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一帆 石谦飞 李昉芳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
平遥古城是一个具有杰出古代建筑作品和象征中华悠久历史及发展文明的世界级文化地理遗产,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显而易见并已经开发的城墙建筑、晋商“票号”的核心区域。作为重点保护的历史城镇,其公共建筑布局和居民院落环境同样显现出重要价值,是承载地方历史、生活记忆和文化传统的载体,可以在加强平遥古城的保护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推动平遥历史城镇进一步保护发展,探寻由信仰建筑空间带动的区域活化发展方法,需要在一方面实地收集和“记忆”大量古建筑资料,另一方面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理论[1][2][3][4][5][6]和参照实践经验[7][8][9],融入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视野和发现方法[10][11][12],在古城保护中“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13],实现把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的目标。
(一)区域发展失衡。平遥古城内部存在发展失衡的现象,部分街区过于拥挤,其他区域无人问津。历史上城池坐南向北,正门为北门,称拱极门。与其正对的北大街及交接的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连同衙门街,共同构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大街上分布着众多票号、镖局、庙宇和驿馆,时至今日,依然是古城中热度最高的区域。然而,平遥古城不只有商业主题的大街,在它们之外的非商业核心区还有鳞次栉比的民居、蜿蜒曲折的巷弄和信仰建筑等公共建筑空间。这些区域如今依然有一定数量的居民居住,却鲜有游客造访。这里部分建筑质量令人堪忧,风貌破坏、街区环境不佳,面临着发展迟缓、活力不足的挑战,与核心商业街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以古城内东北区域中的火神庙片区为例,火神庙作为平遥历史上重要的民间信仰场所,如今在修缮后也成为平遥古城游览通票中的一处景点,然而据观察记录,即使在一年中最旺的旅游高峰五一假期中,专程来到火神庙参观的游客也寥寥无几,平遥的传统文化无法得到全面展示。其实,火神庙周围分布着密集的民居,亦有一处公园(惠泽园),这里本应是本地居民聚集活动的理想场所,适于文化旅游开发,却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因此要实现活化发展的理想景象、实现居民与游客的互动沟通,十分需要进行活化研究和设计开发措施。
(二)风貌散失危险。平遥古城的一些区域面临风貌特色散失的危险,古城自身的独特性日渐淡化。除明清建筑外,对于古城中的一些民国建筑、解放后建造的建筑的保护,并未遵循客观合理规律保护利用,常常出现简单忽视、生搬硬套地将历史元素植入近现代功能或简单构造城区及构筑物的现象。另外,对一些真正保留下来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处理也缺乏与时俱进的考量,常用的做法是将其原封不动地修复并保护起来,部分开放参观,别的部分则直接封存起来。这样的做法割裂了实体与文脉、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未使本地居民的生活融入历史遗迹,也未能充分发挥这些历史遗迹的旅游价值,实际上也非常不利于文物遗迹的保护。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探索一种方法使得历史遗产、地方文化、居民生活共同“活起来”,并带动平遥古城旅游经济持续良性发展。
