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全面育人

2019-09-19 03:37李冬生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育人

李冬生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国家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诠释了研学旅行的本质:研学旅行就是要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开展研学旅行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我们把研学旅行课程叫做“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

我校作为“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特色校”,开展研学旅行的探索比较早,具有一定的教育资源优势。学校对研学旅行活动进行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创新实践活动。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

顶层设计,在研学旅行中把握全面育人方向

2007年,学校在必修课程中设立研究性学习,2011年成立综合实践教研组,2013年学校成为朝阳区首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特色校”,被评为朝阳区综合实践优秀教研组。并于次年被评为“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特色校”。一路走来,学校研学旅行的课程变了,学生走出了校园、走出了北京、走出了国门,活动的形式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多样了……一系列的研学旅行活动实施下来,学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学生虽然走出了教室、走向了社会,但在能力方面获得了发展吗?此外,重活动轻过程的现象还有存在。到底我们的研学旅行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到什么,收获什么?

党的十九大召开,提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随着2016年12月《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颁布和2017年11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落地,这就促使学校在梳理过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突显学科核心素养”为理念、以“实践育人课程”为中心、以“探究与体验生活”为载体、以“全面提升师生能力”为目标的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从小学低年级到小学高年级、从初一年级到初二年级、从高一年级到高二年级,学校根据每个年级学生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核心素养的不同要求,再根据研学旅行地的资源特点,对所有年级进行“私人订制”研学旅行方案。

科研课题引领,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提升师生的核心素养

根据学校对“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的要求,带动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把研学旅行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达到通过研学旅行“全面提升师生能力”目标。学校在“十二五”期间申报了全国教师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子课题“中学生体验‘红色之旅——学科知识有效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研究”;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子课题“初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探究”“初中部分基础学科教学知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在“十三五”期间,积极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开放性实践活动资源开发机制的研究”的子课题“学校开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案例研究”,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分会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研究”的子课题“在中学生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以陕西省为例”。形成以科研课题促进研学旅行、以研学旅行提升科研成果的双赢战略。让全校师生在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评价方式等方面发生改变。

学校构建了以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领导小组为核心的“五个维度”工作管理体系,包括:课程管理、课程研发、课程科研、课程评价、队伍建设。课程管理由教学和德育两个部门负责,从活动组织和课程实施两个方面制定管理制度;课程研发由课程中心负责,包括研究性学习通识培训、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主题教育特色课程三类。课程科研由教科室负责,以真问题为导向,以朝阳区教研中心综合实践教研组为平台,组织教师开展课程研究;课程评价由教学、德育、课程中心、教科研四个部门负责,是根据“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研究课”从上报课题直至结题评价等一系列过程的多元评价;队伍建设由课程中心负责,主要在全员教师、综合实践教研组和校外基地指导教师三个层面开展组织建设。五维体系中每个部门依照职责要求,组织开展“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研究课”,各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确保了学校“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研究课”顺利高效实施。

学科融合研学,在研学旅行中升华书本中的世界

高考时代拼的就是分数,但在后高考时代,拼的是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一个有思想的人,一定比一个有知识的人走得更远。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教材就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学生每天在课堂中接受大量的教材信息,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外面的世界检验课本的真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量的增加,积累的课本知识也在不断扩大,学生也需要将课本的知识与外面的世界相融合。怎样的载体可以把整个世界变成孩子的教材?研学旅行就是把教材和世界融合到一起的统一体,作为人才培养、综合实践育人的一种创新模式,研学旅行毋庸置疑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和载体。

我校的“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研究课”,就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因此,学校充分发掘校内课堂学科资源和丰富的研学基地资源,并与社会大课堂、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相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挥。在这些课程的设计方面,学校秉承“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的课程开发原则,将过去的活动育人彻彻底底地转变为课程育人。拓展的课堂是立德树人最真实的课堂,如2018年5月高二年级的“英雄路,井岗情”红色研学旅行,初二年级的“印象绍兴”文化研学旅行。2019年3月高二年级“红色湘西”红色研学旅行,高一年级“寻源古徽州”非遗研学旅行。2019年4月初一年级“江南水韵”民俗研学旅行,初二年级的“学红色精神 传秦唐文化”红色+民族研学旅行等。

学生的研学旅行过程,就是建设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过程,就是从学科走向世界,世界就是学生的教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游历名山大川,感受祖国的壮美;在聆听历史、触摸历史遗迹中感悟曾经灿烂辉煌的古代史及屈辱的近代史;在飞驰的高铁上体会现代的文明;在每晚的研讨中精进知识、提升自己;在真实的环境中观察、分析,尝试解决学习单中的问题;在讨论交流中懂得真善美、假丑恶。整个过程中老师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同行,不仅师生关系更加和睦,教师的示范榜样与点滴指引均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技能和与人相处能力。行程中所设的生活服务组、信息报道组、活动策划组、小小导游等等均是课程的再生成和立德樹人的教育过程。陶行知先生提倡“行知合一”,这一点与毛泽东的“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完全相同。读的书、走的路越多,越能体会世界之大,越会发觉自身之渺小浅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让自己更好地成长!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本着“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信中成长,让每一位教师在阳光中工作”的办学理念,以“全面+优秀+特长”为学生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学校“和”文化特色,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好的课堂在路上。研学旅行,让我们触摸真实世界;研学旅行,让我们回归教育本源的教育思想,也让我们相信,这种教育模式终将成为现代化教育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