试点)278家,验收通过的达166家。 《 “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中国拟建设30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300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000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截至2017年12月底,前7批建立的24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面积579万亩,示范区2.0亿亩,累计引进培育农业企业总数达8700多家,引进培育和推广新品种5.55万个,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2.2万项,审定省级及以上植物和畜禽水产新品种642项,取得专利授权超过4000项,带动700多万当地农民就业[2]。
随着中国步入经济发展新阶段,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宏观环境和微观基础正在发生划时代巨变,园区创新活动已不再局限于科技创新等传统层面,园区对乡村的影响力也开始辐射到就业、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更广泛领域,其功能定位也从最初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向集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摇篮、农村城镇化试验样本、农业绿色发展先行者、体制机制创新载体、教育培训基地、就业创业阵地、脱贫攻坚战场等功能的综合体转变。而现有农业科技园区评价研究还停留在最初层面,主要强调了科技创新能力,弱化了园区功能的系统性、整体性及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因此,园区绩效评价研究需要结合园区发展内外环境变化、功能定位变化及国家战略变化,在更广阔的视野下继续深入推进。
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关注园区本身发展,从学理上对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特点、功能定位、发展模式、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不同层面探讨。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现代化的产物,是集农业生产资源、农业技术和农业资金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新模式[3],旨在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机制引领农业产业升级[4],其战略功能目前已经扩展至引领农业产业升级、培育新业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5]。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起步阶段面临总体规划缺乏、战略定位不清晰、产业基础薄弱等难题[6],随后又出现了科研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7],经营管理体制障碍使得农业科技园区难以培育大型龙头企业[8],经济效益未达预期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各类园区[9]。随着园区类型和数量的增多,政策和资金扶持方向不精确的问题日益突出[10]。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政策主要有加强功能规划、推行企业化经营、创新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做强优势产业、强化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完善财税土地支持政策等[11,12]。二是,鉴于创新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根基,园区绩效评价主要围绕科技创新能力展开,评价典型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褚保金和游小建[13]围绕产品竞争力、科研环境、政策支持、经营水平、产业基础等环节设计了园区科技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杨秋林[14]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入手,将科技、资金、人才、管理等因素都纳入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潘启龙和刘合光[15]进一步从基础设施、园区规模、区位优势和市场环境等六个方面建立了更加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研究者尝试从创新水平、创新支撑、创新绩效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征求专家意见和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评估模型[16,17]。彭竞和孙承志[18]构建了包括运营管理、产品研发、体制机制、金融支持、人才吸引、文化氛围六个创新维度的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例进行评价,类似的研究还有夏岩磊和李丹[19]。周华强等[20]则从科技园区创新引领、创业孵化、示范带动三大功能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主要对四川省46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评价。在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一致认为,要素禀赋、发展环境、政策支持是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18,19,21]。三是,农业科技园区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只是停留在非常狭窄的范围,无法反映内外环境变化、功能定位变化及国家战略变化对农业科技园区提出的新要求。芮正云[22]指出,农业科技园区能够通过研发孵化、生产加工、示范带动、产业集聚、教育培训和休闲观光六大功能协调乡村经济、社会、生态发展;通过带动周边农民应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在园区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向农民传授生产技能和管理方法,提高农民的市场综合竞争力等,产生收入效应并作用于当地农民[23]。朱学新和张玉军[24]发现,农业科技园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劳动力充分利用、市场活跃、基础设施建设、收入提高和社会关系融洽这几个方面。