(三)肌理失调。平遥古城现阶段的建构与功能处处留有迎合旅游发展高峰期大量游客的需求而形成的影子。例如,道路系统划分为内外两个圈层,外圈允许本地机动车、游览电瓶车与人流混行,内层为步行街,两个区域由主要道路上的铁栏杆围挡。另外,上世纪末至今,古城内的学校、医院、邮局等居民生活所必需的配套设施全部迁至城外,造成城内居民生活不便,大多选择前往城外工作和生活,留在城内的多是老年人或租住的商户。
古城肌理受到影响,公共活动方面丰富的信仰建筑空间如今大多废弃、损毁、改变功能,无人问津。而城内居民因失去原本丰富的地方原生性社会活动(晋中地区民间活动参见[11]),地方归属感低落。每到旅游淡季,古城显示出一派寂静萧条的景象,欠乏生活的灵气、旅游的旺气。
其他方面,如平遥古城在环境方面依然需要改善:提高绿化面积、添加宜人的(有游客参与)景观,进一步提升古城容貌和环境吸引力。
当英格曼神甫跟日本军官说到女孩们需要梳洗打扮去出席晚会时,书娟和女同学们正瞪大眼睛聆听。神甫是老糊涂了吗?难道不是他把豆蔻的结局告诉她们的吗?他也要让日本人把她们一个个当豆蔻去祸害?那件男人用来毁灭女人的事究竟是怎样的,如何通过它把苏菲、书娟等毁成红菱、玉墨、喃呢,最终毁得体无完肤如豆蔻,她们还懵懂,正因为懵懂,即将面临的毁灭显得更加可怖。
平遥古城里的人们在社会历史、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广博的民间信仰就是它的体现。建筑方面除风水墙、风水楼、影壁等的外在静止景观外,历史上人们依托古城宫观庙宇、祠堂神社等广泛、动态进行信仰活动,其信仰建筑空间作为地方公共空间,蕴含着独特地域文化,又有公共活动空间属性,研究认为,分布在平遥古城不同区域的民居当中的信仰建筑空间可作为理想的活化载体,以整体带动古城再认识、引起人类地理历史回忆、再显地方特色和促进古城整体划时代升级保护发展。
(一)“地方+”保护路径。按照跨学科视角下的、民间社区驱动“地方—制造”理论,建筑设计只有在杂糅的建筑语境下,完成具有美学特性的、地理标记彰显的、和周围建成及自然环境整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宜居舒适的、致用安全的、文化关联的、驱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设计,才是成功可行的实践[14]。 因此,针对前文所述平遥古城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应从古城内在的历史文化中挖掘,不能生搬硬套现代城市设计方法或直接照搬其他历史城镇保护经验,而真正保护和活化开发利用平遥古城(信仰建筑区域),要认识到(1)整体协调古城中不同区域的发展,避免出现活力不足的角落;(2)宫观庙宇、祠堂神社等信仰建筑空间建筑形态独有,建筑布局实用、不同民间宗教信仰装饰内涵特色丰富;(3)尊重原貌及时对其进行修缮、复原,可再现和彰显本地化独特风貌;(4)保护信仰建筑空间,还有利于恢复古城肌理的结构和功能,信仰建筑作为公共建筑,是街区中居民怀古仰贤的精神寄托,亦是重要的社会公共交往场所;(5)信仰建筑空间折射历史人文信息,内涵地方“文化精神”[5],有利于“旅游+教育”用途;(6)且作为供奉神祇的圣洁场所,传递积极意义,尤其利于旅游经济下区域环境的净化美化。
