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奥
江西省莲花县地处罗霄山脉中段,素有“中国莲花之乡”的美誉。北宋的一位刘姓太学博士《题莲花客肆》中写道:“片心长是乐清虚,一到莲花喜有余。”的确,走进莲花县,耳濡目染秀美的景色、老百姓欢愉的笑脸,心里会有一种很幸福的感受,因此觉得名不虚传。
近年来,莲花县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强化责任,敢于担当,尽锐出战,坚持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整合、项目向扶贫聚焦,做到“十一个一”,用最强力量攻坚脱贫。
育一批富民产业“领头领路”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重点推进“2345”产业扶贫工程。“2”是结合贫困农户家庭养殖传统,扶持一批贫困户开展家禽、家畜两项养殖;“3”是围绕生态功能县和农村村庄整治建设,利用农户房前屋后旱地、荒地、荒山荒坡,扶持一批贫困户每户种植3亩果树;“4”是充分发挥全国油茶大县的优势,扶持一批贫困户每户垦复扩种油茶山4亩以上;“5”是紧扣打造绿色能源大县的契机,扶持一批贫困户每户安装5KW光伏发电设备,让贫困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建一所干部学院“富村富民”
莲花县是一个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县。自2016年初开始,莲花县全力推进甘祖昌干部学院建设,创新开发 “课堂在田野、吃住在农家、农民当教员、人人齐参与”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打造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干部学院。学院建设过程中,打破常规的“内循环”运转模式,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让群众“分享红利”、得到实惠,把红色教育培训作为推动革命老区脱贫的有效抓手,创造了红色培训助推罗霄山脉片区脱贫攻坚的新模式。截至目前,共培训省内外730余个单位3.1万余名学员,接待游客26万余人次,村级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40余万元,走出了一条以红色培训促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扶一方贫困群众“就地就业”
大力开展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贫困对象就业创业能力。在增设村级保洁员、护林员、河道清洁工、农家书屋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时,优先考虑贫困户和就业困难人员,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加大金融扶贫和就业创业扶贫力度,支持贫困户自主发展农业产业。尤其是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留守妇女多、有意愿返乡创业人员多的特点,通过政策支撑,选优创办主体,广拓融资渠道,鼓励外出成功人士留在家乡干事创业,以吸引就业、提升技能、稳定就业为突破口,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搭建返乡创业人员创业平台,探索出“家庭型”“入股型”“集体型”三种扶贫车间模式,架构起了群众稳定劳动收益的牢固支点,产生了互联互促、良性循环的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凭一张生态名片“创收创富”
凭借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整合“红色、古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在打造一批旅游活动品牌的同时,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参与到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服务活动中来,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同时,以入选全省第一批生态扶贫试点县为契机,精心打造一批旅游资源较好的贫困村。44个村被纳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六市乡海潭村、坊楼镇江山村荣获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江山村入选“中国(江西)百个‘最具乡愁村庄”;发展农家乐300余家,其中坊楼江山村农家乐、六市大酒店等荣获“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称号,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群众收入逐年增长。
拓一条销售渠道“解忧解难”
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扶持政策,建立了电子商务孵化中心,成立了电商仓储配送中心、村淘物流中心,建成了一个集孵化、教育培训、商务配套、信息服务、商品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商产业园区,构建了覆盖全县的“网销+结对帮扶”的电商扶贫模式。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覆盖、物流配送网络,打通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已培育电商企业和个体网商220余家,开设网店1400余家,同时依托农村e邮,建立了农村淘宝、农村e邮电商服务站167个,三年累计销售农产品6865万元。
筑一道健康屏障“治病治穷”
按照“强基层、补短板”的原则,下足“绣花功夫”,把四道保障线、一站式结算、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建设一体化、签约医生“零距离”服务等融为一体,掐断了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根,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一是看病费用更“少”了,不让贫困群众多花钱。二是结算速度更“快”了,不让贫困群众多费时。三是就医地点更“近”了,不让贫困群众多跑路。四是医患关系更“亲”了,不让贫困群众多操心。
建一流人居环境“利村利民”
全面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生产生活更加便利。深入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建设乡镇(场)垃圾中转站13个,157个行政村按照每个25户以上自然村均配备一名以上保洁员的标准共选聘保洁员1200余名,农村垃圾基本实现日产日清,贫困群众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实施安居工程,帮助2139户改造对象实施了危房改造。
断一项致贫根源“扶志扶智”
注重教育扶贫,推行“教育家长”制,教师与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全覆盖。积极引导贫困群众牢固树立“要想口袋富,必先脑袋富”的理念,13个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157个行政村均建立了农家书屋,63个重点贫困村(含深度贫困村)建成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引导贫困群众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从思想上率先脱贫。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加强与贫困户的心灵沟通,开展讲好“最励志脱贫故事”和寻找“最美脱贫家庭”活动,用精准扶贫成效和精准脱贫典型引导贫困户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观念,营造争相脱贫的良好氛围。
织一张保障网络“兜底兜牢”
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升改造乡镇敬老院13所,编牢织密了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有效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工作,加强农村低保动态管理,及时将符合低保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特困救助,实现应保尽保,全力编织基本救助、抚养保护、救灾救济等保障网,低保五保金全面提标。
集一切社会力量“大责大爱”
借助国家“扶贫日”活动、志愿者节活动、中国社会扶贫网等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助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营造人人关注扶贫、人人关心扶贫、人人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攻一隅深度贫困“重帮重扶”
坚持把深度贫困村的脱贫解困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凝聚力量,周密部署,真抓实干,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群众满意指数和幸福指数。一是帮扶力量重点倾斜,二是资金项目重点倾斜,三是“两业”扶贫重点倾斜。强化产业扶贫根本之策,建立“选准一项产业、培育一个龙头、建立一套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完善一套服务体系”的“五个一”特色產业扶贫模式,对龙头企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致富带头人和返乡创业人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享受扶贫政策。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开发公益性岗位30个,建立扶贫车间3家,就近就地实现就业扶贫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