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风云翻卷,70年奋斗探索,无数中华儿女把勤劳和智慧贡献给了祖国,在新中国的美丽画卷上留下了许多值得铭记的“第一”“首次”。我们梳理出70个第一,记录新中国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见证新时代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有一条铁路线的名字令人不能忘记,它就是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位于我国西南的四川省,崇山峻岭、交通不便,早在百年前,四川人民就期盼能够修建铁路。为了填补大西南的铁路空白,1950年6月,新生的共和国开始修建成渝铁路。
当时17岁的西南军区军工筑路第一总队参谋孙贻荪参加了成渝铁路修建的全过程。他回忆,由于铁路所需的原材料十分匮乏,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就地取材”,钢轨靠自己轧制、炸药用土法自制、甚至做枕木的部分木材也是由沿线群众自发提供的。
经过3万多解放军和10万民工艰苦卓绝的奋斗,1952年6月13日成渝铁路竣工。在成渝铁路完工后的67年里,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纵横交错的铁路网在不断延展。1975年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结束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2006年,青藏铁路的开通成为“世界屋脊”发展的引擎。进入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2017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高铁技术装备开始领跑世界。从“四纵四横”迈向“八纵八横”,中国高铁网络的新征程已经开始。到2018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13.1万公里,铁路电气化率、客运周转量、运输密度等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正在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脉”。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让“中国贫油论”破产,为新中国工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
戈壁沙漠广,油气开采忙,位于准噶尔盆地的新疆油田是我国原油有效稳产千万吨级的一个大油田。64年前,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序幕在这里开启。
克服缺水、极寒以及物资匮乏等困难,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1号井喷出高产工业油流,宣告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油田的诞生。
1958年,克拉玛依油田进入正式开发,各民族石油工人在“没水没草”的戈壁滩上忘我奉献,新中国第一个女子钻井队也在其中。
从第一口油井到迎来高产,原油年产量突破百万吨、千万吨,新中国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已累计生产原油3.76亿吨,至今保持着千万吨级持续稳产。从一点到多地,继克拉玛依油田之后,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大庆、胜利、辽河等大型油田相继出现;1967年,我国第一口海上油井在渤海钻探成功,如今从半海半陆式、全海式又逐步走向深海,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2018年,我国全年原油产量达到1.9亿吨,为中国经济源源不断地输入强劲动能。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新中国成立前,荆江洪涝灾害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严重威胁着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新中国成立之初,治理荆江水患就成为长江防洪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荆江地处长江三峡下游,上起湖北省枝城市,下至湖南省洞庭湖口,河段全長77公里,由于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水流宣泄不畅。1949年前的300多年间,荆江大堤溃决过34次,到了近代,更是平均5~6年就发生一次大洪水。1931年夏,荆江两岸多处溃堤,受灾农田5090万亩,受灾人口高达2800万。当地流传民谣:荆沙不怕刀兵动,只怕南柯一梦中。1952年春,本着“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原则,中央调集30万军民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
荆江分洪工程一期建设者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辛志英回忆道:“我带上工具、生活用品,走一天一夜到工地,工地上遍地是人。”
今年86岁的辛志英是支援荆江分洪工程建设的碎石小组组长,她们的任务是将从黄山山头采下来的大石块捶成一两寸口径的小石子,供建泄洪闸拌合混凝土使用。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辛志英组织碎石小组,通过分工合作、流水作业,人均每天碎石1.4方,将碎石效率提高了7倍。辛志英说:“碎石子不是扎到眼睛就是砸到手,脑瓜也会被砸到,经常被砸出血来。”
参加工程建设的30余万军民,以75天的惊人速度,建成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1952年6月20日,工程竣工的电讯从武汉传向北京发向全国。新中国成立至今,多个大型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2年6月20日,荆江分洪主体工程竣工;1954年7月22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特大洪水,荆江工程三次分洪;1961年,黄河三门峡大坝正式建成;2014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
1958年,天津无线电厂试制出我国第一台国产电视机——“北京牌”黑白电视机,并于3月17日实地接收信号试验成功。
61年前的3月17日晚上,这台黑白电视机上,完整而清晰地播出了动画电影《小猫钓鱼》,这意味着我国第一台电视机试制成功。
这台820型35厘米电子管黑白电视机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作“华夏第一屏”。完成这一突破的是天津无线电厂,也叫七一二厂。
在没技术、没原件的情况下,试制小组唯一可以参考的就是几台苏联生产的电视样机。一台样机上有上千个零件,想造出电视,就要先把这些元器件全都造出来。
1958年3月,第一台试验电视样机装配完成。
此后,我国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高清、超高清几大发展阶段,未来还将向虚拟和立体化的方向演进;显示屏从CRT到OLED不断升级,图像解析度不断增加,屏幕尺寸不断扩大,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电视机生产数量已经超过2亿台,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单位最新发布的《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2022年4K电视终端将全面普及。我国电视已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迈进。
