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辱使命 业伟于新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领跑勘察设计风口

2019-09-20 06:44王燕萍通讯员袁子亨
中华建设 2019年9期
关键词:总院中南填埋场

本刊记者 王燕萍 通讯员 袁子亨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从城市高架到湖桥江桥,从城市地铁到地下空间,有这样一群建设者们默默用汗水让城市变得更美丽,不辱使命、业伟于新,用智慧和汗水在天地之间、城市之中绘下精彩的一笔。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市政总院)在新中国的百废待举中应运而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洗礼中更新嬗变,在新世纪中跨越腾飞,从1954年挂牌成立,迄今,已陪同新中国迈过大片时光。

匠心筑梦 民生工程入民心

“立足中南、辐射全国”是中南市政总院的市场布局。建院65周年来,该院走出了一条“项目与服务同行”的道路,先后在珠海、深圳、东莞、汕头、福州、厦门、海口、上海、杭州、南京、青岛、昆明、南宁、重庆、成都、南昌、贵阳、西安、郑州、兰州、新疆等30多个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形成了“总院为依托、分院为骨干”的服务体系。

曾经,从欢乐大道高架桥驱车去武汉火车站,在北洋桥附近,总会闻到一股难闻的臭味,夏季尤甚。因为,欢乐大道一侧,就是巨大的北洋桥垃圾填埋场。

宁波竹产业园站效果图

北洋桥垃圾场于1990年正式投入使用,位于洪山区白马洲村、北洋桥村区域内,占地559亩,渗沥液积存总量约106万方。主要消纳整个青山区、洪山区和平乡、武昌区徐家棚、杨园街一带的生活垃圾,设计使用年限20年。2013年,超期服役3年后,北洋桥垃圾场正式关闭,这也是武汉市关闭的市区最后一个垃圾填埋场。

封场5年之后,2018年,武汉将该填埋场的生态修复工程列为第七届军运会环境整治工作重点推进项目,项目由中南市政总院承担设计及好氧稳定化生态修复主标段的总承包工作,由此开始,这座有着近30年年龄的巨大垃圾山,开始了蜕变之旅。

“北洋桥紧邻武汉站、东湖的特殊地理位置,给生态修复工程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项目负责人介绍,为助力军运会圆满召开,缩短杨春湖商务区开发周期,垃圾填埋场修复采用了好氧快速稳定化关键技术,将填埋场降解稳定速度比自然稳定的方式提高了20~30倍,将本需要30年稳定期的填埋场,缩短至一年半。

根据垃圾填埋场的现状,项目同时使用柔性垂直帷幕进行隔断,提升修复效率。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消除北洋桥垃圾场的环境污染隐患,防止垃圾场的渗滤液污染东湖水体,满足后续城市公园建设的要求,实现“垃圾变黄金”的设想。

据介绍,填埋场修复后将成为杨春湖核心商务区的唯一一座绿地公园,同时,还将与东湖绿道连为一体,成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引擎,服务周边商务区建设。

不负众望,该项目在2019年武汉建筑及勘察设计行业劳动竞赛“双十佳”选树活动中荣获“十佳创新项目(武汉)”和武汉市“工人先锋号”称号。

2018 年 5 月,该院成立的雄安设计院,承接了容城县城西污水处理厂续建工程(雄安新区招标的第一个市政环保项目)、容东片区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厂(西侧)工程(雄安新区建设的第一个污水处理厂),在雄安新区打响了中南市政总院品牌。

勇立潮头 探索总包和PPP模式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及国内建设行业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建筑业传统发展模式与竞争模式难以为继,这使得勘察设计企业通过转型升级获得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然而,如何“转型”?怎么“升级”?成为当前勘察设计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当前PPP模式大热的背景之下,大力推行PPP模式被认为是支撑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PPP模式为建筑业带来了更广阔的业务市场和更宽广的利润来源。另一方面,由于PPP模式中勘察设计企业作为社会资本方要全程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投融资、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使得施工企业由原来单一的施工承包商向投资商、施工承包商和运维服务商的多重角色转变。而中南市政总院很早便意识到,企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实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发展。

从该院负责的几个项目足以看出拳拳探索之心,例如,该院接手的孝感市董永北路立交桥工程EPC总承包项目,该项目是行业内少有的大型立交工程EPC项目,位于董永北路、G107国道、北京路和澴川路的交汇节点,汉十高铁和京广普速铁路线交叉点附近,是孝感市区交通中轴线北向跨京广铁路进出城的门户。

工程范围南北长约1.97公里,东西长约1.1公里,除十字立交工程外,还包含跨京广普速铁路桥工程和跨黄孝路高架桥工程,总占地面积约229亩。项目建成后,将拉通城市交通纵向主轴,完善孝感城区交通体系,助力孝感市加速融入武汉“1+8”城市圈。