(二)平遥古城的信仰建筑空间。平遥古城信仰建筑空间在历史上一直是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洪武初年,朝廷中央下诏要求全国城镇修建厉坛、社稷坛、风云雷雨坛等祭祀建筑。在万历三十七年平遥县志、康熙四十八年平遥县志和乾隆三十六年平遥县志中[15][16],都有《祠祀》专门记载信仰建筑情况。万历三十七年平遥县志有云:“按记曰为民捍御后祀,以劳定国则祀,彼风雨雷电山川社稷等神,无容议矣。至三皇、关王诸庙,要皆施法勤事,功德及人,与正典合者也,况其崇祀,又非一日乎?……社稷坛,在城西北;风云雷雨坛,在城南;邑厉坛,在城正北;城隍庙,在县治东;八蜡庙,在风云坛协祭。”万历版县志中的平遥县图显示迟至明万历年间,平遥古城已经形成了南北两门东西四门的“龟城”建制,并且已有宫观庙宇分布于城内外。清康熙平遥县志中的平遥县图更为详细、直观(图1),清朝平遥城的信仰建筑空间已经比明代更加丰富,文庙、文昌庙、关帝庙、真武楼、吉祥寺、集福寺、观音阁、二郎庙,以及城外的帝尧庙、朝山庙、介之推庙、马王庙、龙王庙等信仰建筑空间已经建立起来。从乾隆三十六年平遥县志中的《坛壝》和《祠庙》记载可看出,在明清之交的平遥,信仰建筑空间得到发展并趋于完备。
根据统计(附件1),平遥古城如今可见及可考的信仰建筑有43处,依据建立背景和分布位置可将其分为6个类型:官方背景建立的信仰建筑6处、民间背景建立的信仰建筑21处、商号类信仰建筑3处、住宅类信仰建筑3处、外来类信仰建筑2处、城外信仰建筑8处(详见附表:平遥信仰建筑分类明细表)。这些信仰建筑空间的建造年代、分布位置、规模形制、祭祀神祇、保护现状等方面情况各不相同,共同构成了平遥古城丰富的信仰建筑空间遗存。
另外,平遥古城信仰建筑空间是多个层级共存的多维度有机体,其文化特征在宏观的城市规模层面上主要体现出布局上的宗法性与合礼性、多元性与开放性特征;在中观的街区级层面上体现出了亲和性与节点性、实用性与功利性特征;在微观的信仰建筑与民居内部体现了信仰对象的融合性与杂糅性特征。
历史城镇的活化发展在区域内是有节奏,有重点的,不是整个城镇集体的更新改造。着重进行活化升级的节点或区域可以带动整个城镇的协同发展,并在未来长期持续地为区域注入活力,带来正面影响。
经过调研后的资料梳理,发现平遥古城的非商业核心区可以分为传统式生活区、孤立式遗产区和主题式文化区三种类型(图1),其一大共同点是都包含信仰建筑空间等历史文化节点。
(一)传统式生活区的活化
传统式生活区在一个街区尺度的空间内,包含民居、历史文化节点、公共活动空间等多种要素,居民生活方式呈现范围小、功能齐的特征,已有一定活跃度,活化基础好。平遥的传统式生活区有米粮市区、县衙后区、亲翰门关帝庙区等。其活化策略设计的重点应为复兴信仰建筑、创造交往空间。
传统式生活区的典型代表区域为亲翰门关帝庙至清虚观区域。本区域内历史文化元素丰富,现原住民数量多,有良好的活化基础。
亲翰门平遥人称为“下东门”,是平遥古城东北侧的城门,历史上有重要的军事作用,也是平遥通往祁县、太原的交通要道。亲翰门瓮城内北侧有形制完整的关帝庙,关帝庙倒座三开间,明间辟门,为内外相通的窑洞,内有中庭,过中庭为正殿,其为五开间枕头窑窑洞建筑。整个建筑倚靠城门,墙体厚实,仿佛在城墙中“挖出”一座庙宇,南侧戏台高大宽敞,规模雄伟,与关帝庙构成了一处极具特点的公共建筑空间。遗憾的是现阶段关帝庙并未开放参观,由城墙管理处办公使用,另外戏台只留台基,上部结构现已不存。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节点还有清虚观道人房、麓台庙、巩氏老宅、供销社、明代石碑一通。
根据本区域存在的问题和特点,规划设计设计重点在于信仰文化主题展示和公共活动空间质量提升。规划东大街由西向东、亲翰门由上至下两条游览线路。
亲翰门关帝庙应依明清形制进行有根据、有基础的复原,展现“情义精神”“兄弟精神”“武德精神”。麓台庙与平遥东的麓台山神庙遥相呼应,供奉麓台神与两位麓台娘娘,历史上是求子祭拜的场所,深刻反映平遥古城的信仰文化,应在基址上进行修缮,恢复以往“前碑、中院、后殿”的布局。麓台庙前临街的商店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所建的服务社,含有时代特征和历史讯息,可保留建筑形象但应更改其功能,引入特色商业,激发交往活动。