上述研究在总结农业科技园区阶段性特征、评价其科技创新能力和探索其经济社会功能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能为新时代农业科技园区综合绩效评价提供有益参考。随着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乡村振兴创建了平台、提振了信心、注入了活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农业科技园区将会在产业基础、县域经济、创业就业、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那么,农业科技园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是怎样的?当前农业科技园区带动乡村振兴的效果如何?接下来应该采取哪些举措更好地发挥园区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对于实现农业科技园区与乡村振兴良好互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在明晰农业科技园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及推进路径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农业科技园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17年度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重点园区创新监测报告2016》中的数据为例,对10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绩效进行评价,提出促进农业科技园区与乡村振兴良好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增强未来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与新时代国家战略契合度提供必要参考。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因此,本文从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进步这3个维度来构建园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学界研究成果、园区实际状况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目标指向和规划要求,根据 《国家重点园区创新监测报告2016》中可获得的数据情况,形成针对农业科技园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其中,农业升级方面设置了4个二级指标,衡量园区企业孵化、品牌培育、科技创新、产业带动方面绩效;农村发展方面设置了3个二级指标,重点考察园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能力及提升要素生产率方面的作用;农民进步方面设置了4个二级指标,评价园区在带动农民增收、就业方面的效应,以及通过教育培训和科普推广提高农民素质方面的成效。
(1)加速农业升级方面的指标。农业科技园区在加速农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是其发展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平台和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摇篮,通过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生产经营规模化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等途径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农业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提升,从而推动农业全面升级。为此,本文选取4个二级指标来衡量园区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方面的绩效,其中,孵化能力促使园区科研成果转化、不断孵化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园区品牌培育会形成规模生产,使各类生产要素向品牌产品优化配置发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及加速农业产业集中;科技创新指标反映的是园区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和新品种等来改造传统农业,使现代农业向前迈进的成效;产业带动指标用技术性收入与生产资料类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总产值比重和园区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这两个指标来测度,这两个指标越高说明园区产业带动能力越强,对产业链的增长加厚作用越明显,对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作用越大。
表1 农业科技园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数据统计
注:对于部分园区部分指标数据缺失的问题,本文运用上一年的数据进行补齐。
(2)推动农村发展方面的指标。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会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农村城镇化实验样本和绿色发展先行者,对于拉动县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将园区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城镇化相结合,能够改善园区及周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绿色农业,极大地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保护农村环境。鉴于此,本文选取3个二级指标来衡量农业科技园区促进农村发展方面的绩效,其中,经济贡献指标用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出口创税额、年净利润额、年缴税额这四个指标来衡量;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主要通过园区加快电商平台构建和信息化建设,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用电商平台数和园区管委会信息化投入来考察;要素生产率是农村集约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分别选取了土地、劳动力、资本的要素生产率来衡量。
(3)促进农民进步方面的指标。农业科技园区发挥教育培训、就业创业、精准扶贫等方面的功能,通过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职业农民培训、科普推广,使农民学习并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农业设施管理方法,提高农民素质。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农户的非农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对于农业科技园区促进农民进步方面的绩效评价,从收入带动、就业带动、教育培训和科普能力这四个方面设置指标来进行衡量。
