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罗建文 (中共肇庆市委党校校委委员、教育长、高级讲师)谢海丽 (中共肇庆市委党校财务科副科长)
近年来,肇庆和贺州两市(以下简称“肇贺”)都提出了东融发展的战略。肇贺的东融战略,就是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发展,其目的是借力大湾区经济效应,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肇庆与贺州,虽然分属两省,但两者边界接壤,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基本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也有较多相同之处。从我国地理大区域来定位,两市都是位于大湾区连接大西南的枢纽位置上。区位条件构成肇贺东融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决定肇贺东融战略的主因则在于大湾区辐射肇贺发展,产生互补发展的合作关系。随着大湾区的规划建设,肇贺成为经济梯度发展的受益者,交通、园区等基础设施因大湾区建设而迅速发展,而土地、环境等资源能够转变为后发优势而获利。近年来,肇贺都相继迎来了高速公路经济时代和高铁经济时代,为肇贺融入大湾区发展创造了更有利条件。凸显了肇贺的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在于建设大湾区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其关键在于借力大湾区经济效应,加快推进枢纽经济的成长和壮大。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合作发展,大湾区已经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建设以泛珠三角洲地区合作为重要基础,拥有5.65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6672万人口和12.57%的全国经济总量。大湾区强大的综合效应再造肇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1.具有建设大湾区连接大西南门户城市的区位条件和优势。肇庆区位条件优越,是大湾区与大西南地区接壤的唯一城市,是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三大经济带”政策重叠交汇的地方。肇庆新区作为广东9个重大发展创新平台之一,具备大湾区功能疏解承接地和大西南要素集聚地的基础和潜质。这些都为肇庆发展枢纽经济提供了区位地理条件。
2.具备建设枢纽城市的交通基础条件和优势。一条轻轨、两条高铁、七条高速公路、一条黄金水道和两个国际机场(白云国际机场和正在建设的珠三角新干线机场)为肇庆发展枢纽经济和空港经济区提供了基础条件。
3.占据资源、成本等融入大湾区城市群的条件和后发优势。肇庆土地面积占大湾区总面积的30%,开发强度仅为6.5%,是珠三角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为36.5平方米,是大湾区城市群平均占有面积的4倍多(见表一)。工业基准地价、工业厂房租金仅为珠三角核心区的2/3甚至1/3,商品房平均价格不到广州的四分之一、深圳的九分之一;电价、水价比珠三角平均水平低一成左右,居住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相对较低,是大湾区的投资“洼地”。还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超过70%、西江流域全年保持二类水质等优势。而贺州在资源成本方面则比肇庆更具有优势,更有西部开发的政策叠加优势,更可增加竞争力。
表一:肇庆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人均占地面积对比
大湾区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6500万标箱,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1.75亿人次,均名列四大湾区之首;大湾区内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89万家,居全国第一位;上市公司1803家,占该区域GDP比重已达209%。截至2018年底,已有288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在广州投资兴业,其中120家把总部或地区总部设在广州。强大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提高产业规模和质量,对区内所有产业的发展都极其有利。
大湾区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6500万标箱
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1.75亿人次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89万家
上市公司1803家
占该区域GDP比重已达 209%
大湾区已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港澳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90%左右,内地9市制造业基础雄厚,珠三角地区集聚了449家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大湾区有173所高校、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珠三角有201家省重点实验室、64家企业重点实验室,香港有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基础研发能力较强。对大湾区进行规划建设,将会产生巨大的科技创新动力,并由此给肇贺带来诸多发展机会。
大湾区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试验田、“一国两制” 两种体制的融合区和实践地等多种因素于一身,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并拥有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名牌效应促进了大湾区内生产要素的汇聚和企业信用等级的提升。这些都是巨大的无形资产。肇庆作为大湾区的一分子,能够借力大湾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在提升市域影响、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国内市场具有不可估量的市场价值。