再看武汉江夏区“清水入江”工程,该项目是总投资约51.1亿的PPP项目,由中信工程投资、中南市政总院实施工程总承包,入选国家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并纳入湖北省第一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具有全区域、全系统、全过程、子项多、投资大、周期长、模式新等特点,采用“整体策划,分期建设”模式,通过化整为零以降低项目难度,同时保证子系统的完整性。

“清水入江”工程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主要分为五大类:污水收集及处理工程、雨水防洪排涝工程、给水工程、湖泊生态治理工程及水资源管理工程。共35个子项,拟分四期建设。目前正在进行一期、二期工程的建设,其中一期工程以污水的转输、处理、排放工程为主,二期工程以雨水防洪排涝项目为主。此项目覆盖整个江夏区范围(大部分位于主城区内),全部工程在15年左右完成。

智慧水务+BIM 科技创新推进产研融合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国家强盛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中南市政总院自始至终都将科技创新放在核心位置,紧密结合工程项目开展创新,依靠技术领先开拓市场,其中智慧水务和BIM技术成为两个重要抓手。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各行各业对智慧的理念认知逐渐加强,水务行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环节,被推到了智慧创新改革的风口浪尖,智慧水务已经成为水务行业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为实现智慧水务,该院通过打造基于“物联网+中信云”的水务管理新生态,服务于政府、水司和用户,实现水务全流程、全方位、全功能的智慧化管理。平台总体架构包括展示层、智慧应用层、平台支撑层、基础设施层、物联感知层这五个层级,在展示层上,政府、水务企业和用户这三类使用者可以使用不同的应用服务平台涵盖了水系、供水管网、水厂、排水及用户等整个水务产业链上的业务应用系统,希望实现业务、服务、管理和决策环节的数字化管理,以及水务建设全生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的数字化管理。

清水入江项目启动仪式合影

据了解,这是该院积极践行中信集团“互联网+转型”战略,发挥该院在给排水工程领域的技术优势,联合中信云网公司开展的中信智慧水务云平台的开发工作。目前,该平台已完成项目工厂级系统功能定义和系统原型,构建了智慧曝气模型,完成了巡检功能PC端的软件开发,探索新的价值创造模式。

此外,中南市政总院积极探索BIM技术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造价、运维全产业链中的应用。近两年开展的BIM项目中,获国家级BIM应用创新杯奖2项,龙图杯奖3项,湖北省BIM奖5项。主编的《市政给水排水工程BIM技术》,参编的《市政隧道管廊工程BIM技术》和《市政工程BIM应用与新技术》均已经出版,积极谋求从提供BIM设计服务到提供项目全生命周期BIM咨询服务的转型升级。

杨书平院长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发言

攻坚克难 扫除“拦路虎”

攻坚克难,认真面对每一只“拦路虎”,在中南市政总院人的字典里,没有“认输”。2019年7月,由该院第十一设计院和隧道与地下空间所协同设计的竹产业园站顺利通过土建验收,率先移交至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为宁波至奉化城际铁路工程早日建成通车提供了强有力保证。

竹产业园站位于宁波至奉化城际铁路工程与机场快速路南延南段工程共建段,从下至上分别为设备下夹层、设备层、站厅层、站台下夹层、站台层、市政高架层,站厅层通过人行过街天桥与两侧出入口相连。共建段区间采用“主线上部高架快速路+中间轨道交通+地面辅道”的一体化高架结构形式,局部采用U型轨道梁以降低结构高度,车站采用横向双柱单跨双悬臂“桥建合一”框架结构形式,快速路墩柱与框架柱通过预应力横梁进行结构转换。通过将市政高架和轨道交通的功能融为一体,共建段在空间上实现叠合,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和工程投资。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由于车站投入使用后将同时承受快速路车辆荷载、轨道交通列车荷载及常规的建筑结构荷载,而常规设计软件均只针对某一行业编制,无法兼顾其三。

面对这样的技术难题,该院设计人员巧妙地采用多种设计软件互相校核,融合了公路、铁路、建筑等三种行业标准,圆满完成了设计任务,展现了该院的技术实力,受到了业主充分肯定。

自2017年开工以来,该院积极响应宁波“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决策部署,专门派出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设计代表常驻现场,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设计难题。在宁波市政工程前期办公室机场快速路南延建设指挥部2018年综合管理考评中,该院施工阶段设计配合工作表现突出,曾获得第一、二、四季度设计单位第一名。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有信念就有力量,有梦想就有希望。面对新时代新挑战,中南市政总院人做好了准备……

猜你喜欢
总院中南填埋场
多功能区固废填埋场建设案例分析
城市高强度开发区大型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方案探讨*——以武汉市某填埋场为例
我国填埋场污泥土工特性研究
新型GCL复合垂直防渗技术及其在填埋场的应用
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稿约(2019年)
山东省枣庄市市长石爱作一行访问总院
姚燕率团视察总院枣庄项目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稿约
矿冶总院:以创新为使命践行创新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