(1)数据来源。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2017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发布的 《国家重点园区创新监测报告2016》中的第二部分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监测报告”,并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取得。截至2017年年底,前5批验收通过了118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但由于各种原因,118家中有12家没有得到相应监测数据,因此,本文以能获得数据的106家 (区域分布情况见表2)为例进行分析。从表2中可以看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数量最多的省份是山东,有7个;其次是新疆,有6个;湖南和吉林各有5个。从区域上来看,东、中、西部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数量相当,分别为35个、34个和37个。
表2 10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分布情况
(2)描述性统计分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和农民进步等方面的成效显著 (如表1所示)。一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农业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106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共引进推广新科技9744个,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集群;产业带动能力进一步凸显,技术性收入与生产资料销售收入占总产值比重平均为30%;品牌培育功能和孵化功能进一步加强,共有1866个品牌,平均每个园区的在孵企业数、年毕业企业数和新增在孵企业数分别为10.79个,4.63个,3.48个;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融合度高,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高达57%。二是,在拉动县域及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农业科技园区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平均每个园区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额分别为37.74亿元和33.6亿元;在带动乡村建设方面,依托现有资源对园区的规划建设,带动周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共投入了3.9亿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并搭建了736个电商平台。三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农户的非农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并通过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科普推广提升了农民素质。共解决158.9万元就业收入,带动545.6万当地农户就业;园区农户人均纯收入高于所在地农户近2000元,是同期当地农户的1.12倍;园区技术培训和科普能力不断增强,举办2.55万次技术培训,共培训114.39万人,共接待参观考察11.27万次,接待参观考察总人数563.74万人。
为了避免赋权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影响,采用均方差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对原始数据矩阵Xij运用min—max的方法将数据转化为无量纲化数据矩阵Zij:
Zij=(Xij-Xmin)/(Xmax-Xmin)
则j指标的权重如下:
得到的指标权重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一级指标中,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和农民进步的权重分别为0.428、0.278和0.294,这说明农业科技园区在加速农业升级方面的作用最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对于农村发展和农民进步方面的绩效还处于较低水平。二级指标中,经济贡献、科技创新、孵化能力的权重分别为0.133、0.131、0.104,是反映园区绩效的重要指标。三级指标中,权重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园区当年从业人数、园区品牌总数、主营业务收入、新增在孵企业数。
表3 农业科技园区绩效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农业科技园区绩效评价模型,计算106家科技园区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进步方面的绩效指数及助力乡村振兴的综合绩效指数。
(1)助力乡村振兴的综合绩效情况。10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综合绩效水平如表4所示。从总体上来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综合绩效处于较低水平,综合绩效水平平均指数仅为0.126。而且各园区综合绩效水平差异较大,变异系数高达49.97%,综合绩效水平排名前5名依次是淮安、武汉、济宁、和林格尔、泉州,分别为0.407、0.377、0.328、0.304、0.259,而综合绩效水平排名最后5名依次是桂林、北海、哈尔滨、广安、璧山,分别是0.025、0.034、0.035、0.039、0.046,综合绩效水平最高的淮安是最低的桂林的16.28倍。
从两个维度进一步明晰农业科技园区综合绩效水平差异:一是以25%、50%、75%、100%分位数为标准,对各园区绩效水平进行划分。将位于分位数25%以下的省份定义为Ⅰ类园区,将25%~50%分位数的定义为Ⅱ类园区,将50%~75%分位数的定义为Ⅲ类园区,将75%分位数以上的定义为Ⅳ类园区,发现Ⅰ、Ⅱ、Ⅲ、Ⅳ类园区的平均综合绩效水平相差较大,分别为0.062、0.104、0.135、0.203。二是按照园区所在区域进行划分,比较东、中、西部园区在综合绩效方面差异,发现东部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绩效高于中部,而中部高于西部,东、中、西部分别为0.140、0.130、0.101。
(2)促进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进步方面的分绩效情况。从综合绩效的指数结构上来看 (见表5),园区绩效主要体现在对农业升级方面,对农村和农民的示范和辐射带动功能尚未显现。园区对农业升级水平指数平均为0.071,对园区综合绩效水平指数贡献率最大,为55.92%。其中,淮安、武汉、济宁、忠县、泉州这5家园区对农业升级的效应最大,指数分别为0.283、0.228、0.164、0.158、0.135;农村发展和农民进步方面的绩效指数较低,分别为0.011、0.045,它们对综合绩效水平指数的贡献率分别为8.76%和35.33%。其中,济宁、和林格尔、辉山、松原、烟台园区促进农村发展方面的绩效相对较高,分别为0.09、0.087、0.055、0.053、0.042;和林格尔、武汉、泉州、淮安、儋州园区促进农民进步方面的绩效相对较好,指数分别为0.128、0.118、0.101、0.087、0.085。这说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更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对其在县域经济、创业就业、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治理等方面作用的发挥重视不足。