大湾区已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港澳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90%左右,内地9市制造业基础雄厚,珠三角地区集聚了449家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
枢纽经济是指交通枢纽区域利用交通枢纽优越的集散功能和极化效应所带来的人流、物流及资源空间配置的高效便利条件来发展的经济模式。随着城市交通运输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处于区位和通道节点位置的枢纽城市,将迎来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要素再分配和区域深层协作的重大机遇。如何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关键在于枢纽城市能否统筹利用各类要素资源,加强区域深层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自身拥有的建设枢纽门户城市条件转变为发展枢纽经济的优势。肇贺作为大湾区连接大西南的交通枢纽门户城市,发展枢纽经济是东融发展的重要抓手。
肇庆现有2000亩以上的产业载体22个,有30多个专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基地,拥有高新区、新区、粤桂合作试验区等4个省级重大平台,在大湾区城市群发展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见表二),为大湾区提供了资源、空间和平台载体的重要作用。其与大湾区发展的互补性也为克服 “过道效应”、发展枢纽经济提供了重要条件。
表二:肇庆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中的比重
由于肇贺经济社会发展的缓慢和配套不足,交通优势未能及时转化为经济优势,珠三角核心区强大的“虹吸效应”导致了肇贺存在一定的“过道效应”,削弱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需要借助大湾区的经济效应予以解决。加快推进枢纽经济的发展是发挥肇贺后发优势的抓手。
经济的互补性为肇庆经济腾飞创造了可能。经过多年的现代化发展,港澳和珠三角具有强大的溢出功能和辐射扩散能力,而作为后发地的肇贺具有较好的承接能力,这就形成了大湾区梯度发展上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还体现在大湾区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引领肇贺跨越式发展。同时,枢纽经济是一种集成经济,具备短时间集聚多种生产要素创造经济繁荣的能力,肇贺借助大湾区的经济效应+枢纽经济双轮驱动,形成后发优势迅速融入大湾区,实施跨越式发展。
借力大湾区的开放经济结构、高效资源配置能力功能,提升肇庆枢纽型门户城市的通达性,以巩固区域枢纽地位,为枢纽经济发展打好基础。肇庆交通建设的重点在于:强化对外重大骨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接联通珠三角新干线机场,形成与新区、空港经济区(规划)与佛山一体的接通珠三角核心区的交通网络,提升西江黄金水道通航能力,形成水陆空立体联运格局。即抓好交通设施改造建设,形成市内半小时交通圈和经济圈、大湾区内一小时交通圈和经济圈。
借力大湾区的强大集聚外溢功能,发挥后发优势,建成大湾区产业分工承接带,吸引企业落户,为发展枢纽经济提供产业基础。
一方面,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高招商引资效果。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增创城市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实施工业“366”工程、创新发展“1133”工程和现代农业发展“611”工程三大战略,为发展枢纽经济提供产业支撑和创新驱动力。
肇庆新区扩量增容到500平方公里,设立大湾区(肇庆)特别合作试验区,成为大湾区功能疏解承接地和大西南要素集聚地,作为肇庆融入大湾区的载体平台和实体机构。一是产城融合,以新区为中心,围绕一河两岸五区一市,建设环西江产城融合带,建设以肇庆东站为枢纽的大湾区大西南企业总部基地,发挥东联西连的中心节点城市作用。二是构建与珠江三角洲新干线机场(正在建设)和白云机场快速交通网络,建设以新区为载体的空港经济区。三是发挥河港优势和江海联运优势,以肇庆新港为主体构建“一市一港”“肇深协同”的港口物流新格局,发展一站式综合物流基地,打造辐射西南地区的水运集散中心。
借力大湾区发达国际交往网络特征,充分利用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名牌效应和综合效应,发挥肇庆高速公路、高铁、内河港口、航空港立体交通齐集的和中心区城乡融合发展优势,实施差异性发展战略,建设独具本地特色的大湾区经济区,成为大湾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肇庆新区为龙头,以西江为中心,串联肇庆高新区、四会、鼎湖区、端州和高要区西北江一两岸,把端州至大旺的西北江肇庆段建成西江沿江城市带,迅速壮大肇庆城市规模,建成百万人口大城市,推动西江沿江城市带融入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建成优质城市生活区。
借力大湾区巨大的需求量和广阔市场,建设与珠三角核心区1小时市场圈,使肇庆市场体系融入珠三角大市场体系分工,成为珠三角重要的市场实体。发展新型物流体系,打造大湾区智慧物流基地。推进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枢纽经济核心载体。完善肇庆东站综合体和肇庆火车站综合体建设,把交通枢纽综合体扩展为交通枢纽综合体+商贸综合体,成为肇庆枢纽经济的核心实体。高起点规划建设大湾区(怀集)绿色农副新产品集散地和提升粤桂合作特别合作区产业资源要素集聚,推进粤桂合作跨省东西部政策利用功能,打造省际枢纽经济节点区。
肇庆、梧州、贺州都处于大湾区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区位,三市地理相连,区位相似、人文相近、经济相承,且都处于 “三大经济带”政策叠加轴点上。构筑肇、贺、梧三角枢纽经济,形成大湾区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支点群,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三地东融西联的作用,促进三地经济腾飞。当前,大力推进粤桂经济特别试验区、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粤桂省际廊道建设,以点带面,带动三地合作共建。