1956年我国自主生产了第一代喷气式歼击机,全部采用中国自制零件制造组装,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批量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之一。
为了防御领空安全,1954年10月,当时的沈阳飞机制造厂承担起歼-5飞机的试制任务。在最初的试制中,生产出来的零件总是达不到组装标准,经过2个月的努力,攻坚技术人员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
有了经验,生产速度大幅提升,组装整个飞机的14719种253550个零件仅用不到1年的时间就全部制造完毕,提前1年5个月完成了歼-5的试制任务。
1956年7月19日,一架银白色的喷气式歼击机腾空而起,歼-5首飞成功,这也标志着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掌握喷气技术的国家之一。
歼-5的试制成功奠定了我国航空工业体系的基础。几十年间,中国的歼击机研发实现了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2009年8月,歼-15首飞,中国拥有了自己的舰载战斗机;2011年1月,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首飞。
在2018年第12届珠海航展上,歼-20四机编队低空飞过航展现场,开弹仓展示导弹彰显强大战斗力,歼-10B矢量验证机首次公开亮相,惊艳四座,现场沸腾。近年来,以歼-20、“鹘鹰”第四代战斗机,“翼龙”系列无人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航空装备横空出世,强了国威,壮了军威。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自行车不止是一个交通工具,它承载的是人们的情感与回忆。小时候父母的自行车后座是许多孩子最美好的记忆;走出校门时,它是我们收到的第一件礼物;作为结婚“三转一响”之一,它见证了无数中国家庭的点点滴滴。
新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辆自行车,诞生在1950年的天津。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天津自行车厂正筹备恢复生产。
新中国成立前,天津自行车厂生产的车辆十分笨重,骑行一会儿就满身大汗,被人们戏称为“阿司匹林车”。怎样才能让自行车蹬起来不那么费劲?研究人员发现关键点在自行车前后轮的轴皮上。
1950年7月,首批10辆试制车诞生,工作人员骑着这些样车负重200斤往返于天津市区和塘沽之间进行测试。
飞鸽自行车诞生69年来,自行车的变化体现了新中国的巨变发展,从一件昂贵的奢侈品变成了寻常百姓家的日用品,或是休闲娱乐的工具。如今走在路边,拿出手机一扫,就可以轻松解锁一辆轻便时尚的共享单车。中国自主品牌自行车企业开始参与到以往较少涉及的高端竞赛级别自行车领域,凭借优良的碳纤维车架技术,被澳大利亚和捷克的洲际职业车队采购,成为车队新赛季唯一指定用车。承载着中国人情感和记忆的自行车,正在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崭新名片。
今年,全国统一高考有1031万人报名,在近10年来再次突破千万。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的80%以上都是不识字的文盲。1952年,快速识字法在全国推广。经过3次大规模的全国扫盲,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成功扫除文盲近3000万人。
同样在1952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根据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进行高校院系大调整。北京新建航空、地质、钢铁、石油等八大学院。同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规定全国高校除经教育部批准的个别学校外,一律参加统一招生,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
1952年8月15日、16日、17日,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舉行。从此建立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源源不断为新中国的建设选拔人才。在《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考新生录取名单》中,不少名字已经成为今日中国关键领域内的带头人。
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首次突破4%,至今连续保持7年。2018年,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各级各类教育规模均居世界首位。我国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即将迈向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70年,新中国实现了从一个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
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并全部采用国产材料的特大型公路、铁路两用桥,它的建成打破了外国专家“在南京江面上不能建桥”的断言,开创了中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成为中国桥梁建设的里程碑。
20世纪50年代,在江面宽阔、水流湍急的长江下游还没有一座大桥,过江只能靠轮渡,给新中国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20世纪60年代初,虽然面临国内、国际种种困难,中国政府毅然决定在长江南京段,凭自己的力量跨越“天堑”。
当时参与建设的中铁大桥局原副总工程师刘长元说:“用我们的方案,我们自己修,谁都想创造一个奇迹,是吧?通过一些试验,一点点地摸索出来。”
1960年,大桥正式施工。面对深水激流、复杂地质条件、自然灾害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困难,新中国的第一代桥梁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我国首次采用沉井法施工、桥梁结构钢生产全部实现国产化、首次使用高强度螺栓代替铆钉……历经8年,大桥终于竣工。
刘长元回忆说:“最难的水中基础的方案改进了,我们把钢梁的钢材也研究出来了,虽然有困难,但是自己能干,能干得成。”
中铁大桥局原摄影组组长任发德回忆起大桥通车时的场景,“整个南京市民倾城出动,都奔到大桥去,人山人海,都感到我们国家自己修建了这么一座大桥,扬眉吐气,增强了中国人的志气。”
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津浦、沪宁两铁道线正式连接,从北京可直达上海,大江南北的公路交通也连接了起来。
从南京长江大桥的自主设计、建造开始,新中国桥梁建设不断取得创新突破。进入21世纪,高速铁路桥梁和跨海长桥建设更是进入大发展期。2011年,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通车,它是世界首座六线高速大跨度铁路桥,标志着中国桥梁建造技术跻身世界领先行列。2018年,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极大缩短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间的距离,这项伶仃洋上的超级工程,创下多项世界之最,成为世界桥梁建设新的标杆。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球超过一半的大跨度桥梁都出现在中国,世界排名前10位的跨海长桥、斜拉桥、悬索桥、拱桥中一半以上均为中国建造。目前,我们还有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沪通长江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等一大批世界级桥梁正在建设中。
(文字源自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