为了进一步分析农业科技园区在促进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进步方面绩效的结构性差异,将综合绩效中农业升级绩效的贡献率占主导地位的园区划分为第一类园区 (表5中无底色显示),将农民进步绩效的贡献率占主导地位的园区划分为第二类园区 (表5中用底色显示)。发现10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第一类园区有82家,绩效主要体现在对孵化能力、品牌培育、科技创新、产业带动等农业升级层面,对农业升级的平均贡献率为60.19%,其中,毕节园区对农业升级的贡献率作用最大,为82.7%,这当中对农业升级作用最低的松原园区的贡献率也达到了41%。剩下的24家为第二类园区,绩效主要体现在对农民收入、就业、技能和科普能力的提升上,对农民进步的平均贡献率为64.41%,哈尔滨、北海、桂林这3个园区对农民进步的贡献率都高达90%以上。而在农村发展方面,目前科技园区的作用还非常有限,对农村发展贡献率最大的是松原园区,贡献率也仅为35.34%,接下来依次是和林格尔、烟台、济宁、荆州园区,对农村发展的贡献率分别为28.5%、27.77%、27.58%、26.16%,有85家 (超过80%)园区对农村发展的贡献都低于10%。
表4 不同类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综合绩效
表5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绩效结构情况 (按照综合绩效水平从低到高排列)
续表5园区简称农业升级绩效农村发展绩效农民进步绩效园区简称农业升级绩效农村发展绩效农民进步绩效园区简称农业升级绩效农村发展绩效农民进步绩效淮安0.2830.0370.087平均值0.0710.0110.045
(1)农业科技园区对于推动乡村振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带动乡村振兴的综合绩效还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科技园区带动乡村振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拉动县域及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提升素质等方面。10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乡村振兴的综合绩效水平指数平均仅为0.126,处于较低水平;各园区综合绩效水平差异较大,变异系数高达49.97%,综合绩效水平最高的淮安园区是最低的桂林园区的16.28倍;同时,农业科技园区绩效的区域特征明显,东部地区园区绩效水平高于中部,而中部高于西部。
(2)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强调农业科技创新产出及其在农业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弱化了园区功能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对其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基层体制机制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就业创业、脱贫攻坚等方面功能作用的发挥重视不足。使得当前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绩效主要体现在农业产业升级方面,对农村和农民的示范与辐射带动功能尚未显现。园区对于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和农民进步方面的平均绩效指数分别为0.071、0.011、0.045,对综合绩效指数的贡献率分别为55.92%、8.76%、35.33%,并且有85家 (超过80%)园区对农村发展的贡献率都低于10%。
首先,强化高新技术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引领,使农业由增产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推动农业全面升级。一是使科技创新成为园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强化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推动设施装备升级和技术集成创新,促进农业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增加它们在园区的集聚程度,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快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借助 “互联网+”提升园区建设质量和水平。二是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产品向绿色化发展;强化园区在绿色农业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功能,支持农业园区组建绿色生产检测机构和专业化服务公司。三是强化品牌是产品 “灵魂”的引领。推动园区品牌建设、品质管理,引导企业重视品牌塑造,提升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其次,促进园区 “融合”发展,带动农村建设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转型,推动农村全面进步。一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村社会发展;以休闲旅游观光功能为主导,充分发挥教育培训、文化传承等功能,推动实现 “乡风文明”;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发展各类农村中介组织,推动农村 “治理有效”。二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建设实现新突破。探索 “园城一体” “园镇一体” “园村一体”等发展新模式,在园区规划和发展的特色上下功夫。三是实施 “农业园区+扶贫工程”,带动精准脱贫。通过 “农业园区+扶贫工程”,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极大限度地吸纳贫困农民到园区就业,使农业科技园区成为服务于农民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最后,拓展园区创新创业和职业农民培训,促进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推动农民全面发展。一是吸引培养人才,引导农业园区与农村创新创业基地对接,使园区按照全产业链、价值链的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开展创新创业,培育园区创新创业示范样板。营造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发挥创新型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在园区发展中的作用。二是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鼓励农业园区积极申报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加大培训投入,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能力,创新培训机制,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