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嘉伟 冯楠 李悦
[摘要]明确农民工随迁子女“读书是否有用”能够丰富有关教育公平等理论探讨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对1991年以来农民工子女教育回报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判别指标及研究成果等展开了回顾。文献梳理发现,教育回报的研究多从个体和群体的研究视角展开,并受父母教育期望、家庭社会资本等因素的影响。然而现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文化客位的研究预设、研究对象的单一以及研究内容的相对缺失这几个方面。
[关键词]教育回报;教育期望;农民工;随迁子女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码]A
近十年来,农民工家庭化迁移逐渐成为劳动力外出的新趋势,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当前“读书无用”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工究竟怎样看待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本文将聚焦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一群体,对其教育回报这一主题的研究进行文献梳理,澄清判别教育回报的标准及意义,这一方面有助于厘清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及可能存在的教育困境,另一方面也能够丰富有关教育公平等理论探讨的新视角,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 教育回报的理论范式
1.1 人力资本理论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依据该理论,研究者指出教育投入能够提高劳动者未来收入水平及国家的整体人口素质,这也是政府制定政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多米娜等研究者基于美国中学生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教育,其产生的有关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的反馈对他们在校期间学业上的进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1.2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一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科尔曼认为家庭社会资本嵌入于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是联系父母经济资本、社会地位和子女成长的纽带,子女可以从父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优势中获益。学者张云运认为家庭收入和父母受教育水平直接预测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通过父母教育期望和家庭学习资源为中介影响流动儿童学业成就,证实了家庭投资理论对我国流动儿童群体的适用性。
1.3 资源稀释理论
研究表明,单位家庭拥有子女的数目越多,每个子女所能分配到的有限的父母资源就越少,有限的家庭资源会影响子女的教育获得,使子女的教育回报状况不容乐观。
以上三种研究视角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中,人力资本理论倾向于探讨技术与培训所带来的教育回报;社会资本理论侧重于从中观层面探究家庭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及其机制;资源稀释理论探讨的重点则聚焦于教育资源的边际效益。
2 教育回报的实证研究
2.1 教育回报的意义
首先,教育回报影响个体发展机会。学者罗竖元开展了对湖南省农民工子女的实证调查,其研究分析指出,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收益和价值的认知与其对子女学校教育的金钱投入行为呈正相关,企图让子女接受更好教育的农民工,会加大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力度。
其次,教育回报影响阶层的流动。学者柳建平分析了甘肃省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对其职业选择的影响,指出接受教育后的回报能够帮助脱贫。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后,拥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其父辈摆脱贫困的可能性也会变高。
再次,教育回报影响贫富的代际传递。学者郝文武从接受教育的农民工子女个人层面指出,读书能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发展机会,改变贫困状态。但当代社会,仍有广大的农民工群体秉持“读书无用论”。这有可能是因为有限的教育回报并不能改变该群体整体的价值取向,教育回报的高质量呈现仍任重而道远。
2.2 教育回报的判别指标
从现有研究来看,教育回报通常被界定为个体通过接受教育所得到的回馈与报答,具体包括物质财富的增减、社会地位的升降等。而关于“读书是否有用”的研究,究其本质就是对教育回报预期的判断。一般而言,如果个体认为教育回报能够增加财富、提高社会地位,他们就会认为“读书有用”,反之亦然。
以邬志辉、李静美为代表的研究者指出: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后,以高收入摆脱贫困、以高社会地位实现阶层流动,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还有学者认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回报的判别指标主要有收入与社会地位。
2.3 教育回報的实证研究成果
第一,教育回报存在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城市子女相对于乡镇子女来说,通常在专业教育及高等教育上具有显著的教育优势。学者张丹以流动儿童在上海市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及课堂表现的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分析导致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性别差异的原因,其认为流动儿童群体尤其是低收入且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家庭的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最大:这部分儿童所在家庭中传统的“重男”观念对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分工产生了初次影响,而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教师评价再次强化了其性别角色差异,并逐步导致学生课堂行为和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为缩小这一性别差距,除学校教育外,更需要流动人口提升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加强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第二,教育回报存在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差异。学者胡枫研究发现,父母外出务工,尤其是远距离外出务工,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不利于改变其贫困命运;相反地,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会随着进入城市时间的增加而提高,有利于其今后社会地位的提高。学者蒋亚丽认为富裕的家庭环境和热切的教育期望能够有效地促进流动儿童学习成绩的向上提升,但与此同时,公立学校也为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进步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支持,弥补了家庭背景的劣势。学者滕秀芹通过对济南市四至六年级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支持能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教师支持通过增强自我肯定或减弱自我贬低影响学业成绩。
3 小结与思考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者对于教育回报的研究从个体和群体的研究视角出发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之处,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从研究视角而言,主要体现在文化客位的研究预设以及研究对象的单一。在使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往往对研究结果具有心理预设,从而忽略了研究对象的认知与实况。第二,研究内容相对缺失。国内的研究多集中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公平现状等方面,极少有关该群体的教育回报研究,即使有,这部分研究也未明确判别教育回报的标准,这将无助于“读书是否有用”议题的全面解读。因此,本文认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可以从文化主位视角切入,聚焦于农民工随迁子女自身,探讨其对于“读书无用论”的真实看法并究其原因。
[参考文献]
[1] 张云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育投资对流动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5(38):19.
[2] 罗竖元.农民工对子女教育认知与行为选择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湖南省的实证调查[J].成人教育,2010(9):31.
[3] 柳建平.教育是如何帮助脱贫的?——基于劳动力职业选择作用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8(1):64.
[4] 郝文武.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及其消除[J].中国教育学刊,2009(9):35.
[5] 邬志辉.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政策选择[J].教育研究,2016(9):19.
[6] 张丹.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62-64.
[7] 胡枫.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 5 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2):67-68.
[8] 蒋亚丽.父母期望、学校类型与流动儿童学习成绩[J].青年研究,2017(2):12.
[9] 滕秀芹.教师支持对流动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7(10):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