公共交往空间是使古城“活起来”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为当地居民、外来游客提供宜人的休憩地带,创造交往的可能性。东大街与亲翰门交汇的巩氏老宅前缓坡地带是理想的交往空间选址。这里还是衔接关帝庙与麓台庙、清虚观的转换区域,理应对空间进行设计,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方案可提取区域代表形象为设计元素,竖向上据地围合的退台平台,成为理想的公共生活场所。
(二)“孤立式”遗产区的活化
孤立式遗产区内存在少量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节点,不能与周围节点产生联系,居民、游客活跃度均较低。平遥的孤立式遗产区有小寺庙区、关帝庙区、火神庙区等。其活化策略应为增强区域文化独特性,吸引人流聚集。
火神庙——惠泽园区域为孤立式遗产区的典型代表。火德真君庙原为平遥金火匠张氏家族的家庙,位于火神庙路北。始建于明代中期,内有萤火宝殿(供奉火神祝融、炎帝和回禄)、财神殿(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羽)、娘娘殿(送子娘娘、痘症娘娘、乳母娘娘)。为两进院落,由正殿、献殿,东西厢、倒座及戏台组成。保存状况良好。
活化设计重点在火神庙展示内容的调整、惠泽园的改造和街口处休憩空间的重新设计。对火神庙东偏院、惠泽园东侧区域应进行规划:(1)融入地区金火历史文化(辐射中国北部地区的冶炼文化);(2)融入火神信仰文化,从区域文化独特性延展到全球文化共同点和“平遥制造”吸引力,达到活化提升目的;(3)在区域内打造火神信仰主题游,设计金火工艺流程展示体验空间、铁器展示空间、火神故事品读展等空间元素。
在草纸巷与火神庙街交叉口可设计休憩空间,一边注重在景观、环境上凸显区域文化主题,一边顺应休闲旅游的全球趋势。
(三)主题式文化区活化
地方特色的保持和发展并非规定性的,而是需要社会性地连续化的构建[6]。平遥的主题式文化区内可发挥多样、主导性的文化,如信仰文化、产业文化、宗族文化等等。平遥的主题式文化区包括文庙——城隍庙文化区、电影宫文化区、冀氏宗族文化区等基础,其他规划的活化“主题”应包含区域文化、居民生活,以便与全球发展、文化认同、信息融通、知识共建、创新创业、共享与多元发展的时代游客行为需求相适应。
主题式文化区的活化逐步开展。如冀氏宗祠区域具有鲜明的宗族文化背景,冀氏西支宗祠(旧称述古堂)位于站马道街灰渣坡(原凌云街)东口路南,曾于民国十七八年族人重新整修,供奉先祖,从此轮流经理。解放后多年失修,以致破败,有待整修。东支宗祠(俗称冀家祠堂)坐落在沙巷南口对面的上西门大街上,坐南向北,临街而筑。家庙坐落在上西门街原真武楼(站马道街南口)对面,坐南向北,名曰慈悲殿,也称家佛堂,内供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及十八罗汉像(今已不存)。旧时,族人每年二月十九日经理供祭于此,今檐东壁上有道光十二年碣石之证。此家庙为明末建筑,现经县房管部门维修,已恢复原貌。
这一区域的设计应改造原有信仰建筑及周边区域,梳理历史街区的文化功能,并提高其区域活力。以冀氏东支祠堂为例,可利用祠堂被烧毁的建筑留出的空间,以及原有祠堂偏院空间,打开街巷,引导游客进入院子内部,透过界面视线将祠堂、休闲空间、展览空间、教育空间空间串联,空间既彼此独立,也相互交叠。改造后的建筑及院落,应增加游人可驻足游览、休息的空间,增加当地居民与游人交流对话的机会,从而达到引导游客自主了解古城文化的目的,为街区注入新的活力。
古城的开发保护是适应新时代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古城保护和发展[17]思维的积极借鉴。平遥古城见证了中国北方城市从明清至民国、到现代、到当代的历时发展与变迁。在地方文旅开发的新浪潮中,本研究依托原生的信仰建筑空间和地域文化,挖掘古城中的建筑空间、社会历史、人文脉络,丰富和活化古城风貌特色和并注重改善古城人居环境;创新多样运用活化设计策略,对古城中的相关片区进行物质更新、活动填充和功能重组,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活起来”。留住民族“记忆”并以地方地理引领世界文化传承,全面打造中国“平遥”魅力,为的是实现保护性和生产性并重的古城发展。
