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彦
(大连市中医医院内科,辽宁 大连 116013)
结肠癌为我国高发消化道恶性肿瘤性疾病,诱发因素与地域、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相关,男女比例为(2~3)∶1,以40~50岁人群发病率最高[1]。结肠癌患者早期无明显特殊症状,中晚期可出现腹部胀满不适、消化功能紊乱,进而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及黏液血便等,严重者可出现黄疸、水肿、腹水等肝胆脏器功能障碍[2]。传统治疗以结肠癌根治术为主,术后患者愈合时间长,创面损伤大,长期卧床影响胃肠功能恢复,食欲下降及生理、心理负担巨大,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康复[3]。我院通过对结肠癌术后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方案,联合传统辩证施护理念及腧穴刺激,取得理想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科接受治疗的结肠癌术后患者30例,纳入标准参照:《肿瘤疾病诊疗指南》,并通过临床检验和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既往其他脏器恶性肿瘤疾病病史者;对试验药物过敏者;不同意参加临床实验者。纳入患者中,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为(48.3±5.4)岁。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案,监测并复查各项生命体征,术后疼痛对症护理。试验组应用优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包括:①情志护理:术后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并解决患者困难,通过音乐、影像资料等方式分散疼痛注意力,缓解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联合中药内服调节肝郁、脾虚、心气郁结等表现。②胃肠护理:根据辩证施护及中医八纲辨证,对合谷、足三里、气海、关元、中脘、下脘等腧穴按摩及针灸治疗,通经活络,条畅气机。扶正祛邪、和胃降逆、消食导滞。③康复护理:术后鼓励患者早期功能活动,增进胃肠蠕动,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并配合中医“吐息、肢体引导法”,恢复患者胃肠功能并促进局部经络循环,加速愈合。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及情绪变化情况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及情绪变化情况
注:*组间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首次排气时间(h) 首次排便时间(h) SDS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0 6.44±0.26* 15.39±3.64* 57.72±8.76* 36.51±3.42*对照组 30 8.39±0.48 26.87±4.68 57.52±8.51 44.58±6.11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根据SDS心理评估量表评估患者情绪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再采用SPSS19.0软件对实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干预后:①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8.39±0.48)h,首次排便时间(26.87±4.68)h,试验组首次排气时间(6.44±0.26)h,首次排便时间(15.39±3.64)h。②对照组SDS评分(44.58±6.11),试验组(36.51±3.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临床根据结肠癌发病部位及性质拟定具体手术方案,辅助化疗、康复及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切除率及生存率,降低复发率。结肠癌患者病情迁延日久,胃肠功能影响严重,术后极易发生肠胀气、肠粘连及肠梗阻等症状,不利于患者预后康复。传统护理方案以改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等消化功能紊乱为中心,对脏腑气机及机体情志异常改善较差[4]。优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在西医对症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传统中医辩证施护,条畅情志、疏导脏器气机失衡,对局部腧穴按摩及针灸刺激,减轻胃肠道反应,增进胃肠蠕动,促进术后早期排气排便,积极的心理疏导可消除患者抑郁、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
本文选取自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大连市中医医院内四病房接受治疗的结肠癌术后患者60例,应用优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观察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及情绪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证实高效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可疏导脏腑气机,消除负面情绪影响,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可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