附件1:平遥古城信仰建筑空间分类明细
11二郎庙民间信仰二郎神(秦蜀郡太守李冰次子)、玉皇、列宿、土地、神马、元辰、三星、财神北大街79号3000清 2007年 良好 旅游景点12 吉祥寺道教、佛教观音堂、天王殿、春秋楼花园街西段路北3979 元 元明清 良好 布展13 文昌庙民间信仰 文昌帝君二合木厂巷南端路西435 明 明 良好 暂未开放麓台庙民间信仰 麓台神、麓台娘娘东大街清虚观东900 明 明 较差 暂未开放五道庙民间信仰 五道爷窑场街中段路北,面对东水道巷20 清 清 良好 暂放开放十王庙民间信仰 十殿阎王之庙马圈巷南段路东,背临衙署,面对井巷463 不详 清 不详 暂未开放自发类14 15 16 17 牛王庙民间信仰 牛王神照壁南街北段路东400 不详 清 不详 民宅18 尹公祠民间信仰 尹吉甫上东门内侧(东马道街19号)1670 北宋 明 较差 暂未开放
19 冀氏家庙 佛教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及十八罗汉像(今已不存)上西门街,马道街南口对面2530 明 明 无 已无20 关帝庙民间信仰 关羽关帝庙街东段路北,面对鹦哥巷1760明 无 已无21 真武庙 道教 真武大帝真武庙街北端33000 无 已无22小寺(兴国寺)佛教 不详迎熏门西北侧340 有基址 广场23 罗汉庙 佛教 十八罗汉罗汉庙街东侧6470 无 已无24米氏祠堂民间信仰 祖先米粮市街和米家巷交叉口不详 清 清 较差 民居25 梁氏祠堂民间信仰 祖先照壁南街58号1000 元 2012 良好 工作坊26祠堂类冀氏西支祠堂民间信仰 祖先马道街灰渣坡东口路南400 清 清 无 已无27冀氏东支祠堂民间信仰 祖先沙巷南口对面的上西门大街上450 清 清 无 已无
28日升昌票号民间信仰 关公西大街日昇昌票号2414 清 清 良好 旅游景点29 百川通(三)民间信仰弥勒佛、福禄寿三星南大街109号 1071 清 清 良好 旅游景点商号类清30同兴公镖局民间信仰关公、释迦摩尼南大街105号1000(18 55)清 良好 旅游景点31武德第民间信仰关公、土地、门神、观音书院街34号 821 清 清 良好 客栈32 进士第(四)住宅类官员住宅民间信仰天地三地十方万灵君、观音、关公上西门街17号1172 明 明 良好 客栈33雷履泰故居民间信仰灶王、范蠡、福禄寿三星上西门街11号3888 清 清 良好 旅游景点(五)34外来类天主教堂天主教耶稣县城东南隅,安家街2号772 清 1984 良好 正常使用35 基督教堂基督教耶稣 西巷 1860 1954 1954 良好 正常使用36源相寺 佛教释迦摩尼出家前的夫人、观音、三霄娘、孔子古城南1.5公里2080 两晋 明清 良好 旅游景点37 帝尧庙900 清 清 较差 旅游景点(六)民间信仰 尧舜禹、72行祖师北门外尧庙街路北城外近38永安堡关帝庙民间信仰关羽城南堡村不详明清较差未开发39龙王庙(八蜡祠)民间信仰 龙王、八蜡亲翰门(下东门)外170米路北1598 清 清 较差 民居
40 介神庙民间信仰 介子推永定门(上西门)外150米路北1262 元 清 一般 未开放41尹吉甫坟冢民间信仰 尹吉甫罗哲文路东15 周 明 一般 未使用42双林寺 佛教四大天王、释迦摩尼、十八罗汉、关羽、地藏王菩萨、土地、观音174万 北齐 元明清 良好 旅游景点远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43 镇国寺佛教四大天王、释迦摩尼、地藏王菩萨、观音城东北15公里郝洞村133万 北汉(963)金明清 良好 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